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足球如人生杂文随笔
足球如人生杂文随笔
随之夏日的渐渐升温,世界杯也在渐渐升温,人们大都看世界杯足球赛,谈论的也是足球赛的话题:“阿根廷被梅西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阿根廷顶开了棺材盖,德国队又躺了进去。”“阿根廷和梅西都证明了自己。”“都很难逃出足球的魔咒,德国队首次小组赛出局。”从中看出了人们对足球的热爱。
我也算是个与足球有几十年情缘的足球迷了,从欣赏马拉多纳开始,后来的世界杯我几乎每届必看,常常看到半夜,凌晨再从睡梦中爬起来观看,不说痴迷也有些陶醉。最近看世界杯虽缺少了过往看世界杯的精神,但也几乎每晚都看,尤其是重要的比赛,我是不会放过的。观看足球,有时让人惊心动魄,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这就是足球;有时会黯然神伤,甚而几天来沉郁在心中挥之不去,这也是足球。这就是足球的力量,也足以说明看足球是有兴趣、上瘾的,否则人们也不会通宵达旦劳心劳神地去看的。大凡这样去看足球的,都是有感念的,心里是有话要说的。
绿荫场上的厮杀争夺,在使我感到无比的震撼中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譬如,当我看到足球强国阿根廷濒临生死线的时候;当足坛巨星梅西黯然无奈的时候;当背水一战的阿根廷队从悬崖爬上来的时候;当卫冕冠军德国队败给韩国队出局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全体德国队员都落泪的时候……此时此刻的我,心中都激起了极大的波澜。一场场足球促使着我思考人生,我在想,足球不也是人生吗?使我联想到了足球与人生。
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一场你不得不踢的足球比赛,一场你踢好踢不好都得勇敢面对的足球赛。足球一如人生一样充满偶然,不可预测,可结果是必然,有时无情甚至残酷。尤其是昨晚全程观看了卫冕冠军德国队与世界末流球队韩国队比赛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场比赛爆了这届世界杯最大的'冷门,有着卫冕冠军称号的德国队,被誉为夺冠热门的德国队,有着很多世界足坛球星、阵营如此强大的德国队,竟然以2-0输给了韩国队,德国战车彻底熄火了,被无情地据之在十六强的大门之外,这是德国足球史上首次在小组赛出局。我也感到太偶然,简直不可想象,太不可思议了,即便再好的导演也导不出这样的足球。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瞬间使光芒四射的强队、球星暗然失色。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前景都不可预测,有时也会使我们感到太偶然、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人生中也会有巅峰和低谷;也会有成功与失败;有手捧鲜花登上领奖台的时候,也有遗憾、落泪的时候;人生也像足球一样,需要过好每一道关,抬起有力的脚,瞄向正确的目标,才能射中人生的“大门”。
在足球场上,既需要每个队员斗智斗勇,更需要球员间密切的配合,这是集体的智慧,集体力量的见证。即使个人能力再强,“好虎斗不过一群狼。”只靠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取得最后胜利。在阿根廷队与克罗地亚队的焦点战中,赛前,大多数球迷都看好了拥有足坛巨星梅西的阿根廷队,而克罗地亚中场队员科瓦契奇已经看穿了配合出现问题的阿根廷队。他在赛前就充满自信地说:“因为除了梅西之外,我们每个位置都比阿根廷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表现,看好自己……”最终,克罗地亚队显示出了整体实力,以3-0战胜阿根廷队。所以说,足球场上单靠个人的威力根本不行。人生也像足球一样需要配合,“团结就是力量。”个人能力再强也没有集体力量大,世界如此之大,任何个人都显得如此渺小。在家庭,与家庭每个成员搞好配合,才能“家和万事兴”;在单位里,与每个同事搞好配合,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在社会上,与社会各界人士搞好配合,才能取得共同的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
在绿荫场上,敢拼才会赢,要想赢得比赛,就要积极拼抢;作为球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战略战术,才有机会赢;足球场上的制胜法宝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才能最后得胜利。在韩国队与德国队的比赛中,韩国队都做到了这三点。才击败了卫冕冠军德国队。正是凭借球员的积极跑动、拼抢,才为胜利创造了机会,尤其是在下半场,队员们已累得疲惫不堪了,仍不放弃,奋力拼抢,发挥出韩国队敢拼的特点,纷纷在左右两路发起冲击,又在补时的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为韩国队贡献了威震足坛的两粒进球。再回过头来看人生,人生也像一个大大的足球场,也是一场场拼争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仿佛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也许我们每个人的技术不一样,体力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但我们拥有同样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要有自信,要敢于拼抢,永不放弃,踢好人生的足球。
人生如足球,足球如人生。愿我们在人生的足球场上踢好每一个球,射中成功之门!
第2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杂文随笔
色达五明佛学院。
无论带着怎样的身心抵达这里,大约都会被那满山由僧尼们亲手搭建的红色木屋,突然狠狠顶到心肺。
红色,原本是热烈的颜色,吉祥、喜庆、奔放、激情,热热闹闹的感觉。
但在精神之光普照下的色达,那些层层叠叠的红色藏式小木屋,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向四面山坡铺开,连成一片,拥挤却壮阔,又蒸腾着莫名的安详宁静。
目光所及,心里突然就蹦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其实不过午后四点,其势处于群山深处,而那红色之中正容纳着成千上万的修行僧众。
沿着直通山顶的阶梯,在这4000米的海拔之上,五步一歇,缓缓上行,20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用去了2个小时的时间。
随着人的上行,成片的红色小木屋露出了更大的面积。在蓝天白云之下,一路走一路拍,但我相信,最好的设备终究是自己的眼睛。
沿途经过僧舍,看起来小得仅容转身,说到底,这是信众的修行之所,千里迢迢到这高寒艰苦之地研修藏传佛教,唯一的武器就是与生俱来的虔诚之心。
在坚定的信仰面前,一切都不重要。
上得山顶,腰痛加剧,太阳穴也开始剧烈胀痛,高反来了。
觉得眼前开始发黑时,吃了一粒芬必得,已慢的不能再慢的速度,挪到喇荣宾馆入住,稍事休息,竟然满血复活,神气活现地外出觅食觅景!
