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8 07:12: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5题。(17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4分)

2、选文第一段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评述池沼与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是:(3分)

3、苏州园林的设计别具匠心,处处体现着图画美。例如“鱼戏莲叶图”、“古老嶙峋的藤萝图”等。除此之外,读了选文,假如让你去游览苏州园林的话,你最想去感受的是哪个画面?为什么?(4分)

4、选文的语言或准确、或生动。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3分)

示例: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批注:“大多”一词用得准确。表明并非所有池沼都是活水,突出苏州园林水的特点,使人感觉富有生气。

语句:

批注:

5、运用选文有关信息,说说下面两幅画中哪一幅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图一)(图二)

附答案:

1、(1)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设计显示出的艺术美。(2)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显示的美。4分,答到一点得2分。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3分。

3、不设统一答案。4分,如“竹树掩映的假山图”、“重峦叠嶂的假山图”、“决不雷同的桥梁图”、“高低屈曲的河岸图 ”、“一池活水的池沼图”、“俯仰生姿的花木图”等。能从画面的特征及体现的情趣等方面谈感受即可。写出画面2分,理由2分。

4、不设统一答案。选择语句1分,批注正确2分。共3分。

5、图二;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讲究的是画意,自然之趣。3分,意对即可。

第2篇: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完成1—5题。(17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浏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概括上面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4分)

2、选文第一段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评述池沼与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是:(3分)

3、苏州园林的设计别具匠心,处处体现着图画美。例如“鱼戏莲叶图”、“古老嶙峋的藤萝图”等。除此之外,读了选文,假如让你去游览苏州园林的话,你最想去感受的是哪个画面?为什么?(4分)

4、选文的语言或准确、或生动。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句,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3分)

示例: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批注:“大多”一词用得准确。表明并非所有池沼都是活水,突出苏州园林水的特点,使人感觉富有生气。

语句:

批注:

5、运用选文有关信息,说说下面两幅画中哪一幅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附答案:

1、(1)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设计显示出的艺术美。(2)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显示的美。4分,答到一点得2分。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3分。

3、不设统一答案。4分,如“竹树掩映的假山图”、“重峦叠嶂的假山图”、“决不雷同的桥梁图”、“高低屈曲的河岸图 ”、“一池活水的池沼图”、“俯仰生姿的花木图”等。能从画面的特征及体现的情趣等方面谈感受即可。写出画面2分,理由2分。

4、不设统一答案。选择语句1分,批注正确2分。共3分。

5、图二;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讲究的是画意,自然之趣。 3分,意对即可。

第3篇:苏州园林阅读题附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题附答案

三、美文赏读

(一)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考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苏州园林阅读题附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题附答案

三、美文赏读

(一)

[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考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苏州园林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苏州园林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7——22题.(20分)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8、 选文第一段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2分)

17.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1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附答案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课前回顾】

《中国石拱桥》的体裁(),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家、()家。【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名绍钧。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把握全文:

(一)、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二)、研讨课文:

1、请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苏州园林》附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