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9 07:14: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1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译文

鲜艳明亮的荷花代表着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一根花茎引出翠绿之色,两个花朵分用一片鲜红。

花颜好像拿走了歌伎的面色,香气迷乱好像舞动衣服引起的微风。

这样的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更何况它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注释

灼灼:明亮貌。

况复:何况,况且。

赏析

开得鲜艳的荷花预示着吉祥,笔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茎引出一抹绿,两朵花共同分开两抹红。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这两朵莲花必然会互相思念,况且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

首联展现荷花动态之美,颔联为荷花着色,颈联与人作比,极写荷花的色、味,尾联是点睛之笔,揭示主旨,表达两心相悦的情感。

杜公瞻

杜公瞻,生卒年不详,隋代文学家。中山曲阳(今河北保定一带)人。隋卫尉杜台卿侄子,官安阳令,曾奉敕编纂《编珠》,今存诗一首。杜公瞻为宗懔《荆楚岁时记》作注,并有意识地将《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方风俗与北方风俗进行比较。后来,《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译文:

微风吹拂使树叶摇晃,轻轻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

赏析:

南北朝沈约这首咏荷诗(沈约《咏芙蓉诗》)是相当有名的,中国古诗词风花雪月,在花一类里,在荷花一类里,它有相当重的地位,因为这诗作者从颜色上作文章,并且给花拟人化,让诗很生动很有味。

诗中说,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在微风下,荷花紫色的叶子,和朱房(红色未放的花蕾)摇曳多姿,诗人就让静静的画面生动起来,而下两句,“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作者拟人化的让池中的花苞开口说话,池中的绿水正在等待着我大放异彩。

前一句提问式的话,池中的水怎么为一直为绿色啊,下一句回答,因为池中绿水在等待期待我“泛红光”(朱房盛开)。

从我取来的底中扣解为,期盼花蕾开放。

第2篇: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翻译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虞: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

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整年。

徇: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燕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北风,寒风。

爵:古代酒器。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首:将首级装入匣子。

宿怨:指代秦王。

炯然:明亮貌。

电光:指匕首。

罔:没有,不是。

正夫:这里指行家。

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开端。

趑趄:犹豫,不进貌。

仓卒:即仓猝,匆忙急迫。“按剑”

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芟:割草,引申为除去。

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

焚污:谓焚毁玷辱。

弭:消除、停止。

枢: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

征:证明、应验。

无且: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鉴赏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创作背景

《咏荆轲》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在读古书时有感而作,当时柳宗元身处荒僻的永州(今属湖南)且官赋闲职。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 。

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北风,寒风。

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迥(jiǒng)然:明亮貌。电光:指匕首。

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开端。

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

弭(mǐ):消除、停止。

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赏析: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3

咏荆轲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

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

让荆轲带上匕首行刺嬴政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

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

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

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

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

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

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

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

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

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

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

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

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

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

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是柳宗元公元809年(元和四年)读书有感而作。“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杀秦王嬴政。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象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翻译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注释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报仇,以送地图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杀。

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强嬴:秦国。

荆卿:指荆轲。

渐离:高渐离,战国时燕国人,与荆轲友善,善击筑(古时的一种乐器)。

宋意:燕国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声和羽声。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

赏析

此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译文: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注释:

1.荆轲:战国时著名侠客。战国时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入燕,燕之处士田光亦善待之,后受燕太子丹所遣,入秦刺秦王嬴政。

2.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3.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4.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短计:浅陋的计谋。

5.荆卿:即荆轲。

6.穷年:整年。徇(xùn):顺从。

7.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8.微言:密谋;暗中进言。

9.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10.朔风:北风,寒风。

11.爵(jué):古代酒器。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12.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宿怨:指代秦王。

13.迥(jiǒng)然:明亮貌。电光:指匕首。

14.罔(wǎng):没有,不是。正夫:这里指行家。正:一作“匹”。

15.造端:开始;开端。

16.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17.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18.“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19.“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20.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七族:指亲姻家族。

21.台:古代官署名。焚污:谓焚毁玷辱。

22.弭(mǐ):消除、停止。

23.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24.诈力:欺诈与暴力。

25.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26.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27.故:通“固”,本来。

28.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徵(zhēng):证明、应验。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赏析:

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历代都有名人歌咏。晋代左思作有《荆轲饮燕市》,借歌咏荆轲以抒发对豪门权贵的蔑视;晋代陶渊明作《咏荆轲》,以诗的形式不仅再现了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悲壮经过,而且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明自己的叹惋颂赞之情;而柳宗元作的这首《咏荆轲》内涵更为丰富,作者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巨大包容性的语言成功地描述了这一重大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节,精心制造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特别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荆轲临行时的悲壮场面和刺秦王的紧张激烈场面,生动体现出荆轲的勇敢、真诚、刚毅、愚狂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荆轲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此诗的新意更在于诗人对荆轲作出了“勇且愚”的评价。秦国虐待作为人质的燕太子丹,杀戮樊於期的父母宗族,特别是秦军滥施武力,任意侵凌其他国家的种种暴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对于像荆轲那些抵抗强秦,进行自保的人和事,则应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颂赞;但是,对秦王采取暗杀等恐怖手段,不能不说是一种愚蠢而又危险的行径。因为这类行径无论如何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诗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愚昧盲动之举,表示了深深的叹惋。燕太子丹错误地将燕国的命运完全寄托在荆轲一人身上,诱使荆轲充当牺牲品,而荆轲却乐于效法古人,铤而走险,终于丧命,这是历史的悲剧。其实,荆轲即使能杀死秦王,也不能迫使秦国退还侵占各国的土地,从而挽救大势已去、行将灭亡的六国。

唐代侠风犹盛,安史之乱后,皇室与强藩之间矛盾剧烈,借刺客之手除掉对方阵营中的要人一时成了热门话题与首选的手段。此诗即反映了柳宗元对这种政治上的短视与盲动的轻蔑,也表达了作者在国家统一上排斥“诈力”的观念。

第3篇:《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一生写过100多首古诗,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咏荆轲》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作品赏析

【译文】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牡丹 宋朝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咏牡丹》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咏牡丹》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咏牡丹》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荆轲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荆轲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翻译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