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总复习语文教案
高考总复习语文教案
高考总复习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有关句子的知识,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
(二)能正确变换和选用句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辨析病句?
分析:第一步,从结构上去辨析。通常用“紧缩法”去辨析,即,首先去掉枝叶(附加成分),保留主干(主要成分),从而检查主要成分间是否有残缺和搭配不当的毛病;主干检查后,再检查“枝叶”与“主干”有无搭配不当的毛病;最后检查“枝叶”中是否存在语言误用等毛病。对于复句,主要是检查各分句间的关系,层次是否合理;检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第二步,从句意上去辨析,看句子意思是否明确。
(二)怎样修改病句?
分析:运用语法、词汇知识修改病句时,应注意以下步骤和方法:
1.以学过的语法、词汇知识为依据,掌握好常见的病句类型,以此作为分析病句的根据,为修改病句作好准备。
2.分析病句时,先要分清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首先按复句中常见的病句类型作分析。要检查句中分句间逻辑关系是否清楚,关联词语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否残缺以及有无滥用现象。如果没有,再分析各句内部结构和词语运用情况。如果所要修改的是单句,应从句子结构入手作分析,进而看词语运用,从中发现句子的.问题。
3.分析病句的结构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看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否残缺,即主语、谓语、宾语是否残缺。其二,看句子六种成分是否搭配,如主语与谓语、谓语与宾语、定语与中心词、状语与谓语、补语与谓语等是否搭配。还要看同一成分内短语的结构是否搭配等等。其三,看句子结构是否混乱。
4.分析病句的用词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看是否有用词不当,词类误用、啰嗦累赘、滥用文言、生造词语等现象。第二,看词序排列是否紊乱。第三,看虚词是否用错,包括误用、漏用、滥用和位置错误。
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保留句子原意,少改为佳,防止以造新句来代替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四种:
(1)成分残缺的,“增”。
如:“两人在家安排妥了副业、制造粒肥、检修机车和改装农机具,就带领大批人马来到水利建设工地。”这个句子缺宾语,应在“农机具”之后加上宾语“等项工作”(句中“副业……农机具”实际上是定语,这里误用为宾语,句子就缺少了真正的宾语,因而不通)。
(2)词语不搭配的,“调”。
如:“我们参观了唐代新出土的文物。”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参观了新出土的唐代文物。”显然语序有毛病,故应该把“新出土的”与“唐代”对调。
(3)用词多余的,“删”。
如:“这是一次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在军事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面都获得丰收的一次演习,是经过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协同行动、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的一次很成功的演习。”前后共用了三个“一次”,重复,可删去后两个“一次”。
(4)用词下当的,“换”。
高考总复习五、句子..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高考总复习五、句子..,
如:“太阳像个被水蒸气迷惘着的火球,离西山顶只有一杆子高了。”“迷惘”一词用错,可换成“笼罩”、“遮盖”。“迷惘”一词意思是:因为分辨不清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用来说人,有时也用来说动物。这里作者把它误解为笼罩的意思。
修改时,需从病句的实际出发,将“增”、“调”、“删”、“换”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考虑。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掌握病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辨析病句。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中的排列次序不当。例如,“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的进展,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问题。”这句的语序应先“抓住……”再“解决……”最后“促进……”。
2.搭配不当。搭配不当指句子成分之间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状语结构搭配不当。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这句的主语是“生活水平”,谓语是“改善”,属主谓搭配不当。改法有二:一是将“改善”改为“提高”;二是将“生活水平”改为”生活条件”。
3.成分残缺,成分残缺主要是指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例如,“听了他的报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这句缺主语,可删去“听了”,让“报告”作“给了”的主语。
4.成分赘余。例如,“那些多余的废话,要毫不留情地删去。”这句“多余”和“废话”重复,可删去“多余的”,也可删去“废”字。
5.结构混乱。例如,“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这句两种表达“糅”在一起了。一种是“看到艺术珍品感到自豪”,一种是“艺术珍品使人自豪”。修改时可取其中一种,或删去“使人”,或删去“看到”。
6.表意不明。有的句子意思表达得不明确或不准确,这也是病句的一种。例如,“在会上发言的,有三个学校的代表。”这个句子并没有语法、逻辑上的毛病,可是句子有歧义,表达不明确。是“三个学校”的代表,还是三个“学校的代表”(除学校外,还有其他部门、单位的代表)?如果是前者,可说“三所……”;如果是后者,可说“三位……”。
7.不合逻辑。例如,“展销会上有服装、针织品、玩具等。”有的服装是针织品,有的针织品是服装,“服装”与“针织品”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二)掌握句式变换的方法。
