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起源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4 07:36: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汉字起源故事

汉字起源故事

导语: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以下是跟着小编来了解汉字起源故事吧。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 “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爵”象形字:

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如图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写成如图示 ,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 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孕”会意字:

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汉字的起源故事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起源的故事分享

仓颉造字的故事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有关汉字起源的故事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 ”,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贱”,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每一个汉字起源的故事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国(国)

甲骨文中的“国”(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国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在古汉字中,“国”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国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国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国家的“国”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国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不论在甲骨文中,还是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善”字都与羊、与羊的嘴巴相关。在隶书、楷书中,善:羊+口+廿。“善”,羊头加上羊嘴。试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会咬人,也不会咬其他动物。羊嘴,善之极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对于人类有着众多方面的“美”的本质:羊吃进去的是草,但是挤出来的是羊奶,提供给人类的是浑身的宝:肉是鲜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纺成毛线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连羊粪蛋也可以肥田。羊对人类是完全奉献,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马猪等大型的、比较凶恶的动物那样,对人有时有生命危险,羊对人最为温顺,因此,羊最早被人类驯化,对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牛马猪等大型牲畜,也有许多善,但是,牛会抵人,马会踢人,有时还会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尔发点脾气,也很难致人死地。因此,中国古代先民把善与羊联系在一起,是最准确、最科学的造字方法。

恶(恶)

亚(亚)+心。“恶”字本义:鳄鱼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鳄鱼般残忍。

恶字的上半部分是“亚”字,“亚”是鳄鱼头部的象形字。“亚”字的中间部分是鳄鱼张开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两点,是鳄鱼眼睛,此外部分则是鳄鱼头部上下沿的样子。

“鳄”(鳄):鱼+噩。“噩”字是鳄鱼的头部象形字,代表鳄鱼。在中国古代,人们因鳄鱼的肆无忌惮和疯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汉字中,对鳄鱼的描写都是与丑恶、凶残、疯狂相联系的。

贫(贫)

分+贝。一个“贝”(钱)几个人来分,自然贫了;贫是缺乏钱财,拥有很少量钱财的意思。“贫”字本义是:缺少钱财,家境贫寒。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贝壳都是最为原始的钱币。因此,古汉字中“贝”就代表金钱。

古汉字中许许多多的与“贝”字相联系的字,也都与金钱的交往相结合。比如,账目,就是金钱来往的记录。宝:宀+玉+缶+贝。能够称为宝的东西里面,贝就是其中之一,而贝就是钱。实:宀+贯。“贯”指的是被串起来的铜钱等货币。

穷(穷)

穴+身+弓。“穷”繁体字是“穷”,这个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指出,我国先民经历从树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树上筑窝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转变历史。

在古汉字形成时期,人类生产力已经比起远古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们,已经不适应穴居生活,因为,平原地方雨水下来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仅洞穴里的东西会被淹没,而且,洞穴也会被浸软垮塌。这样,人们就从穴居转变为盖茅屋居住了,有势力的部落酋长还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适程度远远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们的生活好坏的主要标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来说明人们的贫穷富裕,是一个最为简便易行,并且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穷”字,就成为了穷人的标志了。

即使是当代,住房问题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个家的样子,才能够摆脱“穷”的形象。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与隶书、楷书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两样东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坛子,讲的是房屋和酒坛子这两样静态的、具体的财富。而隶书和楷书的“富”字,既有静态的财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时,主要的是动态的财富: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结合后,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更多的财富来。“富”字与“穷”字相比较,富字的上边不是“穴”字头,而是“宀”(宝盖)头了。富了以后,就可以离开“穴居”生活,在平地上盖起房屋,这是一种上方有了房顶居住比较舒适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经有大屋顶的房子住了。

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劳动力),有可耕种的田地。

田+心。汉字告诉人们,思想的思,心中有田就是“思”。这种思很纯正,不是叫人痴心妄想的思,不是歪门邪道的思,而是干正经事情的思,即务农的思。

在篆文中,“思”字,上有人头部的“囱门”,下有人的“心脏”。古代人把握住了人的头脑和心都有思想、思考的功能。诚然,现代医学只承认头脑才有思考的能力。在隶书、楷书中, “思”字的上部 “囱”被 “田”取代。篆文的 “思”,解释的是人的什么器官有思考的功能;而在隶书、楷书中的 “思”,则告诉人们什么叫做“思”,通过人们耕田的实践及其整个思索过程来揭示 “思”是什么。

贸(贸)

