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拾零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20 07:13: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秋日拾零散文

秋日拾零散文

[关于医院]

我常常要进出医院,这样的旅程不是我要的,但,人生赋于你如此,我终究是要接受的。医生,看起来有些冷漠,在我还没有进入他们圈子的时候,一直是这样认为。几年来的治疗,了解了他们冷淡中所藏于心的那份热情与爱心。

一直以来,不太喜欢和医生来往,因了我的病,看到医生便不得不对于病的接受,很多时候,我常常刻意地忘掉我是有病之身。到医院,我总是沉默的时候较多,那时的我是个病人,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早些时候,和朋友们告别,上海的求医之路,终究没有给我更大的希望。在那里,同样的味道,同样的爱,我的内心总想拒绝来自这方面的呵护。那一时安静的我和病房便成为一条冷线,护士说,你好象很适合病房。我笑着,谁愿意呢?

化疗带给我身与心的摧残,我对自己失望之余也痛恨药物的光顾。狠命地呕吐,像要把体内的五脏六腑挖掘出来,我突然想,如果没有这些器官,会不会好些?吐完之后是莫名的疲软,我像是一朵没有根的棉花,没办法支撑自己的身体。那时连我的思维都是停滞的。我的头发总会在规定的时候脱落,枕上,躺着干枯没有生命力的发丝,我已不再留念它们曾经的美丽。那一句习惯成自然便很好地解释我的感觉。

洗脸的时候,镜子里的我,像灵魂那样的无依。我抚摸着镜内的自己,这还是原来的我吗?那一刻,我自恋地抚摸镜内的脸庞,内心有着莫名的酸楚。何必呢?坚持便这样夺去我曾经还算清秀的容颜。不坚持又如何呢?也许,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对。人生,不会给我一个圆满而又肯定的答案。

隔壁的小女孩,因没钱治疗不得不先离开医院。院里的医生护士用他们的爱心努力让那个乡下来的孩子继续治疗,我看到捐款箱在走廊上放着,有很多的医生,很多的护士,很多的人往里投放爱心。我看到孩子的父母流着泪,他们没有任何的语言,只是不停地不停地鞠躬,沉默地用他们颤抖的身体,表示一个对于生命的`感谢。我走过去的时候,无言地放进我那一点微不足道的爱,看着那个母亲,那双浑浊的眼,带着感恩,泪已经充满了她的眼,流满了她的脸。那颤抖的唇,像是要说些什么,我握着她的手,无语地用眼神阻止了她。那一刻,我们,都不需要语言。

出院的时候,与医生护士,还有那个小女孩告别。他们对着我说,还有希望,还有希望,要记得保重自己。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便这样送我上路。

[关于中秋]

中秋,我没有文字。回到乡下,那个安静又美丽的村子。我的心灵更多的是恬静。走在那些弯曲的小路,身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还有一声一声的乡音。邻家大婶总会在我们回来时倚着门看着我们从城里带来的东西,然后,一起品尝都市的味道。她是向往都市生活的,而我,却想回归故里。

祖父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他已经认不出我这个他最疼爱的孙女了。老年痴呆的祖父如孩子般地看着我们,我迎接他的眼,再找不到那疼爱的眼神了,找不到曾经的爱,他的眼神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无助。泪便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我那能干积极向上的祖父,也脱离不了生命轮回,这是人的悲哀,我们的悲哀。

我扶着祖父走向老屋后的竹林,林子没了祖父的管理也荒芜了许多,很多的事,和祖父说起时,他都忘了。他常说的是,孩子,你读书会累吗?他不断地说着那些已被我遗忘的或者我根本就不知道的过往。祖父的故事很长,我陪着他,听着,笑着。祖父常记住的是几十年前的事,他的记忆停在几十年前了,而这几十年来的事,对于他,是一片空白。我总会边听边流泪,找不到原因,在祖父面前,我还是个孩子,他永远疼爱的孩子。我突然有些恐慌,恐慌我再也接触不到那样的眼神了。

祖母一直照顾着祖父,从年轻到现在,一直把祖父当天一样敬慕着。祖母不太多言,但,我们总可以在她不多的语言里找到哲理。祖母是一个理性而又宽容的人。小时候,我常常听着祖母的故事长大,祖母的人生是曲折的,还在襁褓的时候就被卖,一直到养母去世,从小一个人支撑着从没找过生母,即使,与她母亲不远,她坚强地一个人生活着。我曾问,你恨你母亲吗?她总说,没有母亲真心要卖孩子的,那时生活所迫,我从没想过恨她。对于我的祖母,我更多的是敬重。因为有她,我们十几口的家庭,从没有过类似别人那样的争吵。

