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6 07:15: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散文始于文学革命,20年代便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等特点。

现代散文篇一:

白杨礼赞

茅 盾

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现代散文篇二: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现代散文篇三:

热情过后的冷漠

热情,这东西真的很脆弱,很多时候,经不住岁月的考验。--------题记

曾经,一度痴迷一段友情,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想起你,想起你说过的话,想起那时候我们是那么的离不开彼此,甚至把对你的想念,当作每一天的必备功课,总以为我遇到一个阳光旖旎的你,心里默想,没有你的日子,我该会多么的孤独?那份相识,热情好似夏季一团炙热的火,在那些想念你的日子里,我的嘴角每一天都是一个优美的弧度,想你的弧度。

然而时间,像极了冷却剂,热情,在光阴荏苒里,被逐渐降温,慢慢少了问候,少了关心,最后不再关心,这过于的冷,让我们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份努力付出过的情感,不是得到沉淀而是被风吹散。

有人说爱情很多时候,像蒲公英,无法真正的坚定信念,那么友情很多时候,也如此不堪一击吧!在远去的情感里,我从不挽留,离开的,就让他随缘而去,缘分的路上,这深浅,我们无法预知,就像我无法预知会遇到你,走近你,是一样。一切的热情,若只是一时,终究都会走向冷却。

热情过后,恋上孤独,成全自己倔强的凄惨,一切过往,成了寂寞的烟,挂在嘴边,不想说穿,却早已经看穿,你在哪里,原来一些灿烂,都风吹云散,光阴太浅,想念太深,若一切不再,学会放手,学会看淡,生命本来匆匆,总有一些人,来了,去了,淡了,远了。

那天,在一友的签名档上,看到一句话:热情这东西真的很脆弱。说这句话的人,他一定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不然何故说到了心里。

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有过热情,一些热情,就像一些相遇,始终无法预约。热情来时,我们的心,会像一团火焰,时刻都燃烧我们的思绪。

有些人,即使初相识,也似故人来,当你心里开始在乎这个人的时候,就会莫名的激动,莫名的热情,可是有时候,激动和热情,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退,不是不珍惜,不是不热情,而是时间,让一些不坚定的热情疏离了。

时间,会让你发现,一些热情,终究是昙花一现的美,因为相互在乎,珍惜,所以才无意间产生一种内心的热情,是任何也阻挡不了的,因为它是真的感情,也恰好你们都在虔诚付出。

任何一种孤独的付出,都注定,是一场飘零的结局。感情的付出,是两个人的事情,单方面付出久了,再坚韧的心,都会疲劳。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对你的热情,当做无所谓,也许不会再有人,如此用心待你。

一旦热情消失,就注定彼此的心,正在相互远行,时间也会让你们越来越远。不要轻易付诸态度的热情,热情,真的是一件脆弱的东西,来时,挡不住,走时,冷若冰霜。所以友情的路上,细水长流,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太近的距离,就不会有太远的距离。

对着长长的夜空,多想一份热情,永远都在,最后知道,热情,就像是在炎热的夏天,苦等一缕风来,又像是在寒冷的冬日,渴盼一道暖阳,可以陡然腾空升起,因为在乎,因为热情。热情里的等待,它是煎熬的,是苦涩的,是不可预知的。

往往,我们等待一个人,正是从热情,等到一颗心的冰冷。曾几何时,与你对视长坐,海阔天空,在灵魂相契的光阴里,我们的热情,任由两颗心翱翔。也许热情,是老天安排规定的时间发飙,然后,又在规定的时间,冷却。

一个人,要能够忍受喧嚣,接受孤独,同样要接受热情,适应冷漠。生命之中,遇见谁,在乎谁,都是命中注定。你来时,像一道闪电,走时,像一颗流星,来去都会在你生命中增添了一道迤逦。

佛说:每一个遇见,都是命中注定。注定遇到,那么,就要感恩一段相遇,感恩一份相知,感恩一份相惜,即使一切都是热情之后的冷漠,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懂得,一切的美好,都是生命里不可错过的美景。纵然这热情之后,剩下冷漠,至少曾经给你们创造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第2篇:现代散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通过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意境。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和《春》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作者的思绪变化: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文章主旨:《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 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女,祖籍江苏省南京市,台湾当代作家。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表露的却是追求大自然的美,厌弃尘世俗流、纸醉金迷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并非对景物形态的自然照摄,而是主观化、情绪化,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的世界”,“是一种纯粹的、超越和独立的宇宙之创造”(台湾现代派诗人纪弦语)。它寓含着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可以说是作者向往超世拔俗的心灵的“楼阁”幻境。

《我与地坛》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 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

《泪珠与珍珠》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

《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文章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领悟。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情理契合交融。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灯下漫笔》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在灯下记出”,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他曾说过,“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又说,“人的言行,在白天和黑夜,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当鲁迅在黑夜、灯前,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显示只属于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露出灵魂的“深”与“真”的一篇散文。了解这一点后,我们就知道《灯下漫笔》这个题目及文章的内蕴之深了。

