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案例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案例
十三:日光辨伪 《折狱龟鉴》
唐垂拱?①年,罗织?②事起,湖州佐史?③江琛取刺史裴光书,割取其字,辏?④合 成文,以为与徐敬业反书告之。则天差御史往推,光款云:“书是光书,语非光语。”前后 三使?⑤皆不能决。或荐张楚金?⑥能推事,乃令再劾,又不移前款。楚金忧闷,偃卧?⑦ 窗边,日光穿透,因取反书向日看之,乃见书字补葺?⑧而成,平看则不觉,向日则皆见。 遂集州县官吏,索水一盆,令琛以书投于水中,字字解散。琛叩头服罪,敕决?⑨一百,然 后斩之。
【注释】
① 垂拱——武则天当政时年号之一,公元 685 —— 688 年。
② 罗织——诬陷无罪的人,株连亲友同事。
③ 佐史——州县长官的县手,辅助正职治理政务。
④ 辏——音凑 ( cu ) ,聚集一起。
⑤ 三使——三次派人。
⑥ 张楚金——唐并州 ( 今太原 ) 人。唐高宗李治时曾任刑部尚书,武后掌权后封为南阳 侯。后被酷吏陷害,流放死于岭南。他是张道源的族孙,生平参见《唐书·张道源传》。
⑦ 偃卧——仰面躺着。偃音演 ( yǎn ) 。
⑧ 修茸——修补。茸音契 ( qì—,用茅草修理房屋。
⑨ ——敕决——皇帝决定。
【译文】
唐代垂拱年间,冤狱大兴,很多人遭受陷害。湖州佐史江琛拿到刺史裴光写的字,裁割 开再拚凑成文,当作裴光同徐敬业串通谋反的'书信向上告发。武则天派御史前去追查,裴光 供认:“字是我写的,但话不是我说的。”前后三次派人都没有查对清楚。有人推荐张楚金 能办案子,就让他去复核,裴光还是没有改变过去的供词。张楚金很发愁,仰卧在窗下,太 阳光射进窗子,他取出反书对着阳光观看,发现那些字原来是凑补在一起的,平放着看不出 来,对着阳光就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召集州县的官吏,要来一盆水,命令江琛把反书放进水 中,结果一个字一个字都散开了。江琛叩头招认了诬陷之罪,按照朝廷的决定杖刑一百,然 后杀头。
第2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1.使(shǐ)
(1)名词。
使臣,奉命的'人。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2)动词。
派遣。如: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是(shì)
(1)判断动词。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代词。
这,此。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受(shu)
动词。
①接受。如: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
②遭受。如: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4.书(shū)
(1)名词。
①书,书籍。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②书信。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公文。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动词。
书写,记下,写。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5.孰(shú)
(1)代词。
谁。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副词。
①哪里。如: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②跟“与”连用,表示选择。可译为“与……比,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同“熟”,仔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6.数(shù)
(1)动词。
计算。如: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2)数词。
读shù,几。如: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
(3)副词。
读shu,多次。如: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属(shù)
(1)名词。
①类,同一类的事物。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部署。如: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2)动词。
①连续。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②读zhǔ,同“嘱”,托付。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8.说(shūo)
(1)名词。
①说法,言论,主张,方法。如:著书立说(成语)
②文体的一种,也称“杂说”。《爱莲说》
(2)动词。
①说,讲,谈论,叙述。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
②解说,说明。如:请说之(《公输》)
③读shuì,劝说,为别人出主意,讲道理。如: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3)形容词。
读yuè,同“悦”,高兴。如:公输盘不说(《公输》)
9.私(sī)
动词。
偏爱。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风齐王纳谏》)
10.素(sù)
(1)形容词。
朴素。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2)副词。
平素,向来。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第3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第4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它
第5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2、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3、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6、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8、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第6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将进酒》
中考语文文言文:《将进酒》
将进酒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注释】
⑴、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高大的厅堂。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第7篇: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精练: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
(3)乃入见: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