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尽量提醒自己避免“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对话;内心给儿童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不了解儿童而忽视他们的想法”等的做法。从而让自己更进一步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含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1.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一百种语言不是整齐划一的,存在差异,我们应用心读懂孩子的语言,允许孩子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去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
2.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
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从倾听中学会关注。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行为背后存在着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注意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以职业者的敏感对孩子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全身心关注。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对话,才能了解孩子的经验获得、能力发展、心理需求、学习方式,才能获得真实具体的信息,进而寻找有效教育的切入点。
3.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
认真与幼儿对话,从对话中学会沟通,从解读中学会了解。儿童有一百种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告诉我们他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透过孩子眼里的万花筒来看世界,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幅作品、甚至每一句话,都标示了一个五颜六色、富有诗意的美好世界。假如我们只注意孩子是不是守成规、听指挥。假如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孩子的行为,假如我们对孩子看似“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不去努力地理解和加以鼓励,孩子的创造潜力就会在我们的“管教”中慢慢消失殆尽。
《老师,你在听吗?》它告诉我们要积极倾听、支持幼儿,鼓励幼儿敢说、想说,勇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让我们成为一名倾听式、对话式的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绚丽多彩的世界,多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内心需求,用爱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尊重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第2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中“解读对话”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与幼儿间的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主要渠道,因此,师幼间的对话的重要性也就日益突现出来。如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话过程,它表现在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关系,而师幼间的对话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体现。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师幼对话关系,是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的一种批判
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应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就像一家人平平常常过日子一样,从而把所有的教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师幼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对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二、真诚地面对幼儿,是师幼实现对话的基础
真诚就是认真、诚恳、关切、不欺骗、不虚假――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提问,真诚地对待孩子的“告状”,真诚地对待孩子的表达,甚至是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每一点变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个幼儿肯定的态度,关注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卢梭认为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具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重视一日生活中每一次与幼儿对话的机会
从早上的第一缕曙光到晚上的最后一抹夕阳,这之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为师幼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有敏锐的目光,有对话的意识。幼儿园小班刚入园这一阶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在训练洗手常规时,我不是专门地去说教洗手的好处,应怎样洗手等,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洗手,开始孩子们会看着老师洗,后来我们会像家里人一样一边洗一边聊天。菡菡说:“老师,你的手很干净,为什么也要洗手呀?”我说:“因为我要帮你们盛饭,手上有细菌碰到碗吃了会生病的。”“噢!”她的样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会儿站在旁边的悦悦说:“老师你也是手心、手背、手指缝这些地方都洗呀?我妈妈就不像你这么洗?”“那一会儿你看看我这样洗得干净还是你妈妈洗得干净好吗?”“好”。“老师,我们俩比赛吧,看谁洗的又干净又快!”“好!”如此生活式的“聊天对话”形式使幼儿更易于接受,也能够引导幼儿思考与尝试,更能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
师幼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树立师幼对话的观念。就像瑞吉欧说的那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够获得体验和切身感受。
第3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城厢镇幼教中心梅园幼儿园 张瑶《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而在幼儿园,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
第4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
第5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
第6篇:《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课上,发现朱振涛和陈浩在悄悄讲话,朱振涛讲的很投入,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