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会和母亲-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11 07:27:5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的父亲会和母亲-散文

我的父亲会和母亲-散文

我今年60岁了,还是个感情很脆弱的男人。虽然我很少有掉眼泪的时候,但是一提到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听我父亲告诉我,我家祖籍是“蓝田社八甲”,那是祖辈传下来的关里的一个地名,因为我的祖辈是用扁担挑着两个儿子闯关东,来到锦州城北的温滴楼乡安家落户的。因此,当地有“东包家”和“西包家”一说。

我的爷爷有五个孩子,四个大的都是女儿,快40了才有我父亲。女孩子大了就要出嫁,我四个姑姑都相继离开了家。家里没有劳动力,于是在我父亲11岁时,就把当时17岁的我母亲娶了过来,给家里干活。我父亲算是最典型的小女婿。

我姥爷眼光长远,坚持劝我爷爷,让我父亲去读书。那时父亲也是贪玩,经常拿着书包说是上学,半路上就约会小伙伴上山,不是打鸟,就是捉野鸡、逮野兔子去了。好在我大舅和我父亲在一个学校念书,他看我父亲没去上学,就告诉我姥爷。我姥爷就和我爷爷一起狠狠地说我父亲,这样才使我父亲慢慢地收下心来去读书。

我父亲很聪明,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尖子。初中一毕业就考上了国立高中。去城里报到时,怪我在城里住的三姑父把一高和二高两个学校名弄混了,应当去一高,结果去了二高,再回头去一高,晚了不到两个小时,学校就说啥也不录取了。大家说说,那时候怎么就那么讲信用呢。报到去晚了两个时辰,学校就不收了。就这样第一年父亲遗憾的没有去上国高。

坏事变好事。很庆幸,我父亲第二年报考的二高是师范专业,而一高培养的都是农业技术员,早一年毕业还得回农村工作。我父亲毕业时正赶上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许多毕业生都参军跨过鸭绿江去朝鲜参战了。我父亲因学习好,国内建设需要人才,就被留校搞基本建设,后来被调去负责新建工厂。我母亲和爷爷奶奶也先后随父亲来到锦州市里定居了。

我父亲在二高学的是数学专业,从未学过土木建筑。但是他能在实践中摸索,靠自学成才,从建筑校舍到新建工厂,从门外汉到技术员,他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建筑工程师。他所建的辽宁高频瓷件厂,是从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的。大到厂房、办公室,小到围墙等,都是我父亲自己动手设计、自己组织施工并自己检查验收的。他每天都和图纸、水泥、砖瓦石块打交道。在我的记忆中,好象父亲没有歇过星期天,经常晚饭后还把饭桌放在炕上画图纸。

经我父亲手先后购买的建筑材料价值有上亿元,经我父亲前后雇用的建筑队有十几个,可是我们家的房顶漏雨,我父亲还是自己去商店买水泥,自己去房顶上抹灰。单位的东西,他连一个洋钉都不曾往家拿过。我父亲说他单位的我肖叔是仓库保管员,夜里一个人值班,一仓库的白糖,他就是一口不沾,喝的还是白开水。那时的人们真有这样的觉悟。

父亲后来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又到建筑设计院干了10年老本行。回家后还是天天读书看报,特别关心国内外大事。我们做儿女的都劝他别操那份心了。可是我父亲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为国家的事情着想,成天只顾着自己的小家,大家和国家谁去管呀。到哪说哪,该咋咋的。”

“到哪说哪,该咋咋的”是我父亲的口头禅,也是让我们学会做人的最起码的道理。我父亲所说的哪就是国家的哪,父亲所说的咋就是做人的咋,这就是重事业的老共产党员给我们儿女传下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的心目中,我最崇拜的伟人不是别人,而是我的母亲。

我母亲虽然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曾经多次叮嘱我:“飞不高,摔不重。”“当多大的官,喊多大的冤。”“吃冷饭、花脏钱,早晚是病。”这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一辈子都牢记在心。

我母亲的最大优点是孝敬老人。我母亲对我爷爷奶奶的孝敬被街坊邻居传为佳话。她把孝顺双方老人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经常对我说:“‘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你姥和你姥爷就是特别孝敬他父母的。”也正是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才有我把孝顺父母看作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这也是老辈人说的善有善报的应验。事实真是这样,如果我父母对我爷奶不孝,我也不会这样孝敬我父母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当一位母亲要扔掉一直虐待公婆的一只破瓢时,她儿子说:“别扔呀,留着我将来给你盛饭用你。”所以,我对逆子恨不起来,因为那一定有他父母就是忤逆的根由,才会出现恶有恶报的后果。