本文原是收入杂文集《坟》中的,九十年代初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编选《鲁迅散文全编》时,把它从杂文集中抽出,放进“散文集”中。这是为什么?大致说来,鲁迅先生的小说与杂文偏于“为别人”与“为敌人”,是启发民众和打击敌人的;而他的散文则更偏于“为自己”,比之小说和杂文,更多地、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鲁迅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思想战士,好发议论几乎成为他的天性,议论渗透于他的一切创作中,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有着浓厚议论色彩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往往先从自身谈起,具有某种“自叙传”的性质。本文就是从作者自己在民国二三年遭遇的银行停止兑现货币的事情谈起,然后从现实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他发现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的现象。作者由此追寻中国人的生存(死亡)方式、意义与命运,以及对于中国人生命的被漠视,“死”之无意义、无价值的冷峻的剖析,内蕴着十分深沉的悲怆。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本文开头在写到自己经历的银行停止兑现货币、黑市中终于有钞票换现银且比例为“六折几”时,“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通过对比,得出了一个可悲且可怕的结论,“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先生就由此对国民的奴性(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几 处重要的比喻。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先生指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吃”与“被吃”的循环,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文中几处重要的比喻都是对这些话语最形象的阐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命运:人们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被这个社会的等级、礼制„„所吞噬。这是先生对于以儒道释为主体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的文明”的整体性的否定。见解的深刻和冷峻。文中说:“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先生回顾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人最害怕的不是做奴隶,而是怕奴隶做不稳;中国的所谓“太平盛世”其实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所谓“乱世”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里对“太平盛世”的本质的分析是十分深刻、一针见血的。那么,中国人的奴性又从何而来?“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并引用《左传·昭公七年》中“人有十等”等文字,揭示了中国人的奴性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作者还发现,中国古代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以至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已经和正在试用各种名目的麻醉剂,使中国国民“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对此,作者旗帜鲜明的表示,要“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打破中国几千年的等级秩序,建立民主的、把人当“人”的新世界!绝望中的希望。

鲁迅先生自认为是旧堡垒的人,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太黑暗”、太“冷酷”,但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或为“也如我那年轻时似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先生却说:“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他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充满着浓重的孤独、悲凉以至绝望的色彩,但在感受着孤独、寂寞与绝望的同时,又努力地反抗绝望。对年青一代的信任和怀有希望,便是这种思想的明证。从鲁迅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这暴露了鲁迅先生思想的矛盾和痛苦,但也

正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战士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以道德与真理的“化身”自居,而是在反省着国民性的弱点的同时,让人感受到先生的仁爱与宽厚,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花未眠》

川端 康成 1899年6月11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 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花未眠》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

一、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

二、对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且要纳入到自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总是美的”,这是作者对于艺术美的真谛的探知。

三、对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 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

主旨:课文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漫画清高》

金开诚,1932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

《漫话清高》是一篇文化随笔性质的说理性散文,思想深刻,富有理趣。文章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旁征博引,论述了清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清高在当代的社会意义,并大力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这对名利熏心之人无疑是一剂良药。

《巴尔扎克葬词》

语言特点1.出色的辩证思想 2.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

《巴尔扎克葬词》激情充溢,文采飞扬,即使现在,世界各国研究巴尔扎克的学者还常常在他们的论著中引用其中的论断。其中的一些语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等等,已经成为评价巴尔扎克的名句,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论著和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巴尔扎克葬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和艺术魅力.面对巴尔扎克的逝世,雨果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逝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读着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雪兹公墓前,聆听着雨果深沉而

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本文不仅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且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演讲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如行云流水,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例如“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句子使用了“虚构”这一文学理论术语,它不仅鲜明地标志出雨果作为文学家的身份,而且饱含着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深切真情。“一切虚构”都残酷地“消失了”。这是怎样的打击!怎样的失落!怎样的沉重!通观全文,字里行间都奔涌着恣肆淋漓的激情,充分显示了巴尔扎克这位朋友之死、这位天才之死给作家心灵造成的强烈冲击,也充分体现了雨果洒脱自由的文风。

总之,《巴尔扎克葬词》把激情洋溢的哀悼之情和文采飞扬的诗化、哲理化语言结合在一起,既洋溢着奔放酣畅的诗情,又有着强大的理性魅力。从中,我们既感受到了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诗人豪迈不羁的气质,又窥见了他作为一个大思想家的深邃睿智,更目睹了他作为一个大文豪炉火纯青的笔力。

巴尔扎克(1799.5.20-1850.08.18)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维克多·雨果(1802.2.26~1885.5.22)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短文两篇》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和音乐家。

第3篇: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现代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现代散文1

(1)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2)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3)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现代散文

“batsy”为你分享12篇“ 现代散文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现代散文

白杨礼赞

茅 盾

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现代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