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关于国内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引言
技术的发展, 推动高科技产品如机器人在组织中的应用,使企业裁员成为常事。企业裁员造成心理契约的破裂或违背,严重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职业观、择业观发生了变化,长时间待在一个职位的现象越来越少,而更倾向于临时性的雇佣关系。因此,员工心理契约日益成为管理研究的主题。企业怎样才能吸引员工、留住员工,组建具有高凝聚力、创新力的团队,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是管理者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检索CNKI 收录的国内心理契约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基础、内容维度、类型与特征等角度进行总结,以分析以往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趋势做出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心理契约理论基础心理契约是在社会交换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交换活动的支配,交换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组织员工感觉到自己对组织的付出与从组织中所得到的回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时,就会觉得与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不公平的,从而破坏了与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心理契约。社会交换对员工心理契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当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恩惠或使其享受到了实际的利益, 员工感知到企业已经履行了自己的心理契约,就倾向于对企业做更多贡献;反之,当员工感知自己的心理契约未被企业履行,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心理与行为。
第二,社会交换关系中的“个人”是情感复杂和丰富的行为主体,个人的性格特征会影响员工对于个人-组织交换行为的期望, 导致员工会产生不同强弱程度的交换意识。公平理论来源于亚当斯的《对于公平的理解》,他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受自己所得的绝对报酬和相对报酬的影响。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这是合理的、公平的;如果报酬不合理,会产生不公平感或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2.心理契约内容及维度
2.1 心理契约的内容
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对心理契约内容的真正研究起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以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知识经济来临背景下雇佣关系的性质发生改变之后。Rousseau 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交易责任和关系责任两种类型的责任。Herriot 将心理契约的内容划分为组织责任、员工责任两个类型。
组织责任包括培训、公正、需要满足、协商、自由、人性化、理解、环境、公平、福利、安全、薪资十二个方面。员工责任包括忠诚、灵活、敬业、诚实、守时、爱护资产、团结互助七个方面。Rousseau 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的内容有至少在单位工作两年,不再到其他单位另找工作,不帮助单位的竞争对手,接受内部的工作调整,接受单位的职位变换,愿意为单位出差,愿意到异地工作,达到所要求的工作要求等十三个方面。对心理契约内容的探讨, 有的学者着重对组织责任的研究,而有的则偏重于员工责任的研究,也有的从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虽然结果各不相同,但这为心理契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2 心理契约的维度
心理契约内容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每个学者分析出来的结果的不一致性。为了对心理契约有个更为概括性的了解,学者进一步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了探讨。对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当今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二维、三维及多维结构说。
2.2.1 二维结构说
Rousseau 认为存在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两个维度。Millward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心理契约的潜在因子结构,Kickul 利用因素分析对其进行探索和验证,从数据中提取了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两个因素。陈加洲运用主成分法分别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抽取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并对因子进行最大方差旋转,并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均含有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的结论。
2.2.2 三维结构说
Rousseau 和Tijorimala 的实证研究显示, 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后两个维度是从二维结构中的关系维度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指向事业和工作方面。一个指向人际交往和人际关怀方面。Coyle-Shapiro 以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抽取了交易责任、培训责任和关系责任3 个因素。李原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心理契约的结构进行了探索,认为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分别是规范型责任、人际型责任、发展型责任。此外,心理契约还存在多维结构说,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多,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基本都采用二维度结构和三维度结构说。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地区文化背景、调查对象的影响。
3 .心理契约类型与特征
Rousseau 根据雇员与雇主契期限的长短及绩效要求是否明确,把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平衡型和过渡型4 种类。表1 列出了四种心理契约类型及其特征。除了对心理契约的类型进行探讨外,学者还深入研究了心理契约的特点。何聪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管理进行探讨,认为民办高职院青年教师的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相互性、内隐性、时代性和动态性五个特征。白帅指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双向性、内隐性、动态性、效能性及时代的特点。虽然学者对心理契约的特点的表征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
4.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
4.1 心理契约破裂及后果Rousseau 认为,组织有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至于心理契约的破裂、违背与行为间的联系,学者们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有影响的是Turnley 与Feldman 的模型。按照Turnley 与Feldman 的观点, 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员工的反应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离职;二是降低职务内绩效;三是降低职务外绩效; 四是出现反社会行为。张太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契约破裂三个维度均对员工绩效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对管理欺凌的正向影响显著。理契约破裂及其行为后果的研究,为管理学、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基础,拓宽了心理契约的研究范围,加深了研究深度,为组织改善与员工关系提供了依据。
4.2 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兼并、重组、裁员等现象不断增多,这些做法打破了员工与组织已形成的心理契约,使员工对组织丧失信心,降低了组织的竞争力,这些问题促使学者们从变化了的心理契约入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而心理契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我们解决企业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丁瑞的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对离职倾向均有负向影响,心理契约履行得越好,则员工离职倾向越低。心理契约是影响离职倾向的要素之一,探讨心理契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对组织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当前心理契约的研究仍是各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纵观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受到各种条件(诸如被试、方法、地域)的限制,导致心理契约的研究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现列举如下:(1)被试基本来自同一行业的员工和组织,要么金融,要么园林,要么高科技企业,其研究结论不具有推广性。心理契约存在于任何组织的每一位员工,将各类组织的员工作为心理契约调查对象将会大大增加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及推广性。(2)心理契约存在于盈利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中,以往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大多以盈利性的企业员工为被试,应加大力度对非盈利组织如学校和政府等的研究。(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的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契约的研究及其发展将呈现多学科融合的趋势。(4)当前的心理契约研究大多停留于表面,没有实地进行调研,实用性较低。员工心理契约对组织绩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结合组织现状开展心理契约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是后续研究的必然走向。
