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验试卷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3 07:40: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验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验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选出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硬面饽饽(bō) 值更(gēng) 梆子(bāng) 跳踉(liáng)

B.万籁俱寂(lài) 入垢入詈(lì) 殚智竭力(dān) 嚎叫(háo)

C.自诩 (yú) 坍(tān)塌 肇(zhào)祸 须臾(yú)

D.窗棂(líng) 缓颊(jiá) 猱(náo)升 霰(xiàn)弹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B.左道旁门:指非正统的宗教、会道派别。

C.无以复加:形容已到了极致。

D.不俗之客:不受欢迎的人。

3.对本单元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诺曼底”号遇难记》突出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冷静、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B.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我们初见到的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C .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D.《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对周久义和田立业这两个不同个性的英雄牺牲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

4.(2010四川绵阳)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以前小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从建了化工厂,这里便烟尘四起,污水横流,早已今非昔比了。

B.好读书,也要注意选择。在各种书籍唾手可得的今天,一些人由于不辨优劣而败坏了读书的胃口。

C.中国企业在盯着国外市场,国外产品也同样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我们必须用好世贸组织这根杠杆。

D.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并没有灰心,她对身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加强烈了。

5.(2010四川绵阳)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B.奥运会和世博会,是中华民族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演奏的两场精彩的国际盛会。

C.陶渊明的田园诗拓宽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范围,被誉为田园诗歌的一代宗师。

D.“天安”号事件致使韩朝绝交,媒体呼吁双方保持克制,要以世界和平大局为重。

6.(2010湖北黄冈)《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校刊中一个随感栏目。这些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同学们喜爱。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6分)

其一: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专注事业(学业),坚守热情]

其二: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嘲讽自吹自擂的人]

我的创作: ―― [ ]

7.(2010杭州)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杭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1000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他将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杭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要进行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杭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化。有关部门要求杭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消除盈利性广告,逐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杭州的文化特质。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文字,完成8-11题。(18分)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她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鼐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叼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8。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如诟如詈 ( ) ( )

②调和鼎鼐 ( )

③奄奄一息 ( )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句。(4分)

①如怨如诉: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10.文中划线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5分)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主要内容。(5分)

(二)阅读文章《狼与鹿的传奇故事》,完成11-14题。(22分)

狼与鹿的传奇故事

①世上真有狼与鹿生死相依的传奇故事?

②美国生物学家彼得逊教授经过32年的科学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一独特的现象。

③苏必利尔湖中的洛耶岛以驼鹿众多而闻名,但是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为驼鹿生长繁殖需要吃掉大量的绿色植物,仅仅10年功夫,驼鹿由1500只左右猛增到3000多只,洛耶耳岛灌木稀疏,一片凄凉了。

④为了拯救洛耶尔岛上的植被,生物学家们决定进行一个大胆的实验――依靠四只幼狼来改变这种状况。

⑤起初,这四只幼狼遇到的是一个强壮而庞大的驼鹿“兵团”。面对强大的对手,狼队并不惧怕,而且还想出一个很好的策略,那就是先攻击弱者。它们先在驼鹿群旁窥视,并不贸然出击,当发现有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出现时,它们便一哄而上。奇怪的是,周围强健的驼鹿并不惊慌,也不援救,而是听任狼群肆意地攻击可怜的驼鹿。

⑥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猛然朝一只饿狼冲去,最终被扑倒、撕裂、啃啮起来……

⑦此时,那些自私、无义的驼鹿群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⑧当洛耶耳岛上的狼群达到65只时,驼鹿数量下降到650只,于是生物界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另一端倾斜。

⑨这时的洛耶耳岛又被绿色笼罩,草叶肥荚,得到充足食源的鹿群又开始强大。虽然狼的数量增加了16倍,驼鹿数量只有从前的两倍,但狼群的攻击力却大打折扣,它们贪婪地望鹿兴叹,几乎无从下口。

(选自《都市家庭报》)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13.从全文看,生物学家们是怎样调节洛耶耳岛的生物平衡的`?(5分)

14.当狼攻击饥饿或疾病而孱弱的驼鹿时,为什么强健的鹿群不援救濒临死亡的可怜的驼鹿?(5(分)

15.第⑥段中“孤单受伤的老鹿站在旷野中,望着向远方四散的驼鹿群,面对着饿狼发着绿光的贪婪眼睛,仰天长鸣”,想像一下,此时的老鹿会怎么想?(8分)

三、创新写作(50分)

