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横渠先生行状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试题答案:
6.C(文献典籍)
7.D
(D 连词,尚且;A 副词,于是/ 介词,通过;B 代词,那种 / 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 “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9.(1)由博学转向专一;(2)勤学善思。(每点2分)
第2篇:《横渠先生行状》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横渠先生行状》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C(文献典籍)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D(D连词,尚且;A副词,于是/介词,通过;B代词,那种/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9.(1)由博学转向专一;(2)勤学善思。(每点2分)
参考译文
张载,字子厚,世代是开封人。少年时代丧父而自立,没有什么不学的。与焦寅交游,焦寅喜欢谈论军事,张载听后很高兴。张载十八岁,豪爽期望建立功名。(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虽然喜欢读,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嘉佑初年,在京城见到洛阳程颢、程颐二兄弟,和二程共读道学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学道。
京城的王乐道曾经延请他到郡学,先生多以道义教化人,他从容对学习的人说:“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学习的人听到后效法他的话,也多诱人跟从他。皇上几位的第二年,提升重用大臣,想有所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在朝廷上推荐先生。他入朝见到皇上,皇上问他治国之道,他以逐渐渐恢复复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韩高兴。适逢张载之弟天祺因为话语得罪权贵,受牵连,先生向皇上请求向西归还,在故居横渠居住。(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张戬(字天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很偏僻,有数百亩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节俭能满足,没有生活的忧虑,先生生活在那里很安定。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间屋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记下来,有时候半夜起来坐着,思考学习点着蜡烛写作,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认为教学生不能养学生然后学生才信服,所以虽然贫穷不能自给,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正值年岁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孬米不舂,将要去舂米,先生赶快直至并说:“死尸遍野,虽然吃粗食且已经很惭愧,又怎么忍心选择呢?甚至经常面对饭桌感叹不吃。”
适逢秦凤帅吕公推荐荐他,皇帝下诏,先生听从去了。先生说:“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后都羡慕他,然而没有人能深深了解他的,先生曾经用他所想要说的话试别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话。适逢有病,谒请归家不幸告终,不行去世,没有完成他的心愿。
第3篇: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原文及译文
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原文及译文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第4篇:《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