祖母总会把祖父照顾的妥妥当当,尽管,有时祖父已经认不出她来。我回家时,常常和祖母去她的菜园,那些绿色食品经常从老家送到我城里的家中。我喜欢和祖母说着话,拔着草,听她说哪个邻居吵架,哪个邻居生孩子,说那些平平常常的家常。那时的我,才觉得,我是真实地生活着。

中秋的时候,天是阴着的,桂花不似往常在农历八月开放。老屋后的桂花没有飘香,是季节还没来吧,它总会开的。好不习惯中秋的时候没有桂香相伴,我在寻找最初那种味道。夜来时,月亮果然没有出来,全家人围着小圆桌,泡着水仙茶,说着那些很旧很旧的陈年往事。母亲总是最忙碌的,父亲的烟依旧点起。大大圆圆的月饼被母亲分开放在我们的手上。这个中秋,我和家人说着笑着,时而沉默。月亮,在零点的时候升起,我的睡眠在它的清晖中,安安稳稳。

[关于论坛]

2003年的时候,走进了另一个论坛,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爱文字的人。大家在贴子里相互了解,相互问候,相互关心。论坛,把那些有缘惜缘的人聚在了一起。我们在文字中寻找共鸣,找着那个被现实,被自己隐藏了的灵魂。那时的我是快乐的,我常常因别人的帖子哭也常常在别人的文字中沉默,常在回帖里笑着。那是一个自由的领域。

后来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不再笑闹,似乎,把那些曾经交给了前世,丢给了时间。再后来,大家都不怎么去坛子,偶尔问个好道个安。对于文字,似乎也累了,再也找不到它的出处。一些人便这样无声地离开了,一些人便这样不言不语。那个坛子终于在今夏荒芜了。我也不再打开它,有些记忆在时间里慢慢地淡了,再久的时候,也许会真的忘了。有些情也淡了,但,有些记忆是想忘也忘不了的。一如那天我在菊的帖里说的,我们都交给了时间,让时间来定夺那一切吧。

走进红袖论坛是近两年,红袖给我更多的是爱与感恩,那时我是孤独的亦是沉默的。而红袖论坛的朋友给予我很多很多,我一直是心怀感恩,感谢朋友们。文字给了我温暖,我常和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用文字取暖的人。文字给予我很多,我珍惜这里的朋友,朋友们的文字,还有那些已离开的人们。我不善言语,常常是用沉默代替感激,一直是收着那些祝福那些鼓动。因此,我,偶尔虽忧伤,但永不颓废。

挂上散文墙头时,因了孤独,因了友情,因了恐慌,因了文字。没有太多其它想法,还因了不想说明的因缘。有些事不必说清懂我的人会明白。我常常看着朋友们的文字,常常安静地回忆一些过往。看着那些朋友,来了又去,一声祝福,一句安好,告诉我,他(她)还在,一直在我的身边,他们都很好,很好地沉默着,很好地看着。也许,现实的忙碌,让我们有时连写字都觉得疲乏,而,珍重,是最重要的。

第2篇:端午拾零散文

端午拾零散文

只要一看见老家门前的石榴树如烈焰般吐出俏丽丹雅的色彩,那山野间栀子花醇厚浓郁的清香弥漫在湿润微甜的雾岚里,悠悠袅袅,飘飘逸逸,芳馨温婉得沁人心脾!我知道,端午节,一个打我记事起,就给了我无限快乐和亢奋的日子,又将从容不迫地走进我的生活。

小时候,除了过大年,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五月端午了。通常,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星期,勤劳能干的母亲就不停地忙活开了,先是去镇上买回半袋雪白饱满的糯米,再舀上二斤墨绿干爽的小豆。因为日子过得紧巴,平日里极难吃到的新鲜猪肉,这时也会被一贯俭朴的母亲破例地割上一小块带回家来。小街上不时闪过村姑们好看的身影,她们挎着的菜篮里满是翠绿茵茵的竹叶。每逢这时,我总嚷嚷着母亲也去买上一把。然而,勤劳能干的母亲是从来也不舍得乱花一分钱的,她总是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对我轻轻地摇着头,一面只默默地拉着我就走……

