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方向,在现代酒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为酒店业培养更为合适的人才,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真正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在探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就业导向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培养学生合格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根据酒店岗位职业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和酒店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对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入酒店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反复交替,旨在促使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酒店工作现场学习酒店岗位职业技能,对学生酒店职业能力的提升往前迈了一大步。因此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竞争力,为酒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再次对海南省酒店业进行调研。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未来10年,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标志着国家对海南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度假酒店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类型,海南度假酒店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旅游酒店产品的类型,并引导和形成了中国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冬天的热带海岛和健康岛,海南的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休闲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海南酒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海南各星级酒店正是在这样的淡旺季接待量反差比较大的背景下在旅游度假旺季时间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最大。酒店的接待业务量会随着休闲度假的客源情况而发生变化。根据调研结果,酒店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为“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了海南省休闲度假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合作酒店的`客源接待业务量情况,将学生的三年学习过程采取了“1+0.5+0.5+1”(学习+实训+学习+顶岗实习)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也就是三亚酒店业每年十月份至春年之后长达四个月的度假旅游旺季时间,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解决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最后的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五月底,此阶段也是学生实习的准员工制,不但解决了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同时根据第三学期学生实习的表现情况选出优秀学生进行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而在学校学习的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和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此时的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酒店来校进行专项技能授课;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全面完善学生专业体系课程。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推动了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团队的提升,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在经过一届学生通过“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酒店反馈学生职业素养好、上手快、进步快、理解沟通能力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五星级酒店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实习期间就得到了职位的提升,赢得了社会和酒店较大程度的认可。
由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根据所在区域酒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文哲 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91-94.
[2]李霜,林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育,2016(3):19-22.
第2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论文
一、语言能力的意义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外语学习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直接来源。然而高职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却停留在只是一门必修课的认知状态,尤其是工程类学生,认为未来就业后,母语交际够用,即使涉及国际项目也可以通过设置翻译陪同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而步入社会与就业的过程,并不似这些学生们设想的那么简单与顺利。汉语就语言特性来看,就是一门含蓄的、形式简单却又表意丰富的语言,整个亚洲语言体系都或多或少受汉语影响有着这样的属性。而西方语言文化因为各不相同的历史原因,在越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其语言越是具有开放随性、节奏明快的特点,而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从语言能力的角度大体上都要比亚洲国家的人们更随和、容易相处,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就能达成相互了解。英语,作为世界公认的通用语言,也正是因为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把其母语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才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并使用。高职教育虽然不似综合类本科教育那么明确地要求外语能力的考级,也在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方案上有着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外语水平的描述。
二、人才培养的设定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专业为目录划分,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又按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分隔,进而对科目及科目所需要完成的人才培养任务进行了明文规定。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高职院校,以水利水电建筑类工程专业为特色,对于外语等基础性科目,都是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按部就班地进行该科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并没有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片面地认为基础性学科只是国家要求的必修科目,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里,对于工程类学生的未来就业意义不大。第一点中已经阐明,语言能力既是人文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情智商水平的重要方面,外语的学习,对于人文素养本来就很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显得比已经以优异的学习效果进入到重点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英语这科的学习意义更大。通过外语学习,能丰富工科学生的课余生活,能拓宽学生的文化眼界,使工科学生更具包容性,继而影响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使其更能融入到团队中协作,为其在本行业中有所建树打下基础。英语只是外语的一个门类,但英语是当前公认的世界语言,即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尖端技术所在的国家有着探索欲望,也应该从英语习得入手,而不是临到一个新环境用中文和中国思维去研究当地文化,带来片面的.探索结果事小,难以接受当地本土文化达不成理解影响工作质量事大。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会接触到国际工程,但是未来的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极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外合作随处可见,机会数不胜数,学生如果只是因为语言问题,对国际相关行业内容无法理解,缺乏远见,结果在自身专业上获得进步受到了阻碍。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在高中阶段文化基础课程没有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这些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的各个科目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能够毕业。所以很多专业课教师并不担心学生中学是文科还是理科,因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启动专业理论课前都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回顾与重新学习。然而英语这一科却始终以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A级的标准制定课程计划,相当于只规定了达成目标,却未有从学生入校时的实际情况启动外语学习。对于这种情况,高职学院首先应该在外语科目开设意义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外语教研室开展有教科研活动,对外语教学的投入稍作增加,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方面,从学生入学就应该做好水平摸底和教学效果跟踪。教学方法上,应侧重文化影响,开拓学生视野,将学生的不同兴趣做个分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重复所学,甚至是实践运用。
第3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
第4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