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珍珠鸟初一语文说课稿
珍珠鸟初一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该单元共选入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珍珠鸟》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
一开卷,向读者走来的便是一位爱鸟有情、养鸟有道的“我”,他为一对珍珠鸟营造了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绿色环境,且细致入微地呵护着它们,双鸟轻松自在地生活着。雏鸟诞生于“人间”。这只小鸟不像其父辈,它没有面对陌生环境的惶恐,也眉宇久居笼中的萎顿。虽然“大鸟”在笼中对他“再三呼唤”,小珍珠鸟还是尽情地在主人家里呼吸着自由的气息,其形轻捷,其神欢快。作家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多么可爱的一只小生灵!特别是它与主人和谐而自然的关系尤感人至深。文章展露了这种关系的形成,它是极为有序的。对此,作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的全过程。这里鸟已不是鸟,它有了人的性灵,我们见到的不再是调皮的小鸟在玩耍,我们见到的是稚子偎依在父母幸福、温馨的怀抱里。作者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全文,可说是水到渠成。
二、说目标、重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还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恰似一颗滚圆的珍珠。因此,教学本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情怀,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4)教学重点:
①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②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义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三、说教法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整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分两次自学。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首先用奥运会上运动员给鸟儿下跪祈祷的故事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后,及时检查生字、词语。然后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2、细读课文,合作探究,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3、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尊重、平等、信赖”的主题。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和人类捕杀动物的镜头,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认识,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平等、尊重、信赖来创造”。此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然后我又播放了伊拉克战争的镜头,让学生谈认识。有的同学谈到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国与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不能以强凌弱。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初中生活快一年了,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
四、说学法
1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会自学。整堂课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
3学会联系实际,并有所感悟。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能培养学生说和议的能力。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
五、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我采用故事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我用下面这个故事导入------“可能喜欢体育的同学都知道,2002年1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网球公开赛上,当时赛场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运动员你来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只小鸟飞进了赛场,而球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它,当时小鸟惨叫了一声,跌落到地上。本来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球击伤小鸟的事情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运动员马上停止了比赛,跑到小鸟跟前,当他发现小鸟已经死去的时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祷了许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赛。现场的观众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有人说这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展示目标
1 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
3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涵义
2、【自学】1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除生字障碍。
2.请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请学生用喜悦的语气读自己喜爱的片段,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
3.【自学】2 合作探究:
首先、分组讨论。(大屏幕上显示研讨问题)
(1)“我”和小雏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研讨,之后全班各组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总结,深入文章主旨。然后、自由质疑,大胆创新。
4.自由质疑,大胆创新。
对于这篇散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在小组内提出来,共同解决;如果有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组内自由质疑探讨;发表个人见解。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交流。
4.课外拓展,培养能力。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拓展,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题目:
1.《珍珠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动物关系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世界中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呢?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呢?(多媒体展示)
3.交流两句当代作家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
五.作业。
1.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些环保标语。
2.用喜悦的语气,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六、结束语:“保护环境,关爱动物”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奉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七、板书
第2篇:初一语文《珍珠鸟》说课稿模板
初一语文《珍珠鸟》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动物的实践能力,明确观察对写景状物、对反映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就其地位可言。如果说《百草园》旨在观察自然景物,训练静态描写,那么《珍珠鸟>意在观察动物,训练动态描写,并为后文《螳螂捕蛇》的状物训练奠定基础,因此其地位可谓“承前启后”,不可或缺。对初一同学来说,这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细品。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角度,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观察对描写动物的意义和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
(3)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为:“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拟人化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童话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人与鸟的对话为表现形式,语言亲切清新,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法指导上,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头、颈、肢、尾、羽等组成部分),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观察;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即动态的发展过程),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传神;指导学生观察动物时发挥想像和联想,加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到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四、说设计
1.导入新课。
导入设计要以“一石击水”之势,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心神,释放学生的心智潜能。.可采用动画情境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自读课文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如(听录音、看动画)一对大珍珠鸟(夫妇)在森林搬家到城里之前的一段对话,对话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人类的畏惧。此法形象生动又不一味地拘泥于文本,体现了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理念。
2.感知教材。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而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
(1)(珍珠鸟的介绍):主人对珍珠鸟的爱护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精心设置环境 ②不加干扰
归纳为“四不”:不看、不管、不赶、不写(板书)
(2)(主人的介绍):小珍珠鸟对我的态度变化过程:
归纳: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通过珍珠鸟和主人的自我介绍,学生由听到的信息中归纳出要点,点拨形式不拘一格,行之有效。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课堂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讨论质疑。
设计讨论质疑这一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辩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的讨论,可从突破重难点人手,设计一些讨论材料。如:
(1)设计表格让学生在文中找词语,互改互评,理解文中内容。
小鸟的变化 活动范围 动作行为 神态描写
显得怕人
渐渐胆大
已经放心
完全信赖
(2)比较词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较优劣,培养学生语感,注意用词的准确传神,养成赏品语言的习惯。
A 大鸟“伸”出小脑袋
>小鸟“探”出小脑袋
B 幽深的丛林
幽静的丛林
C 一个蓬松的球儿
一个松软的球儿
(3)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此句的作用是什么?谈谈你对文末最后一句的看法。你学习本文后,对观察描写动物有什么启示?
4.练习设计。
设计弹性选择型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因此,作业作为教与学的重要中介,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绝好环节。
设计形式多样、角度多变、内容多元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手、脑、耳、目、口等器官,不仅使观察、思考、想像、记忆等智力因素得到锻炼,而且使兴趣、情感、意志、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得以长足进步,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所不能比拟的。
5.板书设计。
(1)养鸟的过程:我的爱护:不看、不管、不赶、不写
鸟的变化:显得怕人一渐渐胆大一已经放心一完全信赖
(2)作者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写作启示:A.抓住特征
B.动态描写
C.想像感受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巧妙妥帖,这既抓住课文精要,又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第三处写作启示由学生自己归纳书写,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第3篇:初一语文下册《珍珠鸟》参考说课稿
初一语文下册《珍珠鸟》参考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鸟》一课是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与动物”为内容专题编选课文。这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都各自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阅读这五篇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从对“人与鸟”的关系的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2、教学目标:
①积累生动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的手法。
②引导学生
第4篇: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珍珠鸟》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珍珠鸟》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第一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教学是在第四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观察反映生活的能力。该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百草园》写童年趣事,侧重于观察自然景物;《螳螂捕蛇》是记述见闻的文言文,侧重于叙事和状物。而《珍珠鸟》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珍珠鸟害怕人到亲近人的变化过程,侧重于状物。三篇文章各司一职,编者意图明确。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状物的写作能力和观察
第5篇:初一语文《珍珠鸟》教案
初一语文《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下课时,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聆听鸟儿悠扬的鸣叫。)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
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
(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