终于,星期天到了,爸爸,妈妈每人骑一辆自行車,带着我和妹妹,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踏青。父母亲事先绝不向我们透露半点的风声,只说是带我们出来散散心,好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但见重重叠叠的峰峦,雄险奇峻,巍峨耸翠;那幽谷里的槎白河,却是碧水如镜,白鹭翩翩,每当惠风袭来,会荡起层层令人迷醉的涟漪,曲曲折折地翻滾着细碎的浪花由西往东向远方缓缓流去——我和妹妹顿时便欢呼雀跃起来。看到我们开心的样子,爸爸妈妈偶而也会停下身来,欣赏一下这如画的美景,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停地沿着山坳坡地转,后来,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就在这些低矮潮湿的阴凉处,长着一种奇怪的树,树不算高,那叶,却是极眼熟的,一片片,一簇簇,又宽又大,碧绿而鲜嫩,老远便闻得一股清香。它们丛状密生,只要一有风动,便会沙沙作响,婆娑曼舞,其景甚为壮观。包粽子就是用这树上的叶。我眼瞅着双亲大人将拇指和食指夹住叶柄,手腕只轻轻一抖,一张完好无损的阔叶便被摘落下来。那天,我们一家人在野外采了满满一书兜的粽叶。博学的爸爸告诉我,那不是什么树,它是竹子的一种,学名叫“箬竹”。当地的农民,常用它来编斗笠,做筷子;手艺精湛的,又将它制成船篷上的衬垫;当然,箬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包粽子上,真的是清凉可口,芬芳四溢,好吃得没法形容。夕阳落山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便早早地吃好了晚饭,专等着看母亲包粽子。外面时常有小伙伴们呼唤着我的小名,他们是要和我一起在月光下捉迷藏。爸爸对我说,去吧!我笑着摇摇头;妈妈又对我讲,快去吧!我还是赖着没有走。妹妹最机灵,她认认真真地说:“哥哥馋猫咪,——他想吃粽子啦!”爸爸妈妈一听,就全都笑了。而我的脸,却一下子变得好热,好热……

依我看,包粽子是很有些讲究的。还在两天前,母亲就抽空费心巴力地挑拣着藏匿在江米中的谷壳、砂粒等小杂物,而后又会将精心选好的糯米用清水浸泡,包之前还要加少量的碱。母亲说,这样煮出的粽子才会愈加粘实、筋道。母亲从不将采回的箬叶象大多数人家那样用开水煮过,她会在家里反复和我们唠叨,什么“原汁原味最好。放锅里把粽叶又蒸又煮的,那豆绿的叶子就变了颜色,清香味也较鲜叶差了许多。如果非要杀菌,那咱更愿意用盐水泡,——这样叶子也不会受损。”妈妈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风格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要我说,母亲包的粽子,绝对可以用“艺术”二字来赞美!只见她取过浸泡在水里的粽叶,轻轻那么一卷,便折出一个成圆锥体的角筒,将事先淘净沥干的糯米放入,用筷子慢慢插实,添一块早已酱好的五花肉,最后再用糯米将其盖严,大拇指稍稍用力按紧,又加了一片叶儿,再顺势一合一转,用事先备好的草绳揽腰系紧,钢精锅里,那造型准确,玲珑而又精致的“小角粽”便呈现在你的眼前。不仅如此,母亲是“全能运动员”的角色,也就是眨眨眼的功夫,在母亲的手中,跟着就出现了四四方方的“枕头粽”,细长苗条的“锥子粽”,另外还有古朴漂亮的“秤锤粽”等,这些式样各异的粽子,代表着不同的品种,象酱肉粽,红枣粽,绿豆粽以及最普通不过的白米粽等,只要看一看外观,立马就可以区分出来,这狠让求过我母亲包粽子的邻居们惊羡不已,我亦因此而自豪了好些天!

等把这一切都忙乎完时,还有一项任务在等着母亲去完成。和包粽子一样,母亲要为她的儿女们做红鸡蛋了。它温馨风趣,亲切厚重。也同样给我们童年艰辛贫乏的生活,带来了喜庆和欢笑。这会儿,母亲变得异常大方,她将平日里辛辛苦苦集攒下的十多枚鸡蛋,一个个认认真真地洗过,放在小铁锅里煮熟,那染制的过程,新鲜而神奇。就见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土制的糙碗,那碗色泽褐黄,瓷极粗,碗壁又极厚;倒半瓶包谷烧,将刚在集市上买得的“品红”撒入,用竹筷轻轻搅动。少顷,将其移至饭锅里蒸10余分钟,取出凉至温热。那加入“品红”的酒极艳,将鸡蛋逐个在里面浸过,白白净净的薄壳顿时便穿上了赤得令人心颤的大红袍,一个个于醒目中显出了妩媚而狂浪的品貌,恣肆奔放得好看极了,也妖魅极了!用五彩毛线编织的网兜,放入这朱丹般耀眼的鸡蛋,母亲面色凝重地将其挂在我和妹妹的床前,细细打量,真如烈焰般绚烂……在我和妹妹的衣袋里,也同样揣着母亲给的红鸡蛋。走在厂区的水泥道上,又是蹦又是跳的,那脚步自然就轻快得像要飞。亦用不着呼唤,只一小会儿,伙伴们便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的鸡蛋来和对方的撞。有的只碰了一下便破了;有的看着厉害,但也只撞了三,两个,立马就皮开肉绽,也只能饮恨而归。富裕人家的子弟身上会有好些个鸡蛋,他们人又精明,开始大都躲着,看别人相撞得差不多了,这才一晃一晃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胜利自然是属于他们的。现在看来,这最后一个出场的,一定是个极有心机,又特别不简单的人……

