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登山教案
登山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文讲的是列宁和波兰的一位革命者一起登山观日出的事。
为了赶上日出的时间,列宁选择了一条十分危险的小路来登上山顶,回来时也仍坚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表现出了列宁的顽强征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课文的重点是学习列宁两次走危险小路的经过。课文具体描写了巴果茨基和列宁走这条小路时的情景: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晕目眩了。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显示了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通过这些重点句的学习,体会到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登上山顶后,用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描写日出时的景观,这不单纯是景色的描写,更是列宁登上山顶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
该从哪条路往回走?巴果茨基出于对列宁的关心,建议不必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而列宁却坚持打算还走那条小路,文章以列宁的回答做结尾,自然点明了中心,理解这几句话也是全文的难点。
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文字也浅显易懂,文章中人物对话篇幅较多,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情景,培养语感,从中更好的咀嚼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望而生畏
2.精读重点语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怕害怕征服自己,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重点)
3.通过自己多读并有所感悟,充分发掘出学生内心的感情,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尾所包含的意思。(难点)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初读,理清文章脉络
检查学生的字词,从音形义三方面提出难点,难的可。((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复述课文
1.让同桌之间相互分角色朗读。
2.让学生准备复述
三.设置疑难,解除疑难
1.教师问:你读了之后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教师对于学生所提问题加以筛选。)
1)课文是怎样写出列宁他们走的那条路是一条望而生畏的路?
2)你怎样理解列宁最后讲的几句话的意思?
(用幻灯片显示列宁的最后讲的几句话)
2.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1)
引导学生品味描写列宁他们过小路时情景的、词句,让学生有感情朗读。
(幻灯片展示列宁走险路的语句)
2)
领悟课文结尾时列宁说的话,搞清楚这几句话的前后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段话。
四.拓展阅读
给学生提供几个网站,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伟人们的英雄事迹。尤其是徐霞客登天都峰的一篇文章。
五.课堂练习
让学生写名言
教师启发: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在课文最后说的话已成为至理名言,我想我们班的同学中也可能会有名人出现。今天你们也来写几句怎样对待困难挫折,锻炼自己意志的话吗?
试一试写下来。一.初读,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登山这件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根据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的小路上山还是走危险的小路下山,在课文中做出分段的记号。
二.熟读,复数课文
1.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按照分段的提纲,记忆各部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准备复述内容。
三.设置疑难,解除疑难
1.学生提出问题
简单的自己解决,难的存疑,
2。合作学习,表达讨论后的效果
四.拓展阅读
学生去寻找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五.课堂练习
学生写名言,自己认为不错的可以读给大家听让学生理清作者写整篇文章的思路是学习课文前很重要的基石,分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复述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课文内容整体的记忆,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前很多课上老师都会把复述当作课结束时的一项作业,在这节课上复述作为一个环节进行,并及时对学生出现的语言组织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一遍遍的学习,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最终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兴致也更高。
拓展阅读不受课内教学的束缚,让学生轻松的陶冶在知识海洋中,尽情地吸收着中华的博大精深,更能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提升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板书设计登山
无限风光在顶峰
险:
狭窄
移动
悬崖
小心
征服害怕
陡峭
一步一步
锻炼意志
深渊
不慌不忙
作业设计
1.交换名言,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课后看一些体现伟人们坚强意志的书
课件设计
思路
主要体现在一些课文的重点语句上,如体现列宁是如何走过危险的小路的?体现列宁不怕困难的最后几句话等都是课文的重点句子,这些都要展现出来,一方面便于课堂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更好的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第2篇: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山》一文是一篇十分典型的叙事性的文章,记叙了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隐居在普罗宁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学生分析:
1.列宁,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位比较陌生的人物他们只是听说,列宁到底是谁?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如何?这些,他们都一无所知。因此,引导学生们对于列宁本人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交流至关重要。
2.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课标中对于中年级段的要求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本文的脉络比较清晰,复述故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主要就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把《登山》这个故事概括出来。要引领学生们扎扎实实地经历一个从比较详细的复述到比较简要的概括的过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整体感知能力才会逐步提升。
3.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此危险的小路,学生们却从未看见过。因此,感悟起小路的险来,会有些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直接以及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相关语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观看插图,换词感悟,大胆想象,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深入体会小路的危险。因为,只有把小路的险理解充分了,才能更加凸现出列宁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学生们而言,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搜集列宁的生平资料、相关故事以及名言,观看列宁的故事影片。
