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恨歌赏析
一曲长恨有风情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篇幅很长。抒情成份很浓,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 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 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 “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 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文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诗人将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全诗荡气回肠、情节曲折,散发着浪漫主义的光彩,不愧为千古绝唱。
第2篇:《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09051313—杨超
历史以来,对《长恨歌》的写作主题众说纷纭,有说是写爱情的,也有人说是写作者世界观矛盾的,还有人说《长恨歌》有着双重主题以及其他种种观点。我个人比较赞成“揭露讽刺说”,也就是揭露唐玄宗在位后期的历史混乱及昏庸,我们可以从写作《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写作背景:
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写作缘由: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首先,白居易诗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大多写现实百姓生活,来展现社会现实,像其代表作《卖炭翁》等诗歌都是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唐玄宗在位末期百姓生活的疾苦。其次,结合历史背景可知,唐玄宗末期暴发“安史之乱”百姓生活在战乱中及其困苦,而唐玄宗却沉于酒色,不理朝政,诗作中也对此反复渲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怎么可能对此视而不见而去歌颂“爱情”,其他说法在结合作者秉性和历史背景下显然没有“揭露讽刺说”更令人信服。
再次,结合《长恨歌》诗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点出唐玄宗“重色”,首先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的不满,接下来才描写杨贵妃的倾城倾国之姿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倾慕”。之后对他们之间的爱情生活极尽渲染,深深地表达出了作者的讽刺之情,赏析者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
诗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写出杨贵妃得宠后其家人“皆列土”,一方面写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过分宠爱,另一发面也反映了唐玄宗因色对国家“权柄”的态度不谨。
综上所言,皆说明白居易对唐玄宗的后期的不满,结合诗句本身的华丽描写可知,“揭露讽刺说”才是本诗的主题。
第3篇:长恨歌 赏析
王琦瑶
——一场支离破碎的罗曼史
1103班
李佳
1130010121 浮生一梦,几度清欢,王琦瑶别致而又怆凉的一生,在一本《长恨歌》中行将谢幕。穿过旧上海悠长的弄堂,这里尽是阴沉琐碎的流言,洞察世事的鸽子,以及八面来风的闺阁。“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姊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所在。所以,你寻她,她在这里,你不寻她,她也在这里。
灯火闪烁,这是上海滩,明眸善睐,这是王琦瑶。生活在上海弄堂的王琦瑶倾其一生沉垒了无数的理想,情爱,怨望。20世纪40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传奇般的成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了命途多舛的一生,历经了与李主任,康明逊,程先生,老克腊的感情纠葛,最后却以电影般的悲剧落幕收场。在这寂寥的罗曼史中,她一个人从开场走到落幕,
第4篇: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精选10篇)由网友 “王谗”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恨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赏析《长恨歌》
赏析《长恨歌》
我主张《长恨歌》既非爱情诗,也不是讽喻诗,而是一首承载着诗人满腔中兴热望的怀古咏史诗。有以下六点理由可供商榷。
第一,《长恨歌》不是爱情诗。
《长恨歌传》云:“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祖籍太原)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琊王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首先,如果《长恨歌》是抒发诗人爱情失意,又何须陈王二人嘱咐,那岂不失之真诚。
其次,当时正值永贞内禅、宪宗即位、顺宗猝死,
第5篇:长恨歌 赏析
长恨歌 赏析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
第6篇: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推行“新乐府运动”时候自行创作的代表作,他以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通篇采用近似白话的语句书写,使得行文内容易懂,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长恨歌》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代表作,两者创作时间相近,前者上半段表现出整个皇室以及权力集团的奢靡,将遍寻佳人,君王不早朝等无治无为的昏庸行为暗含到整个爱情故事的框架中,这与《琵琶行》有普遍意义上的不同,通篇最为感人至深的是两人的爱情纠葛,而也最让人痛心以及无奈的也是这段感情所引发的政法荒废,内外空虚,这与《琵琶行》里的琵琶女直截了当的表达自身疾苦,风尘色态有着显著的不同,两者可以作为映照来看,一个是侧面影射,而另一个则是直面抨击。两者同样力透纸背,让人深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