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3 07:14: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答谢中书书实录

答谢中书书实录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呢?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哪个正确?

生齐答:第三个。

师:为什么?

生:谢中书是一个人。

师:噢,这个人姓谢名中书。

生:不是,中书是他的官职。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那“答”是——(生答:“回复。”)“书”呢?

生:写。

生: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齐读)

师:“未复有能”什么“其奇者”?(生答:yù)这里为什么不读“yǔ”?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还有一个“夕日欲”——(生答:tuí)我们学过一个词语——(生答:颓唐)对的,在《背影》这课学习的“颓唐”。这两个字刚刚有不少同学读错了,现在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和大家不一样。(师读)

生:最后两句不一样。你读得慢而且声音高。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生齐答: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生齐答:赞美

师:“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生齐答: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师:“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康乐”是谁?

生齐答: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我”。

师:还有吗?

生:谢中书。

师: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生答: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沉默一会,有个学生小声而迟疑地说:“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生齐读)

师: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生脸露惊叹之色)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

(生齐读)

师:有点意味了,但情感还不够淋漓尽致。听老师再读一遍。(师读)

师:大家再读。(生齐读)

师:“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生答: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生:我觉得“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师:噢,“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是吧?

生:“沉鳞竞跃”这个“跃”字用得好,那些鱼儿在跳跃,不像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了。

师:这里其实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好。

生:噢,“竞”字。(其他同学七嘴八舌的说:“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

师:修辞之美。

生:“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师:色彩之美。

生:“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

师:画面之美。

生:我觉得“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师:那用“青林绿竹”行不行呢?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嗯……我也说不出,就是觉得不行。

师:都是写颜色,“翠”和“绿”哪个更好?

生:“绿”好。

师:翠和绿相比,你们更喜欢哪个颜色?(大部分学生答:翠)翠是不是更抢眼,更显生机?这是颜色之美。翠和绿读起来,哪个响亮?(生齐答:翠)这是声音之美。读“翠”字的时候你会不会产生某种联想?

生:那个竹笋吃起来脆脆的。

师:你这就不得了啦!一个字竟然读出了颜色之美、声音之美、味道之美。一字三美呀!(稍作停顿)我们品析词语的妙处,就可以采用这种“换字法”,另外换一个字,比较比较。

生:“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

师:热闹之美。

生:“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竹子,这种意境很美。

师: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生:这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

师:画面之美。

师: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生:第一段是第一句,第二、三、四、五、六句是第二段,第七句是第三段。

师:把句子说出来。

生:第一段是“高”前面,第二段是“自”前面。

师:哦,第二段是从“高峰入云”到“实是欲界之仙都”是吧?依据呢?

生:第一段是总的'说山川之美,第二段是描写景物……(有同学小声议论:“写景到‘沉鳞竞跃’”。该同学面露犹豫。)

师:你似乎想修正你的说法。

生:第二段是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景,后面是评价。

师: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有理。

生:我分三段。第一段从“山川之美”到“五色交辉”,这里是写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段从“青林翠竹”到“沉鳞竞跃”,这里写有生命的……

生:不对,青林翠竹没有生命,晓雾没有生命,太阳也没有生命。

师:看来,用有生命和没有生命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比方说动或者静……

生:分四段。第一句是第一段,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这里是静的,第三段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这里是动的,第四段是后面评价。

师:第二段是写静景,第三段也写了静景,比如晓雾、日夕,但是以动为主。有理。

生:我分四段。第一段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段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地三段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第四段是最后。第一段是说大家的感受,第二段描述看到的景物,第三段说出自己的赞美,第四段写自己的自豪。

师:有理。由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不难得出,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为第一句,第二段——(生齐答:“从‘高峰入云’到‘四时俱备’”。),第三段——(生齐答:“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第四段——(生齐答:“实是欲界之仙都。”)第五段是最后一句。由此看来,对同一片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就不同。我们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师: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1、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2、视觉变化之美。先仰视,再俯视,再平视。3、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4动静结合之美。5、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6、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师: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生齐答:“胜收。”)下课。

第2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

生:对!

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生:不是。“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住。(出示课件)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

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得更准确,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

生:……

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好不好。

生1:(朗读)

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

生2:(朗读)

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更好啊?

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

生:对!(鼓掌)

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

生:(朗读)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

生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

生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敢地提出来。

生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

生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

生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哦,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

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师解决。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

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大家。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因为欲界指的就是人间,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其实啊,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出示课件)

1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你们呢,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很清,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界,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从一开始就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

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气息。

生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生3: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动有趣。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他们把我们带进了这片秀美的山川景色中,仿佛我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名游客,大家说,他们这份小导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啊?

生:好!(鼓掌)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合作很愉快,谢谢大家,下课。

第3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YJBYS文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答谢中书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答谢中书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