我母亲的最大特点是正直善良。因为我母亲的善良是远近闻名的。1963年困难时期,我们都吃不饱饭,我母亲还拿出净面大饼子给我的那位没有亲妈的同学吃,到现在我的同学还逢人就讲我妈就是他的亲妈。邻居家谁有啥困难,我母亲都主动去帮着解决。

我母亲的`一生性格是心平气和。从我记事到我母亲去世,我从来没有听过我母亲有过高7度的说话声,更别说有8度高音和任何人吵吵的时候了。我母亲说话总是那么轻声慢语,给人一种十分亲近的暖意。

我母亲的一生表现是勤劳肯干。我母亲一小失去亲妈,啥事都靠自己动手去做,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不仅家里活能干,大地活也样样都能干,快70岁了,还迈着小脚在街道看车子。

我母亲对我更是疼爱有加,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挨母亲的打,还是在我母亲去世前,躺在病床上,伸出右手拍在我的脸上,告诉我:“你无论如何不能亏待你的妻子。”这也是我母亲给我留下的最后遗训。

从我母亲身上,我学到的正是她孝敬老人、正直善良、心平气和、勤劳肯干的优秀品德,这些也正是我有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

文字再多也难以表达我对母亲的爱,就让我把这千言万语汇成诗,来抒发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吧:

亲爱的妈妈,

您虽然长眠地下,

还仿佛仍在辛勤奔波,

经受风吹雨打。

夏日汗湿衫,

冬天脚冻麻。

您的操劳一生为了我,

让儿回首往事情感交加。

亲爱的妈妈,

您为了咱这一家,

付出了全部心血汗水,

事事应接不暇。

养儿身受苦,

育子力疲乏。

您用甘甜乳汁哺育我,

让儿身强体胖壮似铁塔。

亲爱的妈妈,

您多么崇高伟大,

想当年经济条件不好,

是您贫寒不怕,

白天去上班,

夜里缝衣袜。

您靠勤俭持家养育我,

让儿饮食穿戴样样都不差。

亲爱的妈妈,

您可知邻居都夸:

“包大妈为人善良仁义,

处事品德可佳。

儿女都出息,

人家有办法。”

您以贤良美德影响我,

让儿一身正气朴实无华。

亲爱的妈妈,

您对儿关爱有加,

不论我上学还是上班,

您都放心不下。

知冷又问热,

时时都牵挂。

您将慈母之爱赋予我,

让儿无限感激眼含泪花。

亲爱的妈妈,

你帮儿立业成家。

看如今儿女个个努力,

可谓飞黄腾达。

我们都过得很好,

您就安息吧。

您把全部心血给了我,

让儿今生今世难以报答。

我的父亲母亲在世时,我尽到了自己的孝心,可以说是无愧无悔。想当初,我17岁上班到结婚前,工资一分不留全交给我父母,连在外地施工时用的牙膏都是父母为我买现成的。同学的妈妈劝我长点心眼,留点私房钱。我回家就把这话一五一十都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对我说:“你别听她的,她是有心想让你给她当姑爷。”

尽管我也清楚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能用我的生命去换回我父亲母亲的生命,我是义无反顾,在所不辞的。

第2篇:散文:我的父亲母亲

散文: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寒冷的冬天里,得到父亲病逝的消息,在白雪皑皑中,我回到家乡。村长告诉我,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从城里抬回来,自己陪着父亲走一遍那条令他们刻骨铭心的恋爱之路。

母亲因父亲逝去非常伤心,整日坐在父亲E课的教室外默想,别人怎么劝也没用。我与母亲回到家中,母亲叫我把多年不用的织布机找出来,执意要亲自织一块布给父亲挡棺用。

看着母亲坐织布机前瘦小而执着的背影,母亲和父亲初恋的往事便清晰地显现出来。

几十年前,满山满野树叶金黄透明的时节,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20岁的父亲从县城来到三河屯当老师,成为三河屯有史以来第一个教书先生。在欢迎的人群里,身穿红棉袄的母亲‘下子就被父亲吸引住了,兴奋与羞涩显现在她18岁年轻而娇羞的脸上,心中怀揣爱情的秘密,一口气跑回家去。

母亲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子,新校舍落成时挂在房梁的红布便由母亲来织。心里装着父亲,母亲织布格外用心。织好后,母亲满心欢喜跑去学校.想当面交给父亲,却被村里的小伙子半路接过去了。