第2篇: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进展研究论文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进展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教师是特殊知识型群体,与高校组织间是以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当双方从心理上建立起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感情基础,建立稳定和谐的心理契约时,有利于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心理契约理论由于其独特的主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教师和高校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承担和主观期望,并随组织活动的变化而做出的心理动态反应。本文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内容和形成阶段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进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 心理契约 维度 内容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Li Yanxia ,Wang Qiaoli, Shanbin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Ningxia, 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knowledge-based group,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new strategic partners linked by economic contrac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ith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When the two sides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n the basis of their mutual trust and understanding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it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colleges and teachers and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Due to its unique subjectivity, dynamic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assump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Subjective expectation,and a psychological dynamic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organizational activ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progres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college teachers from the aspects of dimension, content and formation stages.
Keywords:College teach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Dimension Content
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教师和高校之间不单以书面合同为联系,而是以经济契约和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从心理上建立起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感情基础,才能达成默契和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1]实现各自的目标。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教师与高校组织双方在学校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是教师对这种责任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教师自身的责任和高校对教师的责任。[2]在学校组织政策、文化与实践背景下,教师个体对学校组织不同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心理期望的集合,[3]也是教师对高校组织贡献什么,高校应该给教师回报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协議。[4]
1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维度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领域的心理契约维度研究备受学者青睐,但不同学者持不同态度和立场。韩明、董学安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关系型心理契约、保障型心理契约和发展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是教师与高校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希望得到对个人的尊重和关怀的期望;保障型心理契约是教师对学校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期望和工作以外福利待遇的经济期望;发展型心理契约是对学校能为个人提供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的期望。[5]石若坤、李丽红对广州10所高校50位教师的心理契约调查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存在四个维度,分别是保障责任期望、激励责任期望、人际责任期望、发展责任期望。保障责任期望是组织对个体应承担保障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责任期望集合;激励责任期望是组织对个体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此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的责任期望集合;人际责任期望是个体对组织良好人际关系环境的期望集合;发展责任期望是个体对组织所能提供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未来发展空间的期望集合。梅红通过对陕西省34所高校发放938份问卷调查,发现高校教职员工存在三个心理契约维度,分别是关系契约、交易契约和教育培训契约。关系契约偏重组织成员间的情感;交易契约侧重明确的物质报酬;教育培训契约关注给予教育与培训的机会。[6](见表1)
由此可看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存在多维度结构。高校教师作为特殊知识型员工,其高学历和高知识的特点决定他们有别于企业员工,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层面的物质报酬,更多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术自由和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责。
所以本文认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平衡型维度、交易型维度和关系型维度。首先是平衡型维度,当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期望与高校组织的目标发展达到相对平衡时,心理上建立起彼此信任和理解的感情基础,双方才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而存在,才能为后来双方的相互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是交易型维度,因为高校教师在学业初期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希望通过对工作上的付出得到相应的经济报酬,经过一系列投入与回报循环构成组织经历后,教师与高校在情感上形成契合关系,才能使教师和高校共同发展。最后是关系型维度,教师与同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与领导间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能有效维护教师的权利,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有利于职业发展,有利于教师与组织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内容
心理契约是不固定的、主观的感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心理期望,它会随时间的推移、环境及个人的心态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组织要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契约,同时还要引导新契约关系的建立,满足教师心理契约也会提高对高校组织的忠诚度。[7]