1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不会万事如意,也难得一帆风顺,人们更多的是面临取与舍的选择。每当此时,人的内心就成了两种念头,思想、观点斗争的战场,这时脑海里的一个念头、一次回忆,外界的一个微笑、一次招手,若许就能点燃他的灵感,引起他的思考,唤醒他的良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唤醒”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认识,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唤醒”的范围之内。

第五单元参考答案

一、1. C 【点拨】“自诩”的“诩”的读音为“xǔ”。

2. D “不速之客”的意思是“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

3.D

4.A 【点拨】感情色彩不当,“今非昔比”是褒义词,在这里应该用一个贬义词。

5. D 【点拨】A项缺少主语,应该把介词“通过”“使”删掉一个。B项“演奏”用词不当;C项句子成分缺失,造成前后语义矛盾,可在“被”字的前面加上主语“他”。

6.示例:稻穗――越是丰满的,越是低着头。[ 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更是谦虚]

【点拨】从日常生活的食物中,选取一种,用借物抒情、联想等方法创造出蕴含一定道理的句子即可。

7、示例:杭州建筑工地围墙要养美化得有文化味

二、(一)8、① gòu lì ② nài ③ yǎn

9、①如怨如诉:形容乐器声、风声等好象在埋怨或诉说。课文中用来形容猫的叫声。

②一之已甚岂可再乎:(错误、干扰等)有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可以有第二次呢?

10、运用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造成洗炼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11、猫对我生活的干扰,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二)12.本文讲述的是狼与鹿生死相依的故事。

13.当洛耶耳岛驼鹿大量繁殖使岛上一片绿茵的花草灌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生物学家们利

用鹿的天敌狼来减少鹿的数量,从而保证了岛上的生物平衡。

14. 因为鹿群自私、无义,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

15.此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符合情境,想像合理即可。如:“孩子们,你们快跑吧”、“天啊,这到底是为什么”等。

三、16.略。

第2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南昌二中心远中学校区初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验卷

命题人:涂玉玲 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50分(其中书写2分)得分___________平时作文得分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

一、请依据所给的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写拼音。(4分,每空0.5分)

1、躯壳()

2、xī sū 作响()

3、喑哑()

4、cōng lóng()..

5、更胜一chóu()

6、吮取()

7、气氛()

8、yàn语()..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B.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在与日俱增。....C.听完演讲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 D.在广州读书的美籍华裔留学生爱德华,正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中式英语的是与非。....

三、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

A.夏天的橘子洲,林木葱茏,凉风习习,真是我们纳凉避暑的好季节。B.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普集灾害教育,就要真正将灾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以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应对灾难的能力。

D.在“大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意见。

四、关于课文的表述错误的是()(2分)

A、《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一首科学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绿色蝈蝈》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法国著名的 昆虫学家。我国读者非常熟悉他写的一部书《昆虫记》。

C、《河中石兽》的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D、《看云识天气》是一片科普散文,文中大量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但是人类错了,大自然在某个清晨突然咆哮,于是水和空气的污染,臭氧层破坏,阳光越来越凶猛地照射,都成了人类必须面临的严峻困境。

②也许是人类的天性,凡是无偿获得的东西,就不为自己所珍视。

③当原本无偿的东西开始收费以后,人类才珍视它们。

④我们曾以为大自然恣肆汪洋,可以无限攫取。

⑤人类肮脏了那些洁净的物质,于是有了装在瓶子里的蒸馏水和氧气罐头等等商品。A.②④①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④③②①⑤ D.④⑤①③②

六、理解课文(共8分,每题2分)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2看云识天气中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在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4如何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共9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划分节奏(划两处,1分)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1)阅十余岁__________(2)竟不可得___________(3)不亦颠乎 _________(4)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八、默写(8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5、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现代文阅读(11分)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CCDA 【答案】1。

【答案】2.特点:勤劳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变化: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后觉得它可爱。

【答案】3.答案示例:(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答案】4.示例:A处:(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B处: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

第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知识积累与运用(1~5题20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苦心孤诣:②花蕾:③藏匿:④嗅觉:

2.按拼音填字组词。(要求公正规范。4分)

投zhìnüè杀文具hé委qū

3.分别写出鲁迅、冰心两位文学家的代表作品(至少两部,4分)

①鲁迅:

②冰心: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6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①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语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羚羊木雕》教案

南昌市湾里第二中学

齐述兰

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和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肯定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跟他们不一致的地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跟父母因某事而意见分歧?你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的?请你说说你的经历。(请两三个学生谈经历)由此导入本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1.掌握生字词语

攥捕dài 逮着玩dǎi .zuàn 树杈.chà 怦怦..pēng 逮..2.搞清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验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验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