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南京味道随笔
南京味道随笔
弄碎了的肉,以形状区分,便有肉块、肉片、肉丁、肉丝,按照“脍不厌细”的原则,其极境就该是肉糜,肉糜像肉片、肉丝一般用去做荤素搭配的菜,比如肉末臭豆腐煲或肉末炒韭菜,在南方似乎是后来的事,我小时不大见到。这样的吃法是一分到底,过去则更多是散而后聚,分而后合——肉剁好或绞好之后再捏搓到一起,是为肉元。
如此分解了以后再聚合,并非多此一举——从口感到味道,与整块的肉相比,迥异其趣。既然经了分解,就算是最密实的后腿,也不会是一坨“死肉”,虽说肉元之中,也有松紧之分。此外既然不像整块肉的天衣无缝,味道自也就有了乘隙而入之便。中国人吃西式大块肉,最不耐的就是它的不入味,弄熟的过程中既不与佐料一起烧,事先也不腌制,全仗事后浇上去的调味汁。
不单便于和入糖、盐、料酒、葱姜之类,其他的辅料也可一并进入。我小时吃到的肉元很少是纯肉的,小部分是因为对口感、味道的追求,大半却还是因为肉不够吃又要满足饱饱吃肉的幻觉,于是添进各种东西去“做大做强”。试想食堂里常见的肉元拳头大小,全用肉,那得多少?做肉元,往里加什么的都有,我知道的就有胡萝卜、木耳、荸荠、老油条、大白菜、地瓜、薯粉等等,当然是剁碎了与肉做一处。这里面我比较有好感的是荸荠和老油条,倘若比例得当,与纯肉的相比,别有风味。无论在我对肉最最贪得无厌的年头,那些原当起帮衬作用的成分多半都有喧宾夺主的倾向,弄得肉味大减,有失肉元的本意。
我自小喜欢吃肉元,想来也只是喜欢吃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常光顾的是住处楼下不远处的一家,他家固然有许多其他优势。比如烧菜不用用过的油,菜看上去较别家清爽,老板娘不是热络到一副拉客的架式,不过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是他家的肉元。
他家的肉元做得讲究,那肉比绞肉机里出来的.剁得细。最能吸引眼球的不是女的在那儿炸,是男的双手各一把菜刀,此起彼伏地当街剁肉。剁一阵,原先堆起的一堆已然是薄薄的一摊了,贴着案板刮起堆起来,再剁,这也算是当年那一带的一景。
此外味道也调弄得好,不像外间菜通常的情形,咸得吓人,且酒、糖、葱姜都放得恰好,当得起五味调和中那个“和”字。故我但凡买盒饭,荤菜方面独沽一味,就要这肉元。
倘不舍肉元,又想换换口味,我就会到街对面小巷子里去找另一家。这家是扬州人,老夫妻两个都退休了,没事干,在路边支了一口特大号的钢精锅,卖扬州狮子头。扬州獅子头虽也只好往肉元里归类,做法却见得特别。肉是粗斩,不像通常做肉元,以剁得细为好(贡丸之类似乎是细到极致,真正的肉泥),到一定程度就收手,不能叫肉糜,只能说是较小的肉丁,出锅了在肉元的“集体”里亦依稀看出“个体”的状态,这里面又有一定比例的肥肉,肥肉烧了之后不像瘦肉缩得厉害,肥肉丁也就更见分明。
狮子头的烹制也特别,其实也并非只有一途,那对老夫妇却坚称他们的做法最传统,因而最正宗,——即是清汤白水地炖。经油炸的肉元不易散,所以个大的肉元通常都有油炸的程序,炸后外面像有薄薄一层壳,虽再加烧煮也还有特殊的口感。似乎只有小的肉元才一径在水里氽熟,大了用水氽的法子就不太好办。扬州狮子头因肉是粗斩,黏合度甚低,动静稍大就散到不可收拾,弄成白水煮碎肉,味道散去,没法吃了。故都要小心翼翼安顿好了,加了适量的水使文火慢慢地炖,中间再不碰它。餐馆里的清炖狮子头都是连了砂锅端上,论人头的不算,大份的最多也就四只,那老夫妇当街卖,一口大锅里足有几十只,还要盛出让顾客带走,难度确乎大得多。何以能做到锅里堆在一处的狮子头一只只完好无缺,我不知道,唯见他们从锅里弄出来,绝对地轻拿轻放,脸上的表情端凝无比,简直如对神明。照他们的要求,我都是带一口锅去,连汤带水端回来。狮子头盛进盛出颤颤巍巍,粉嫩粉嫩,仿佛吹弹可破,比有一阵中心大酒店名声响亮的狮子头,嫩度上不遑多让。“嫩度”一词是我发明的,盖因狮子头吃的就是一个嫩字。
群体性剁肉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倒不仅是为了做肉元,过年包饺子、包包子,还有稍迟点流行的做蛋饺,做馅都须先剁好绞肉。过年的吃食,哪一家都要预备的,故到时候,剁肉声四起,刀击砧板声大作,也该算是年味的一部分。唐代长安的“万户捣衣声“没听见过,小时候过年,却真是万户剁肉声啊。
第2篇:味道随笔
味道随笔
在寂寞的夜晚
抑或是爽朗的清晨
正如你看到的
我的每一天要用一个形容词
我宁愿去相信传说
也不会傻傻坐在海边等美人鱼
我的人生不存在输赢
传说中的美人鱼才更美
你可以靠近我
我身上有一股味道
是奶的香味
这是一个羞愧的秘密
我是个永远断不开奶的孩子
但另一个女人喜欢这个味道
因为所有的女人都产生奶水
世界就是这么公平
世界对每个男人也有答案
但自卑属于每一个人
世界不允许你的完美的出现
但会有另一个异性
让你有无所畏惧的自信
撕掉你所谓的'面具前行
这样自卑从自己出发
到爱的人面前停止
我用所有的智慧
来让这个世界对你温柔
担心今天
担心未来
因为天空从来不缺闪电
雨水也一直下了多年
我就那样和你站立
和世界的温柔相依
在洪流中
你也一定要拉紧我的手
我们难免分离
当你我再次相遇时候
我躺在你的怀里
你还认得我的味道
这一秒
全世界都是这一个味道
第3篇:初夏味道随笔
初夏味道随笔
进入初夏时节,阳光变得更为有劲,稍微运动一下就汗流满面。
在河坝子镇度周六,对牌类不感兴趣,时间相对较为宽裕。