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不是单方面的心理活动,是教师和高校间双方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反应。肖玺对高校教师和高校两方面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组织成员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分别存在不同内容的心理契约,它们是对组织成员和组织间相互责任的期望,是各自责任的认知。[8]徐木兴在心理契约理论下,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发现,教师和高校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建构与维护,能有效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促进教师和高校共同实现目标,并能有效激发教师对高校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忠诚度,提升高校组织绩效,促进教师个体绩效,实现良性循环。[9](见图1)
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存在平衡型、交易型和关系型三维结构。平衡型心理契约有关高校组织的效益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涯之间的关系,为教师和高校间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为未来双方持续发展做铺垫。交易型心理契约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保障,是教师的工作付出得到高校组织的经济报酬之间的联系。关系型心理契约是维护教师和高校双方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牵连,缺一不可,形成稳定的“三角链”,有利于教师和高校之间长期稳定和谐的发展。(见图2)
3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
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修订和变化的动态过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有以下三个形成阶段。
初期阶段。此阶段是教师和高校之间发生平衡型心理契约的阶段。高校因组织发展招聘教师,教师因职业发展与学校签订书面契约,双方形成最初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对高校工作环境中责任和义务的感知,观察、思考来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形成角色内转化。同时也发生交易型心理契约,教师工作付出,得到高校相应的经济报酬,并对高校有所期望。
发展阶段。此阶段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已基本熟悉,适应了教师的角色,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也基本形成,教师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有初步认定,开始感受角色外的认知,如工作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经济回报,是否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看到未来的职业发展,高校是否履行合同中的承诺,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领导的关怀等期望。
变化阶段。此阶段教师对工作岗位已很熟悉,对心理契约中的满意程度有自己的评判,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生活和工作压力会随之而来,教师会做出新的思考和要求,心理契约也会不断变化。如果意愿得以实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就会提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反之亦然。田宝军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教龄和工龄的增加,教师对学校责任的履行程度呈“U”型变化,思想波动最为明显是在3年以后。[10]
4 不足与讨论
教师对于自己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有着主观的心理体验与理解,是内隐的'、“心照不宣”的、不公开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高校组织,对相互的责任和义务都有不同期望与看法,即便是教师在同一高校组织环境中,不同时期下,教师的心理契约也会随之变化,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处于一种不断修订和变更的状态,所以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书面契约一般是固定的,而心理契约在高校组织中任何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变化,都会引起教师心理契约的波动。人们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覆盖的范围就越广。[11]除此以外,高校教师心理契约不是单方面发生的,教师和高校之间是通过双方的接触、交流、沟通等活动满足对方的期望或意愿的一致共识。不是教师对高校组织单方面的感情投入,具有双向性。
由于心理契约理论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发展性特点,加之高校教师为特殊的知识型群体,追求学术自由,不断突破自己,来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定义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教师和高校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承担和主观期望,并随组织活动的变化而做出的心理动态反应。只有当高校教师的个人愿景和高校组织愿景相一致时,双方之间才会达成心理契约的平衡,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2] 刘耀中.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学教师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 24.
[3] 石若坤,李丽红.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维度及其影响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8):231.
[4] 栾婉娜.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6(1):191- 215.
[5] 韩明,董学安,范丹,何先友.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315-321.
[6] 梅红.领导行为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7] 许小东,孟晓斌.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成员忠诚度培养[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4):49- 53.
[8] 肖玺.高校师资管理中“心理契约”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
[9] 徐木兴.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 校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61- 65.
[10]田宝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23- 28.
[11]波特.马金.组织和心理契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2013年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2012年受国际经济低迷、房产行业用钢量大幅度下滑以及市场需求萎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呈现出困难且脆弱的局面,曾经那个高利润时代已彻底终结。据2013年1月31日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80家重点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几乎为零,其中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以高达41.57亿元的亏损额,再次位居上市钢企亏损榜榜首,这也同样说明钢铁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已经远去。
今年前3个月,在原材料(像铁矿石、焦煤等)价格高企、下游需求萎缩、社会库存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效益一月不如一月,钢铁企业基本上都是赔钱或微利,为什么一度辉煌的钢铁业会陷入如此不堪的泥泞与沼泽之中呢?
资讯研究发现,将钢铁行业推到了今天这种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亏损境地的主凶有两个:一是连续十年的房地产
第4篇: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建筑技能对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技能技术的革新和改进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建造技能的概念出发,在降低建筑结构能耗、开发新能源、使用新节能材料等方面阐述了相应节能措施,以期望对研究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能耗;新能源;新材料
1、建筑节能概念
建筑技能可以分为广义技能和狭义技能两大类。其中广义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其能源的流动情况,与其相对应的节能技术被称为绿色建筑。狭义建筑节能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构造部件在加工、安装、建造及其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特别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与狭义建筑节能对应的节能技术称为节能建筑,通常讨论的节能技术多为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