男人建造学校时,妇女们不能靠近,连送饭也只能远远的。母亲变着花样做了葱花油饼、葱花炒鸡蛋、蘑菇馅饺子,用一只大清花瓷碗送去,期待着父亲能够吃上。

学校第一天上课时,许多人都去了,站在教室外边听。父亲洪亮的读书声成为母亲心里最动听的音乐,从此伴随她的一生。

尽管路远许多,为了能看见父亲,母亲绕过后井到学校边的前井打水。有一次,母亲已从井里打好水,突然瞥见父亲挑着水桶远远地走来,便把水又倒回井里重新打,等父亲来临。不料,村里热情的小伙子硬是抢着替父亲挑水,令母亲很气恼。

听说父亲常送路远的学生回家,母亲就到那条路附近等候。有一天,母亲和父亲在路上相遇了,由于心中慌乱,母亲忘了提篮子,被父亲叫了回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面对面接触。

父亲吃派饭轮到母亲家了,母亲早早做好,穿一身粉红袄,手扶门框。站阳光里甜甜地笑着迎接父亲。那一场景成为父亲心中永恒的`画面。饭后约好第三天再来吃蒸饺。那一天,父亲很晚才来,告知母亲饺子吃不成了,需要马上回城。母亲。坚持吃完再走,父亲答应了,临走,送给母亲一只红发卡,并说腊月初八一定回来。饺子终究没有吃上,父亲被马车拉走了,据说他是右派。母亲提着饺子一路跑着追赶,穿近路走小道,最后摔倒在地,打破了清花瓷碗。母亲伤心地哭了。匆忙中,红发卡也不知掉什么地方了,母亲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满山满村地找了几十里地,发现掉在了家门口。

姥姥最明白母亲的心事,找人将打碎的清花瓷碗精致地锔好如初。

父亲说回来的日子到了,一大早,母亲就到村路口等候。大雪纷纷,一整天也不见影子。母亲便只身上路,前往县城找父亲,冻倒在雪地里,一病不起。

当教室里父亲和学生的读书声传来时,母亲醒了,爬起来就向学校飞奔。父亲是听到消息后偷跑回来看母亲的。

从此,母亲与父亲再也没有分离过。

我拿出5000元钱给村长,让他到邻村雇人抬父亲,一切按母亲的心愿办。

大雪中,父亲的无数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着抬父亲的遗体,在原野上汇成一股强大的人流。我搀扶母亲走在前面。

教室里,我正拿着父亲当年的课本教学生诵读。仿佛听到父亲当年的声音,为着世间那最动听的声音,年老的母亲迈着小步子快跑着奔向学校,与年轻时的母岽叠印在一起。

第3篇:父亲母亲散文

父亲母亲散文

1.妈妈粽子香

又到了端午节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了,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想到远在老家的妈妈,就会想起妈妈包的粽子。

小时候快要过端午的时候,妈妈便提前一周把糯米泡上,据妈妈讲,这样包的粽子可以放一个周不坏的。那时候家里没有冰箱,粽子放一个星期还真没坏过。

我家村口有一个芦苇湖,冬天,村里的人割了芦苇做苇席,只留下了一片金黄的苇茬在冻结的冰面上。春天来了,冰雪消融,看着芦苇费力地露出茎叶,由鹅黄变成翠绿,不紧不慢地拔节成长。真担心端午节来了,苇叶还不够宽大,但是苇叶似乎也解人意,当离过端午节还有一周的时间,已长得又宽又大。爸爸穿上水裤将苇叶一片片折下,拿回家中洗去叶面的尘土,放入锅中煮沸,屋里顿时弥漫着清新的香味。煮好的苇叶放入一个大盆里,我便一片片按正面朝上,码成一个个橄榄球状,这样有助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和母亲散文

我和母亲散文

小的时候,我喜欢牵着母亲的大手,迎着春风去山路上奔跑,无论道路有多崎岖、多坎坷,只要有母亲在,我就不怕会跌倒。

母亲老了,岁月的苦难压痛了母亲的双脚,母亲的步履已不再稳健,每次行走都十分艰辛,于是我便成了母亲的拐杖。我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一手搀扶着母亲,一手拎着椅子,陪母亲去广场散步,尽管每走一圈,母亲都要坐下休息十多次,但母亲从不言放弃,我从母亲的身上学会了什么叫刚强与坚韧。

小的时候,我喜欢端坐在母亲的腿上,在晨曦里,等着母亲为我用红绳扎成两条羊角小辫,于是跑到小朋友的面前,以此来炫耀我是世界上的宝。

母亲老了,岁月的沧桑在母亲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母亲再也没有精气去打扮,于是我便学会了为母亲梳洗。我喜欢把母亲放倒在床上,将温水盆端到床边,一手推起母亲的颈部,一手用洗发精轻轻地揉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的父亲会和母亲-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父亲会和母亲-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