第1篇:我们走在创新与务实之间--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摭谈(教师中心稿)
周鲁电子邮箱:wgd_50119@163.com
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并在多处地方开辟实验区。各种新观念、新概念的涌现,快于教育的实践。风云际会,各种浮躁的心理也在漫延。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滞后的教育实践,期望狂飚突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只是搞一些应时媚俗的表面形式是有害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用双手扯住自己的头发,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球的。我们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眼睛要盯住理想,双脚却要紧踏地面,要以稳健的姿态面对机遇和挑战。
学校的功能,是传递知识,提供机会,是要为每个学生奠定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不论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还是未来的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改变学校的这一特性。在紧锣密鼓推进课改的当下,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号召中,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仍然强调,要正确评价和坚持“双基”的课程传统,能力的培养需要“双基”的支撑,抽掉“双基”就是抽掉了基础教育的基础。坚持“双基”是对学生负责的务实的态度。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素质教育昭示了一种崭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理念,是教育发展追求的可以实现的理想目标,而基础教育则规定了现实教育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目标任务。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避免观念的错位和混乱,是当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要避免简单化的线型思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以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譬如,新的教学观,倡导主体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建构性教学等,这些现代教学观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教者的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决定,在特定情况下,传授性教学未必一定不好,其他教学法未必一定就好,比如学电脑遇到一个障碍,查书本一个小时不能弄懂,请教行家可能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能放弃了教师掌控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责任,要尽可能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严格要求学生。为了养成学生“动”的能力,活动课盛行,提倡愉快教育。对愉快教育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安乐死”,因为学习本来是艰苦的,不能让学生以为学习就是游戏,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客观上,学习不只有愉快,也有苦,“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它内在的合理性。
课程改革怎样落实到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中怎样保证“双基”得到落实和加强?这里既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教法的研究。教有法而无定法,每堂课的教法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定有效的处方,只有靠我们自己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创新。研究教法要考虑学法,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要做到为学而教,寓学于教,为教给学生学法创造教法。切忌一提到课程改革就丧失了变通开放的思维,谨小慎微,只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要提高教学的专业技术含金量,逐步形成可操作的东西,不要让社会小看了咱们教师。
只要实事求是,求索进取,我们终会把理想变成现实。
第2篇:作文创新教学摭谈(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当涂二中汪茂吾(中级职称)邮编:243100
E-mail:wangping9918@sina.com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作文教学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笔者根据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
1.发散创新。所谓发散创新,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合理性的联想,进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成为他们作文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原来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会突然闪现出光彩,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系。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背影”,想到自己年迈的父亲,从而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个“背影”就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纽带。也就是说,作者由写“背影”,进而联想到父亲一生的操劳,以及对自己的无限关爱。在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背影”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学生一致回答是具体事物。我顺势点拨:具体事物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那么抽象事物就是--学生一致回答“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我又问:对一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呢?学生略作思考后,总结出有:思想、情感、体验、心思、愿望、理想、意志、苦恼等。在此基础上我就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爸爸的……》,省略号上既可以填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要求学生自己把题目填完整,并写成记叙文。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了。很多学生都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作文。如一个学生以《爸爸的口头禅》为题,这样开头:“要是你能考上大学,我死也瞑目了。”这是爸爸平时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口头禅。它象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在我的心上……
2.求异创新。就是对同一事物选取不同的观察点,从而得出新鲜的结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比较、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如在上完《马说》这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伯乐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千里马自己。有的学生说:真正的千里马是不需要伯乐的。它应该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建立在对伯乐的赏识上。还有的说: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会很多,就是有伯乐赏识,他也只能发现其中的极少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因此,千里马被埋没的责任,应该由千里马自己承担……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逆转创新。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鲁迅的小说《社戏》,写看戏前的一波三折:先是没船;后有了船,外祖母又不放心;最后由最聪明的双喜打了“包票”,我才能和小伙伴们如愿以偿。情节曲折,可谓摇曳生姿。又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由“我不大喜欢”蜜蜂写起,接着写吃蜂蜜而动情,听蜜蜂事迹而心颤,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欲扬先抑,波澜起伏。上完这两课,我就出如下一些作文题让学生训练:《难忘的星期天》《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第一次学……》《不平常的日子》《特殊的礼物》等。另外,我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运用逆传法写作的曲范,我就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阅读,并写出读书心得。
4.巧合创新。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当读到出乎意料的情节时,往往会激动地赞叹: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里的“巧”是指碰巧、凑巧、巧合、巧遇。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孽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世之时。鲁迅更是善于借助巧合让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必然的规律。《祝福》中祥林嫂两次死夫之后做工都在鲁四老爷家,当鲁四老爷陈列福礼恭请福神的时候,祥林嫂却怀着疑惑和极度的痛苦死在雪地里;《药》中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坟场相遇。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巧合。孙犁的《荷花淀》中,女人们去找丈夫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在敌人追来时在荷花淀里“得来全不费工夫”,还引来敌人送给游击队消灭个彻底,真是别具匠心、精巧至极!曹禺的戏剧《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子、兄弟、兄妹的奇遇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作文创新的方法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方法,还有语言创新、布局创新、人物形象创新、指导创新、批阅创新,等等,这里不再赘述。总之,作文要创新,切忌机械模仿,重复过去,必须大胆想象,出奇制胜。
第3篇:班主任管理方法失败事例摭谈(教师中心稿)
湖北五峰一中吴昌均
教书十多年,几乎扮演了十多年班主任角色,在“摸爬滚打”中,也品尝过鲜花掌声给予我的快慰,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那些亲历的管理过程中“失败”的事例。没有考虑如此自我曝光是否会贻笑大方,只是想给刚上任的年轻班主任一些启发。
“失败”事例一:过多承诺而未兑现的尴尬
几年前,我曾教过的那所中学是分“快慢班”的,学校安排我担任一“慢班”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刚接手这个班,我是起早贪黑,心事全花在学生上。为促使学生积极生活、努力学习,我向他们郑重承诺:带他们到清江一游,开一次篝火晚会,搞一次像样的毕业活动……这之后,我却没有兑现我的承诺,因为少数同学厌学违纪,因为各班管理都较为混乱,因为家庭琐事烦心……总之,我似乎有一万个理由,但我没有太多的给学生解释,我以为这些解释的话是多么的不必要,不兑
第4篇:加强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摭谈(教师中心稿)
福建省宁化县水茜中学游东华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的基础教育已进行了教材的大幅度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材的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无法替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的广大教师不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和较高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尤其在边远山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具其紧迫性和深远意义。
边远山区由于贫穷落后、资金短缺,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教学设施简陋,缺乏吸引力,诸如教师聘任制等的实施,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要加强山区教师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