过节这天,爸爸会黎明既起,将刚刚割好的艾蒿立在门框上。妹妹的胸前有了一个五色香袋,而我的身上则挂着威风八面的老虎素。从父亲的口中,我第一次听到古人视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为五毒,有了上面的东西,便等于请来了傩神,为平民百姓除鬼,驱邪,也让庶民大众无灾无难,安安康康尽享生活的美满!这里面,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屈原的故事,三闾大夫立志报国,嫉恶如仇,舍身取义的高贵品格令人敬仰。从此,做人首先要爱国的教诲,便深深铭记在我和小妹的心中!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转眼间,我都年过五旬,白发也渐渐爬满了双鬓;父亲三年前就去了天国,母亲更是高龄,她已无法再和我们去采摘那碧绿葱翠的箬叶了,岁月无情地在她秀美光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唯有那淡淡的微笑,令我感到深深的温暖!端午节前夕,母亲还是和往年一样,又一次颤颤巍巍地包起了粽子,这一刻,她瘦小坚韧的身躯,似一帧炫目的剪影,在我的眼中,于沉静中定格成永恒!

第3篇:春节拾零的散文

春节拾零的散文

大年初六了, 窗外阳光真好, 暖暖的, 柔柔的, 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春节拾零。 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 伸出庸懒的双手, 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久违的太阳从大年初一开始频频眷顾芸芸苍生。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20XX年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不曾结束的是我心底涌动的幸福。 望向阳光普照的大地, 我看见幸福随着每一片阳光在闪耀。 转身, 我开始幸福地写字, 幸福地微笑。

我们一家是在爱人的家乡浦江度过的。 二十九那天去的浦江, 那天, 天空再度飘起纷扬的雪花。 车子开上高速公路没多久, 突然的就大雾弥漫, 能见度只有一二十米, 人坐在车内, 只见车窗前雪花飞舞, 别的, 尽是雾蒙蒙的。 好在开车的妹夫车技不错, 傍晚五点半, 我们就稳稳当当到了家门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乡村拾零散文鉴赏

我老家在城市远郊的漂河旁。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或者亲戚朋友有红白事的时候,经常回去看看。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淡化,老人的减少,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村里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一年里就清明节和七月十五鬼节可以看见我。也对,我年年去给祖坟填土扫墓烧纸钱。那个世界现在还很落后,房子还是土垒的,也没有使用银行卡,非让活着的人把钱送到家门口不可。

参加工作进城以后,为了报答哥嫂之恩,让他们摆脱农村的生活,我利用了当时所有的社会资源把哥嫂一家七口人办到了县城落上城市户口,给孩子们安排了工作,村里的人都说我很“讲究”。以后村里只住有外甥和外甥女,每次回村全是落脚他们那里。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农颜很准,这些年回去祭祖的.时候,基本都是赶上刮风下雨,坟地又在漂河边的低洼地,去一趟就是“万里长征”,身上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故乡拾零,童年散文

故乡拾零,童年散文

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格外怀念故乡,随着岁月的流逝,思乡之情愈浓,近三十年的离别,我的脑海里丝毫没有模糊故乡那清晰的轮廓。

我的家乡是百里水乡岸边的一个普通的湖村,三面是河,唯有南面与湖泊相连。长约三里的村庄住着二百来户同一宗姓的人家。一座小木桥连着河那边弯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春天里清流弯绕,绿荫环抱,远眺这个似岛非岛的村子簇拥在郁郁葱葱之中,只有些许红瓦点缀其中,在阳光的折射下就像镶嵌着几颗闪烁的星星。

夏日的炎热也给我们的孩提时代带来了无穷的欢乐:黎明时分,在轻风浅雾中一群放牛娃出发了,他们站在牛背上,吹着口哨,挥舞着牛鞭,像一群出征的勇士。在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的指挥下,列队向牧场进发。到达目的地后,牛儿悠闲地啃着青草,我们则做起了各种战斗游戏,直到牛儿鼓胀着大肚子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秋日拾零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日拾零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