卯+贝。什么是卯,在中国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说。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荆棘、灌木丛,而荆棘、灌木丛不是可以做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难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来做烧柴。在古汉字中,与“乙木”相对应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伟岸、高耸的乔木。灌木绝大多数只能够用来做烧柴 (或者做小型的家具、生产辅助用具),而乔木则主要用于做房屋、桥梁等建筑的栋梁之材或者板材。

“贸”字是由“卯”和“贝”组成,其含义是用烧柴(卯)来换钱,或者用钱(贝)来买烧柴,这就是贸,也叫贸易。中国这个 “贸”字,是十分传神的,紧紧地抓住了事情的关键——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贸易行为及其基本表现。

第2篇: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辫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字谜: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田 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苦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跑,一个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 董卓有心无肝。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去头去尾还是字。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札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彬 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邪 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喜

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误 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午 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冰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姓

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软 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典 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天 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燕

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徽 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丰 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伤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界 一字九横六直,几个学生不知,一同去问老师,老师想了三日。晶 四面有山不显,二日碰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田 没水真是难,没手也是难,有水又有手,再也不为难。(打二字)滩、摊 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堤 虽有十张口,只有一颗心,要想猜出来,必须动脑筋。思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辫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辬。‛‚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

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臵,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 ‛,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

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辪、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

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二)汉字的形体 1.笔画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

十 2.先撇后捺:

尺 3.从上到下:

言 4.从左到右:

川 5.先外后里:

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

日 7.先中间后两边:

办(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

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

我瓦 3.半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压(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廷(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

凶(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

同(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

匠 你知道下面各字的笔顺吗?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撇、横、竖提、捺 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撇、竖、横、横折 点、卧钩、点、点 点 卧钩、点、撇、点 撇点、撇、横

偏旁

冫 冖 讠 厂

名称 两点水儿 秃宝盖儿 言字旁儿 厂字旁 例字 次、冷、准 写、军、冠 计、论、识 厅、历、厚 匚 刂 冂 亻 勹 厶 廴 卩 阝 氵 丬 忄 宀 广 辶 土 艹 廾 尢 扌 口 彳 彡 夂 犭 饣 子 纟 巛 灬 火 礻 王 木 牛 夂 疒 衤  罒 皿 钅 禾 癶

三匡儿 立刀旁儿 同字匡儿 单人旁儿 包字头儿 私字旁 建之旁 单耳刀 双耳旁去儿 三点水 将字旁 竖心旁 宝盖儿 广字旁 走之儿 提土旁儿 草字头 弄字底 尤字旁 提手旁 方框儿 双人旁 三撇儿 折文旁 反犬旁 食字旁 子字旁 绞丝旁 三拐儿 四点底 火字旁 示字旁 王字旁 木字旁 牛字旁 反文旁 病字旁 衣字旁 春字头 四字头 皿字底 金字旁 禾木旁 登字头 区、匠、匣 列、别、剑 冈、网、周 仁、位、你 勺、勾、旬 允、去、矣 廷、延、建 卫、印、却 防、阻、院 邦、那、郊 江、汪、活 壮、状、将 怀、快、性 宇、定、宾 庄、店、席 过、还、送 地、场、城 艾、花、英 开、弁、异 尤、龙、尥 扛、担、摘 因、国、图 行、征、徒 形、参、须 冬、处、夏 狂、独、狠 饮、饲、饰 孔、孙、孩 红、约、纯 甾、邕、巢 杰、点、热 灯、灿、烛 礼、社、祖 玩、珍、班 朴、杜、栋 牡、物、牲 收、政、教 症、疼、痕 初、袖、被 奉、奏、秦 罗、罢、罪 盂、益、盔 钢、钦、铃 和、秋、种 癸、登、凳

米 虍  

“你知道吗”

米字旁 虎字头 竹字头 足字旁 粉、料、粮 虏、虑、虚 笑、笔、笛 跃、距、蹄

注: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名称,本表只取较为流行的一种。

冫——两点水,是古代的‚冰‛字。所以,凡两点水的字都与冷有关。如冷、冻、凉等。

宀——宝盖儿。‚宀‛在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作mián。因为它的形状像屋子,所以,带有宝盖儿的字大多与房屋、居住有关。

冖——秃宝盖儿。古代是个独体字,读mì,是覆盖的意思,即以巾盖物。所以,部首为秃宝盖儿的字,都与覆盖的意思有关,如冠、幂等。

厂——厂字旁,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ǎn。《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住。所以,部首为厂字旁的字大多与居住有关,如厅、厦、厨等。

4.偏旁部首

合体字的偏旁各有一定的位臵。偏旁相同,部位不同,有的可能就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汉字。