午后,来到镇上华青路段段家湾的路边。这个时候正是一天温度最高的时候,阳光强烈地射下来,照在身上有些火辣辣的感觉。来到这个地方是看上了这路边崖壁的野山萢,尽管先前过来时一晃而过,但那诱人的紫红色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催促,路上来往的车辆与行人也不是太多,可以不慌不忙地把这里的崖壁看个够。崖壁铺满了厚厚的草、藤。那红色的山萢,真正的'学名我并不知道,只晓得是萢儿一类的植物,它紫红色还带有绒毛的果子像成串的葡萄似的挂在枝上,随风摇动,在全是绿色的背景上显得犹为显眼。由于是天然野生的,没有架子,那成串的萢果顺枝而下垂,有的就横卧在草叶之上,无论从哪个方向去看,都不失诱惑。
阳光
第4篇:《决战南京》观后感随笔
《决战南京》观后感随笔
35集电视连续剧《决战南京》,在新浪网分三次全部看完,《决战南京》观后感 (随笔)。这比电视台频道看方便快捷也爽快多了。因电视台不可能一次连续放5-10节,而且插播广告、片头片尾的间隔等,让你等的不耐烦。很长时间没写过剧评,因看的少也没有写的兴趣,有的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影响。看电视电影后,写感想写剧评,大多数似乎离不开剧情的追述,就情节论情节,就故事论故事而已。评则难述其精。述则难尽其意。观众看电视电影,其目的无非是消闲娱乐放松欣赏,何况断断续续的看,边看边忘了。
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留给观众能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和产生不同程度的热烈反响,其艺术价值与生命力自然才经得起历史的审视。《决战南京》给观众留下什么呢?经济时代影视追求票房价值与寓教于乐寓乐于思的的价值取向孰轻孰重
第5篇:《十月南京》国庆随笔
《十月南京》国庆随笔
南京的十月依旧阳光明媚,让这个国庆显得更加安静祥和。
这是我来到南京的第一个国庆。当我还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听语文老师讲台上说着“秦淮八月,金陵烟雨,六朝旧事如流水”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这座极有历史感的城市度过我四年的青春;而今,远离了已经冰天雪地的故乡,独自求学在外,在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我对“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家”是一个让你无论身处何地都为之眷恋的地方,是有回忆的地方,于“小家”而言,回忆是亲情和友情;于“国家”而言,回忆是厚重的历史和曾经。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承载了过多的历史变迁。南京,一座古老又有故事的城市。脚下的青石板仿佛每块都渗出鲜血,穿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隐藏了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仓皇离去的人群,那些惨死的同胞,那
第6篇:十月南京随笔日志
十月南京随笔日志
南京的十月依旧阳光明媚,让这个国庆显得更加安静祥和。
这是我来到南京的第一个国庆。当我还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听语文老师讲台上说着“秦淮八月,金陵烟雨,六朝旧事如流水”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来到这座极有历史感的城市度过我四年的青春;而今,远离了已经冰天雪地的故乡,独自求学在外,在一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上,我对“家”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家”是一个让你无论身处何地都为之眷恋的地方,是有回忆的地方,于“小家”而言,回忆是亲情和友情;于“国家”而言,回忆是厚重的历史和曾经。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承载了过多的历史变迁。南京,一座古老又有故事的城市。脚下的青石板仿佛每块都渗出鲜血,穿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隐藏了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仓皇离去的人群,那些惨死的同胞,那些低
第7篇:玉米面的味道随笔
玉米面的味道随笔
今天弟弟带回了一些玉米面,是刚磨的,金黄金黄的,用手一抓还有点湿气,粗粗的好象还带糁。母亲说乘新鲜,蒸点吃吧。可惜没有铁锅,贴不了饼子啦。我说好啊好啊,母亲便张落起来。
玉米面,小时候我们叫棒子面,曾伴随了我整个的童年记忆和生长期。老家赤城早年主产谷子和玉米,1962年我们随母亲下放到东方口公社官路坊村,便基本告别了细粮(当时称白面、大米为细粮),玉米、小米成了主粮主食。我出生的时侯,母亲还上班,为了不耽误工作,不满百天的我便被送到距东万口不足五里的东墚村奶妈家。奶妈家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大我不多,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奶爹为了拒当村干部出走坝外。这家老老少少全靠奶妈一人出工挣工分,操劳加上吃不饱,奶水自不会多,饥饿使我从小肠胃不好。特别是玉米面,吃完胃便烧心返酸,常常呕酸水,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