半山的大经堂,如今只容出家人出入。走到的时候,正有喇嘛散去,大约是参加完了每天例行的辩经法会。
三五成群的喇嘛们相伴而行,有的面带微笑地低声交谈,有的低头兀自发着微信,有的提着刚买的瓶装百事可乐或者晚餐,有的提着两桶油,有的只是静静走路。
但无论何状,他们周身都散发着不急不躁、平和松弛的气息,大约这是从精神深处发出的,自己亦未可知。
这种气息集中起来、发散开去,颇具感染力,心下突然涌起“就在这里吧,不再走了”的想法。事实上,从色达五明佛学院创办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在此修行的居住者从最初的30余人,已经暴涨至三万多,这是苦修者的净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各方朝圣者。
我辈不过一时感叹,只是实体上的游客,精神上的游客。
返回住处旁边藏人开的小食店,吃了暖胃的面块,其实就是揪片。大约是几日饮食不调,以致于相当中意这顿饭的味道,甚至慢慢喝了一壶酥油茶,以缓解高反。
一顿便宜美味量足的晚餐过后,趁着夜色去了金碧辉煌的坛城。
即使入夜,坛城脚下照样有虔诚的信徒在转经、在磕长头,浑然不觉我们已经三次脚不沾地地从他们身边走过。相比之下,我们抚者转经简绕坛城三圈的行为,一如一场极具作秀风格的摆拍。
几个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从身边走过了,我闻到了一缕似有似无的香气,很好闻,却分辨不出是什么味道,直觉认为是他们佩戴或手持的某种法器,再或者就是常年熏染的佛前香火气。
是夜,皓月当空,月朗星稀。坛城,大经堂金光四射如人间日月,僧舍的点点灯火如茫茫星海。此时此景,就是一个人的世界。
早晨,是在小伙子的诵经声中醒来的,晨曦中的佛学院,薄薄一层雾霭,淡淡一束晨光,清澈冷冽的空气,让肺叶骤然向上一缩。诵经声中,已有年轻的觉姆在路上。
乘车下行,风驰电挚。沿途路过的红色僧舍和黄色居士住所,无声无息。
大约,一切都方醒未醒。
第3篇:若,人生能如木棉花杂文随笔
若,人生能如木棉花杂文随笔
刚刚步入春天,木棉花就不甘落后绽放了。它们没有绿叶陪衬,就在褐色的枝条上,灿烂地展露出红红的笑脸。或许因其铮铮铁骨,傲然开放的形象,木棉花又被称之为英雄花。
它们开在三月,开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但它们没有丝毫的媚俗,也从不与其它花儿争美斗艳,而是悠然自得,热烈开在树枝上,远远看去,仿佛是天空飘落的红霞。
春天里的木棉花,红红火火。一朵朵花,像一只只火红的号角仰天而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一颗颗树,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让人获得一种鼓舞。哪怕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木棉花的火红和鲜艳,也给人们带来一份惊喜,照亮和温暖了人们的心。
从木棉树下走过,总能捡到伴随着春风降临地面的花儿。它们即使跌落于泥尘,也是整朵整朵的,保留着其它花儿少有的气概。它们的花瓣儿像绒布,摸起来毛绒绒的,闻起来香
第4篇:若,人生能如木棉花杂文随笔
刚刚步入春天,木棉花就不甘落后绽放了。它们没有绿叶陪衬,就在褐色的枝条上,灿烂地展露出红红的笑脸。或许因其铮铮铁骨,傲然开放的形象,木棉花又被称之为英雄花。
它们开在三月,开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但它们没有丝毫的媚俗,也从不与其它花儿争美斗艳,而是悠然自得,热烈开在树枝上,远远看去,仿佛是天空飘落的红霞。
春天里的木棉花,红红火火。一朵朵花,像一只只火红的号角仰天而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激情;一颗颗树,像一支支燃烧的火炬,让人获得一种鼓舞。哪怕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木棉花的火红和鲜艳,也给人们带来一份惊喜,照亮和温暖了人们的心。
从木棉树下走过,总能捡到伴随着春风降临地面的花儿。它们即使跌落于泥尘,也是整朵整朵的,保留着其它花儿少有的气概。它们的花瓣儿像绒布,摸起来毛绒绒的,闻起来香香的,刚强的里面也蕴含着柔
第5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杂文随笔
人生若只如初见杂文随笔
色达五明佛学院。
无论带着怎样的身心抵达这里,大约都会被那满山由僧尼们亲手搭建的红色木屋,突然狠狠顶到心肺。
红色,原本是热烈的颜色,吉祥、喜庆、奔放、激情,热热闹闹的感觉。
但在精神之光普照下的色达,那些层层叠叠的红色藏式小木屋,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向四面山坡铺开,连成一片,拥挤却壮阔,又蒸腾着莫名的安详宁静。
目光所及,心里突然就蹦出“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其实不过午后四点,其势处于群山深处,而那红色之中正容纳着成千上万的修行僧众。
沿着直通山顶的阶梯,在这4000米的海拔之上,五步一歇,缓缓上行,200米左右的直线距离,用去了2个小时的时间。
随着人的上行,成片的红色小木屋露出了更大的面积。在蓝天白云之下,一路走一路拍,但我相信,最好的设备终究是自己的眼睛。
沿途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