有一个汉字谜语是这样说的:‚一木口中栽,非困又非呆,若是把杏念,趁早别来猜。‛答案是‚束缚‛的‚束‛字。这个谜语就形象地反映了偏旁位臵的改变而导致产生不同汉字的现象。

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类型见下表)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 独体字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三)汉字的识记

例字

人 入

忠 想 尘 是 笔 字 思 昌 蟹岗 笑 雷 草 意 竟 暴 薯 慧 舅 赛 器

明 从 相 请 珠 知 诚 钓 江好 刘 歌 唱 谢 树 锄 倒 搬 掰 辨 嫩 嗽懒 湘 闪 这 凶 庆 句 医 风 历 匹叵 屎 团 图 囚 回 困 园 众 森 品 聂 磊 晶

识记汉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识汉字和记忆汉字。

认识汉字,就是见到一个汉字,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记忆汉字就是不仅能把汉字正确地读出来,还要能正确地写出来。

怎样识记汉字呢? 1.利用拼音

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汉字的最有效工具。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就能认识。2.查字典

在小学阶段,要学会两种查字典的方法。部首查字法

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和字义时,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部首 部首是汉字排查法中的一个名称。字典、词典按照字形结构,选取相同的部分作为分列编排被查字的门类。

部首不同于偏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部首则是字典、辞典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其相同的部分,作为查字的依据,分部排列,相同的部分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关系。部首和偏旁的关系是:有些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总体来说偏旁的数量比部首多。

部首查字法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被查字的部首,数清部首的笔画数。确定部首的方法是:

○1部首的一般位臵在字的上、下、左、右、外。如:合、直、压、实等字的部首在上部;思、孟、监、丞等字的部首在下部;阵、情、叶、海的等字部首在左边;数、邻、形、制等字的部首在右边;国、凶、匡等字的部首在外边。

○2一般位臵没有部首的在中坐找。中坐就是能托起或连接其他部位的中间部分。比如‚坐‛和‚幽‛中的‚土‛和‚山‛就是托起其它部分的,‚土‛和‚山‛就是中坐。‚夹‛和‚秉‛中的‚大‛和‚禾‛是连接其他部分的,‚大‛和‚禾‛就是中坐。○3中坐没有部首的在左上角找。比如,‚弱‛的部首是‚弓‛,‚嗣‛的部首是‚口‛,‚赣‛的部首是‚立‛。○4一个字有几个部首的,按这样的顺序找:取上不取下(‚节‛的部首是‚艹‛),取左不取右(‚朴‛的部首是‚木‛),取外不取内(‚闪‛的部首是‚门‛),取多不取少(‚意‛的部首是‚音‛),无从找部首的取第一笔。

“练一练”

你能找到下面字的部首吗?

头 查()部 囫 查()部 盔 查()部 却 查()部 栽 查()部 弥 查()部 婪 查()部 免 查()部

第二步,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按笔画找到这个部首,看清这个部首旁边的页码。

第三步,按照目录所指示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相应的页码,并从这个页码中找到要查的部首。

第四部,数清所查的字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按照笔画顺序,从这个部里找到要查的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其它一些字典数的是整个字的笔画)。

第五步,在正文里找到该字。

部首查‚益‛三法

用部首查字法查‚益‛,可用三种方法查。

一是把‚益‛的起笔‚丶‛作为部首。《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中,能从‚丶‛部中查到这个字。

二是把‚益‛的头部‚丷‛作为部首。除了《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三种字典能查到外,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能从这个部首中查到‚益‛字。三是把‚益‛字的‚皿‛字底作为部首。上面提到的四种工具书中,都可以从‚皿‛字部里查到。

很多工具书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把一些字分别收到几个部首里。所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确定一个字的部首,思路要开阔,方法要灵活。

音序查字法

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和字义时采用音序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是: 第一步,读准字音,确定音节。

第二步,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大写字母,再找到相应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边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这个页码在字典正文中找到音节,按四声顺序找出要查的字。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掌握汉字。

3.掌握字形字义

正确地掌握汉字,就是掌握汉字的形音义。(1)分辨字形

分辨字形主要集中在形近字。形成形近字主要是笔画的连接关系,笔画的长短,笔画的多少,偏旁部件的相似等原因。

①比较易错的笔画。有些字笔画很相似,要注意区别。比如:延——廷。②比较笔画的多少。有些字多一笔少一笔就会变成两外一个字。比如:今——令。③比较笔画的长短。有些字的某一笔如果变长或变短,就会变成另一个字。比如:末——未。

