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7 07:13: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小编整理了话剧红旗渠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一】

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二】

看完话剧《红旗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要学习林县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林县县委决定开工修渠时,资金和物资并未全部到位。当县委书记杨贵被反对者黄副县长问到有无材料和钱的时候,他说:“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林县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要活命,要尊严地活命,这就是林县55万人最急切的愿望。谁能实现这个愿望,谁就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杨贵看准群众诉求,利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抓住机遇,大胆决策,最终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

眼下,全县、全镇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渝万城际铁路动工建设,建成通车后从垫江县城到重庆主城只需半个小时,这必将给全县的产业、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中国西部(重庆)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园花落垫江桂溪,国家新一轮城镇化政策即将出台,也为全县全镇统筹城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桂溪镇不能无动于衷、不紧不慢,而是要以只争朝夕的主人翁态度,抢抓机遇谋发展,抢抓时间研究新问题,全力做好服务县上重点项目的工作。

二是要学习林县人民不等不靠的创业精神。在修渠资金、物资、粮食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不讲客观、不讲条件”,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呼啦啦15个公社的几万民工,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拉着大车,推着小车,一齐拥了上来,把通往工地的路全都堵死了,干部分段包干,“该炸的炸,该垒的垒,该挖的挖,该拆的拆……”机遇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桂溪镇城区被县里划作规划区,要发展镇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约束限制。新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商贸富镇、工业强镇、生态美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创造条件谋发展,目前“一园一区一基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完成策划设计,城北综合交易市场破土动工;城北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建成园区道路500米、排水管网1250米,已入驻项目14个;百果园生态产业基地、天龙生态园等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土地集中流转2000多亩。今年1—5月,我镇累计跟踪洽谈项目35个,签约项目11个,协议引资7。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9亿元,同比增长127%。未来我们在发展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要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胜利!

三是要学习杨贵同志全心为群众着想的道德品质。为了给修渠工地开出一条路,村支书带头强拆占道的祖先祠堂,杨贵和乡亲们一起对着祖宗牌位下跪发誓,并特意叮嘱村支书要将拆下来的祠堂砖瓦和祖先牌位保护好,以便择址重建。为了让修渠民工吃顿饱饭,杨贵不惜冒着受处分甚至杀头的险,违规借用国家粮仓三万斤粮食。虽说违规是不对的,但正是因为杨贵有这份为群众殚精竭虑的心,所以群众才领他的情。

当前我镇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全镇投入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力搞征地拆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有少数拆迁户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为公共利益做牺牲,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合理的补偿安置工作。还有的拆迁户封建思想严重,认为祖先坟墓动不得,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红旗渠破宗祠的勇气,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要做好安抚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三】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挖;没有住宿,住山洞……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坚强,红旗渠工程才能克服这些“拦路虎”。杨贵的勇气,还在于他的敢作敢当,为了给工人们吃上粮食,向检查组坦白了私自动用国库粮食的事,并且一人承担责任。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并不是林县人的杨贵可以为这条红旗渠献出一切啊!

修建红旗渠需要全民参与。9岁的小吱吱跟随姑姑到工地为民工端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的工人吃上饭,她独自走上上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第2篇: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距观看《红旗渠》电影已经过去两周多时间了,那些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深深震撼和折服。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到了今天,仍然给我很多感触。

林县人民如何自力更生?靠的是林县人民一股子拼劲,林县人民有“敢”的精神,“拼”的劲头,要想战胜困难、爬坡过坎,就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要身体力行。畏难怕事,一事无成;敢想敢干,才能成功。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林县人民却能够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第八大世界奇迹。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没有了红旗渠,也就没有了人生事业的长足进步,生活很难有激情、火花。对于我们当前,地勘单位而言,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爬坡过坎的攻坚难关。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交织。我们大家不能随波逐流,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市场开拓、拼抢项目、账款回收等工作上,迎难而上、矢志奋斗、不懈进取,才能在这个地勘经济新常态中,逆势而上。

红旗渠的修成,靠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更需要林县人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干事创业,锐意进取。林县人民不仅敢拼,还具备冲劲和韧性,冲劲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一种精神,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勇气,这股劲儿能凝心聚力、激发斗志,促进林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决定工作的成败。韧劲,即是持之以恒、善打持久战的韧劲,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修建而成,如果林县人民缺乏韧性,人民出现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心态,遇到难题久攻不下,就灰心气馁,或者想方设法走捷径,或者干脆绕着困难走,就没有了红旗渠。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强手如林、饿虎争食的市场环境中,正处于一个你追我赶、不进则退的时期。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是常态,有压力、有畏惧,也是常态。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向林县人民学习,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干事创业,锐意进取,尤其需要振奋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保持一股子冲劲和韧劲,绝不服输,奋起直追,勇往直前,遇到困难时做到不气馁、不言败、沉得住气,越挫越勇,才能在做事顺畅、工作顺利时做到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始终保持一种适度的内在张力。

第3篇: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下面是《红旗渠》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篇一】

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4篇)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4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篇1

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红旗渠话剧有感

长城巍峨阻敌寇,红旗渠水活乡亲。青年洞内鸳鸯骨,漳水河上胭脂心。太行山脉可为画,修渠儿女亦成林。自力更生十余载,大功终成泣沾襟。

血雨重撒三江土,龙风又入九重宫。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重新安林排 县河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观看话剧红旗渠有感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观看话剧红旗渠有感篇一

-->

一是要学习林县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林县县委决定开工修渠时,资金和物资并未全部到位。当县委书记杨贵被反对者黄副县长问到有无材料和钱的时候,他说:“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林县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要活命,要尊严地活命,这就是林县55万人最急切的愿望。谁能实现这个愿望,谁就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杨贵看准群众诉求,利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抓住机遇,大胆决策,最终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面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话剧红旗渠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话剧红旗渠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