第2篇:高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许多学生不太喜欢或很少“朗读”文言文,所以,绝大数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即对语意及用法所产生的直觉感知还是比较“浅”较“滞”的。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于是只得云里雾里地去理解文义,连猜带蒙地去解答题目。
若能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朗读”,在考场上辅之以“默读”,在答题时就会容易“入题”,也容易“解题”,考生不妨一试。
考前进行一遍“朗读”
在考前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如果能再进行一次踏踏实实的“朗读”,一定能够获得很大的收益。因为,“读”,不易走神——聚精会神是最佳的复习效果;“读”,不易忘记——刻骨铭心是把握知识的最好状态;“读”,易加深理解——准确理解是赢得高分的'重要保障;“读”,易触发灵感——心有灵犀是立意创新的源源活水。
在考前这几天,把语文书和各类考卷上的文言文“通读”一遍,读到能够“同步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嘴上”读文,“脑中”译文,自己嘴上所诵读的“声”与自己心里所理解的“义”,来一个“同步翻译”。
重视文言实词语言环境
在朗读过程中,要抓住一个核心——实词的理解。
每一个实词都有着它最基本的意义,这些意义大都在我们的理解和把握之内;但每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解读实词时我们往往会忽略甚至忘记“这个实词”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在“朗读”时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之处。如果在解答试卷时,我们离开了“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实词的“基本意义”来认知试卷上的实词,这样就会造成对实词理解的严重偏差。
在实词的解答中,我们常常容易犯的错误是:
组词法——习惯于用“组词”的方法来思考和释词;填空法——把需要解释的词扔掉,只是按照上下文的意思填入一个词语;对应法——只是用一个双音节的词语释词对应。这些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考场默读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有了考前朗读的“热身”过程,在考场上考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默读”状态。“默读”能够促进考生对文义的准确、正确理解。
在考场“默读”中,考生应该具有这样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得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命题的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表达时,由于所处年代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要素,使得作者在表达文意的时候,染上了较明显的时空色彩,这些都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第3篇:高考语文总复习经验总结
200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经验总结
徐兆利
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完成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要精心设计总复习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夯实基础知识,力求把每一个专题讲清讲透,并辅以练习测试巩固提高,对所涉及的语文考点进行梳理,同时适当补充和延伸。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针对今年的总复习备考实际,总结今年语文高考的得与失,我觉得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备考意识: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个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取得理想复习效果,在安排复习计划时,就要做
第4篇:语文总复习教案
初三语文总复习
赵
专 题 复习玉
峰
一、词语:
1、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带有赞美、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做褒义词,如坚定、顽强等。
带有贬斥、厌恶、不定、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如毒辣、折磨等。
不带褒贬感情色彩,既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类词是中性词。如结果、影响等。
词的感情色彩有时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褒义词可带上贬义,贬义词也能带上褒义。如狡猾、标致等。
2、词语解释常用的方法:
(1)描述式解释:从词语反映出的状态、用途、作用等方面来描述词语的意义。(2)用熟悉的同义词解释。如:“少顷”就是“一会儿”;“徒手”就是“空手”。
(3)先分解后综合(即拆注法),就是先分别解释构成词语的较难的部分,最后综合概括。
(4)语
第5篇:1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策划
1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策划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序幕即将拉开。如何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好复习计划,统筹兼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是高三语文老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提供一些方案、设想与建议,以期成为你制定复习计划的参考。
一分析总结类复习预案
[策划一]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工作目标
2011年高考,语文学科各批次上线率在全市的排位分别与总分各批次上线率在全市的排位基本相当,并打造出较有影响的高分。
三、主要策略
厚实积累,拓宽视野,发展智能,提高素养。
积淀文化,修炼文气,蓄养文才,提升文品。
四、具体要求
(一)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