2.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巍峨、峭壁、深渊、头晕目眩、毅然决然等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默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
5.勾画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对于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词典、换词对比、观看插图、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其险;对于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语句,即:描写巴果茨基走小路的经过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感悟巴果茨基的提心吊胆,进一步体悟小路之险。
6.积累精彩句段:山顶的美丽风光,列宁的名言(课内与课外)。
四、教学过程:
(一)资源共享,走近人物
1.师大屏幕出示,与学生分享名人名言。2.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列宁的名言。3.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对列宁了解有多少? 4.说一说在自己心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5.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注意观察“登”字的笔顺和结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巍峨、峭壁、深渊”等词语的意思;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头晕目眩、毅然决然”等词语的意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正音。3.指名读全文。
生朗读,其他同学关注:声音洪亮、正确、流利。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5.生再次自由读文,复述故事
全班交流:
学生复述时,教师引导,主要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列宁隐居在普罗宁的时候,一天早晨,他请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做向导,上山顶去看日出,可是出发晚了点。
(2)为了看到日出,他们走了一条“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极其危险的小路。终于,他们登上了山顶,看到了日出。
(3)下山时,为了锻炼意志,他们仍旧走了那条危险的小路。6.理清课文的层次,哪部分写的是第一次走小路?第二次走小路?
(三)品读课文,用心体验 1.第一次走小路。
(1)结合“路宽只能容下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来谈。
路究竟有多宽?用手比划。看图片,再比划。这里,为什么用“容”而不用“放”?峭壁是什么?深渊呢?掉下去会怎么样?你能把小路的险读出来吗?生尝试着读。
(2)结合巴果茨基的表现来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13自然段)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一口气,才回过头来看列宁。(14自然段)2.列宁的勇敢:
师:从1—16自然段中,你们除了感受到小路的极其危险以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3.山顶的风光:
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走过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了山顶,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读读第17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景美,心情愉悦。师板书:美丽、喜悦。
师:就请同学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
指名配乐读,齐读。4.第二次走小路:
师:山顶的美景多么令人陶醉呀!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列宁和巴果茨基开始往回走。仔细默读18--27自然段,看看你又能感受到些什么?
生默读,勾画。
(1)回去时,不用赶时间,完全可以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可是列宁为什么还要走?
(2)列宁为什么非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呢?(四)浓缩格言,激励进步。
师:同学们,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说的这段话已经成为了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同学们,也许将来你们都能成为名人,未来的名人们,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困难、磨炼意志呢?用自己的话试着写一写。1.生写格言。2.交流格言。
师: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困难,只有像列宁那样,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随时随地地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老师希望大家能把自己写的这些话,当作自己的名言,时时刻刻地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登山
去走险路的原因——看 日 出——无限风光在险峰
回走险路的原因——锻炼意志——征 服 害 怕
第3篇:《登山游戏》教案
《登山游戏》教案
课题: 登山游戏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在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
2、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画一幅登山线路的游戏图,进行登山游戏比赛活动。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欣赏老师的制作的登山图,请个别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2、揭示课题:登山游戏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书本的图例,说说他们做的.和老师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忆,班级以前组织秋游登山活动,所走过的线路,或自己和父母出游所爬过的山,可以分为几个停靠点和终点。
3、组织各小组讨论,怎样把登山线路图绘制成一张登山地图,制作初稿。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作业:学生分小组进行绘制一幅登山游戏线
第4篇:《登山游戏》教案
登山游戏
教学目标:
1、以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再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增强团队交流。
2、同学之间互助,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和形的组合,在纸上画棋谱。难点:画面的布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范图及若干小图片。学生:彩笔及几幅游戏棋谱。教学过程:
一、游戏切入。
让学生通过游戏与观察,了解游戏棋的玩法和基本组成部分。
师出示游戏棋:这是什么?(游戏棋)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种棋类游戏。(依次请数个学生 和老师对手进行游戏)
二、师生共同讨论,展示游戏棋的种类。师:你还见过哪些游戏棋?上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展示带来的棋谱,说说其玩法及上面的有趣图案。)
三、通过实物棋谱,引导学生观察游戏棋组成部分。提问:一幅游戏棋都会由哪几部分组成?
总结:一般包括名称、路线图、
第5篇:小学语文登山教案
小学语文登山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小学语文登山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