比较‚巳、已、己‛

‚巳、已、己‛这三个字形状只有细微的差别。一句口诀通过最后一笔的长短变化

把它们的不同点概括得很清楚:‚整堵巳,半堵已,不堵口的就念己‛。

巳,读sì(四)。我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巳时就是上午9点到11点这段时间。巳字单用的时候很少,但由它组成的常用字却不少,奇异的‚异‛、领导的‚导‛、港口的‚港‛、巷子的‚巷‛等字都含有‚巳‛这个部件。

已,读yǐ(以)。这是个常用字,‚已‛是停止的意思,如‚不能自已‛,就是自己不能够停止下来的意思。由它组成的常用词语很多,如:已经、已往、已然、已知、不能自已、争论不已等。

己,读jǐ(几)。自己的己,也是常用的字。由它组成的常用字有:纪、起、配、杞、岂等。

④比较易错的部位。有些字的某个部位非常相近,要注意辨析具体部位的特点。这类字大多集中在形声字中,因为形旁或声旁不同,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不相同。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注意辨析形旁。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犭‛,用‚犭‛作形旁的字一般与兽类有关。‚孤‛的形旁是‚子‛,一般与小孩有关,孩子失去父母,当然是孤儿。‚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一般和弓箭有关系,‚弧‛的原意是木弓,现在引申为圆周的一段。了解了这些字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

正确区分‚班‛和‚斑‛

班,中间从‚刀‛,是分赐的意思,由‚分剔‛引申出排列、位次等意思。构成的常用词有:班次、班级、班车、班房等等。班师,原指调回出征的军队,后又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班门弄斧的‚班‛,指鲁班,词的表面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实际比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

斑:中间从‚文‛,原义为杂色的花纹,引申指纷繁的色彩。构成的常用词有:斑点、斑纹、斑白、斑驳、斑斓等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斑‛指豹子的斑纹,‚斑斑‛,指斑点的数量多,如‚血迹斑斑‛。有些形似的字不是形声字,要抓住特点进行比较。比如,‚炙‛和‚灸‛。‚炙‛是会意字,是用火烤肉。‚灸‛是形声字,形旁是‚火‛,用于‚针灸‛。

“你知道吗” 你写对了吗?

‚冒‛字头上是什么?‚冒‛字不是‚日‛字头,也不是‚曰‛字头。‚日‛和‚曰‛字的最后一笔是与两边的竖笔连在一起的。而‚冒‛字上半边最后一笔横,是与两边的竖笔分开的,而且,这一笔横还要缩进去一些,上边的这一部分要写得扁一点,两边要大出下面的‚目‛。你看看,上边的这一部分是不是正像一顶帽子戴在‚目‛字的头上呢?

‚日‛‚曰‛和‚冒‛字头上的部分虽然是形状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2)分辨同音、近音字

同音字是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同音字,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道——到,‚道‛用在道路、道理等语言环境中,而‚到‛用在到

达或去往等语言环境中。

近音字是读音相近,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近音字,同样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仿——放,‚仿‛用在效仿,照样做等语言环境中,‚放‛用在解除限制等语言环境中。

枇杷不是琵琶

明朝文人申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东西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请笑纳。‛但打开一看却是枇杷。

申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时不能拿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上面的一个‚枇‛字,同音字就有‚琵‛‚皮‛‚脾‛‚疲‛‚毗‛‚蚍‛等二十几个,怎能拿同音字随便使用呢?一般说来,汉字的形声字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上面的‚枇杷‛,它属于果类的,果从‚木‛,所以该用‚木‛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一下汉字的特点,写错别字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错字惹祸

从前,有一户人家,父子俩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里种地。父子俩忙不过来,就雇(gù)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到家里。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人念信。那人看了信,说:‚生意不错,只是死了一个人。‛婆媳一听,就痛哭起来。同村一个人正准备外出,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小孩信口答道:‚他们家死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碰巧遇到了做生意的父子俩,连忙说:‚你们还不赶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父子俩一听,泪如雨下,立即连夜往回赶。回到家里,四个人一照面,都感到莫名其妙。互相询问了事情的原由,才知道是因信中写错了一个字引起的。信中把‚雇了一个人‛写成了‚故了一个人‛。

“练一练”

你能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错别字吗?

(成语中用错的字都是同音或近音字,要仔细分辨)攻无不刻 惊慌失措 排山到海 川流不息 完壁归赵 再接再励 欢心鼓舞 阴谋鬼计 情不自尽 爱不失手 水泄不通 文丝不动 走头无路 原形比露 自力更生 不曲不挠 人心慌慌 以身作责 一丝不够 熟视无赌 大显伸手 笑竹颜开 混然一体 车水麻龙

下载汉字起源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字起源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