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
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
苏仙岭石壁上的秦观词为何与各种著录相异?是著录的误传,还是秦观有意修改?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上世纪60年代,父亲患重病在湖南郴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我作为患者的陪护人,有机会游览了湘南胜地苏仙岭。苏仙岭原名牛脾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郊,传说古时有位叫苏耽的孝子在此升仙而名。
山下有个白鹿洞,是苏耽出生的地方。距白鹿洞不远,有座天然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秦观词、苏轼跋和米芾的书法,这就是著名的.“三绝碑”。秦观字少游,是北宋著名词人。绍圣三年,秦观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被削官职,流放郴州。次年春,他游览苏仙岭,触景生情,在客舍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词风婉约,声律低沉,意境凄凉,十分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遭遇和心情。元符三年,秦观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为这首词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著名书法家米芾,一向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旷世才华,十分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以兹纪念。到了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对三位大家的手笔备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白鹿洞的石壁,使得“三绝碑”保存至今。
我在三绝碑前驻足良久,仔细吟哦秦词,不禁谔然发觉摩崖上所刻秦词,竟然与《淮海居士长短句》、《碎金词谱》,乃至今人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等各种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中的“无寻处”,碑文是“知何处”;第五句“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斜阳暮”,碑文是“残阳树”;第九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中的“幸自”,碑文是“本自”。为什么一首短短的《踏莎行》词,会有三处异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返回家乡后,我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一无所获。一次,我从宋人胡仔《苕溪鱼隐丛话》中,偶然发现其中的一段记载与三绝碑异文有关。该书“前集卷五十”诗眼云:
后诵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山谷)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
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
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
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
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
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词在当时曾引起黄山谷等人的争议,认为其中有些字眼还值得商榷,如“斜阳暮”就嫌其重复累赘,建议秦观加以修改。“三绝碑”上的文字,当是秦观后来的改笔,的确胜过原稿。把“无寻处”改作“知何处”,成为问句,语气加重了,也就更好地体现词人彷徨歧路、不知所从的“牢落”心情。
特别把“斜阳暮”改成“残阳树”,从前者单纯一个天已黄昏的概念,进而描绘出黄昏时残阳挂在树上的动人景象,传达了词人孤零零地困守在郴州旅舍的苦闷心情。就是“郴江本自绕郴山”的“本”字,也比原来的“幸”字更为有情致,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读到这段文字后,我如获至宝。在1963年初,我把在郴州发现秦词异文和愚见,分别致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上海师范学院教授胡云翼、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承焘三位先生。
他们都在百忙中给我作了回复。他们十分重视秦词异文的发现,龙榆生、胡云翼拟将异文补充到他们的著作中去,夏承焘、龙榆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碑拓。可惜当时我在农村生产队忙于农活,无暇再往郴州去获取拓本,辜负了诸位老师们的一片好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老师们都先后离世。这几封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了最为珍贵的史料。
第2篇:苏仙岭导游词
苏仙岭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苏仙岭又叫牛脾山,这山虽然不高,但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并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古朴的院落啊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郴州旅舍”。郴州旅舍原本呢是古代一座平淡无奇的客栈,但是因为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经在此居住,当年被贬官流放至此的秦观心忧天下,惆怅万千地写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这一千古名篇,郴州旅舍也从此声名鹊起。但原来的郴州旅舍早已毁弃,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呢是在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风格重建的。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三绝碑指的三绝分别是:秦观的词、苏轼的跋和米芾的字。苏轼酷爱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将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在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他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这块岩壁上,形成了52厘米长、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三绝碑有着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湖南省委和各地市领导时,曾经专门提起过这块石碑,并且饶有兴致地当场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三绝碑亭的左边树了这尊秦观的铜像。中国女排的队员们每次到郴州集训时都会到此漫步,陶冶性情。徐霞客当年登临苏仙岭时最后拜谒的一处胜境,就是大家眼前的苏仙观。苏仙观是祭祀苏仙的道观,它始建于西汉年间,后来遭到火焚。到了唐朝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诏修葺苏仙观,以后宋、明、清都曾加以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大家看到苏仙观呈南北朝向,长82、2米,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整个苏仙观呈现出宋代道观风格,正殿高于厢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两厢为双层楼房。在正殿门前,大家可以看到门额上有“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汉白玉盘龙御碑,这是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御书的,至今保存相当完好。
在苏仙观的后面,还有这间“屈将室”。1936年,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囚禁终身。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就被囚禁于这间房间里。在这里,少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表达了他忧愤的心情。解放后,人们将幽禁张学良将军的这间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厢房也被称为“屈将室”,现在让我们在这间屈将室一起来缅怀当年将军经历的峥嵘岁月吧。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第3篇:秦观词鹊桥仙
秦观词鹊桥仙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①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
②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