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8 07:22: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石:用纸盒装有棱角、表面没有磨擦过的各类岩石(里面有编上号的花岗岩、萤石、凝灰岩、页岩、珍珠岩、沸石等缙云本地出产及常见的各种各样岩石)。

活动学具准备:人手一张岩石观察记录单;每组2个铜钥匙、小刀,三个放大镜。

(2)课件:录像资料(缙云仙都石景及岩石建筑物)。

(3)每组桌子上铺桌布。

(4)师为每小组备一袋非岩石标本(砖瓦块、水泥块、陶瓷片)并于课前置于各小组的抽屉里。

(把全班分成6人一组,共8组围成一圈)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起开始播放录像资料,并谈话: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还想不想再看?那先说说老师今天为什么要给大家放这样的录像?你知道咱们今天要研究什么?那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点评:缙云县地处括苍山与仙霞岭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素有“石城”之称,并以石景为胜。境内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为括苍山脉最高峰。县内非金属矿产极为丰富,已发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润土、石英砂、萤石等。其中,沸石贮量约3亿吨,居全国第四,质量第一。建材矿产以凝灰岩、花岗岩为主。县内的仙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其中,鼎湖峰号称“天下第一奇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课件展示的缙云石城特色,既为下一步研究岩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家乡的岩石进行研究、把“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做好了铺垫。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此课件是放在课前(通常情况下许多老师是用来与学生谈话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全部内容播放完毕。]

一、介绍自己带的岩石

师:今天啊咱们要来研究的是岩石,那关于岩石,你都了解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说说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和了解,目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生:岩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不同的岩石颜色不一样。

生:岩石种类很多。

师:课前我们都去收集了岩石,而且今天大家都带了岩石,是吧?

生(齐说):是。

师:那现在谁愿意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介绍的时候请把岩石举起来让大家看到。

生:我这块岩石是从家里的鱼池里拿来的,它身上有很多一条条条纹,我把它取名叫作条纹石。

生:这是我在小溪边玩耍时捡来的,它很特别,因为其他石头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我的这块不同,表面是透明,里头却是淡黄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有一次,石头滚到太阳底下就会发出了闪闪的亮光,我就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晶石头。

师:哎呀,我昨天说了今天要请大家介绍一下,她还作了精心的准备。还有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的这块石头突出的地方是它像一只小猫,它躺在一块扁扁的石头上,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猫睡懒觉,这块石头最长的地方是5毫米,最宽的地方是8毫米,这块岩石我是从小溪边捡来的。

师:看来大家收集活动都做的很不错,那除了刚才大家说的地方可以得到岩石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得到岩石?

生:还有火山口和海边

生:溪边和小河边。

生:在山上、在路边。

二、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岩石怎么样啊?(“太多了”、“无处不在”……生抢着接着说了),说的不错,在上课前啊我也在路边捡了一些,看看还比较特别所以就把它们带来了,想不想看看?

生(齐喊着):想!

师:我已经都放到大家的抽屉里了,请各个小组同学轻轻地从抽屉里拿出来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可以举手。

(学生从抽屉里拿出非岩石标本进行合作观察、讨论、辨析。教师下位观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教师注意到学生们有的一拿出来就在讨论着什么;有的同学则拿起这些标本深思了一会儿,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起来;还有的问老师“这些好像不是岩石?”老师则不给予回答或是肯定,而是提醒学生自己去想想,与同学讨论讨论,并提示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过了一会儿,逐渐地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好多同学有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到底有什么问题。

生:这块石头好像不是石头,好像是砖。

师:啊?!这块石头不是石头?(师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这块是砖,不是石头。

师:你们也这么认为?

生(齐说):是。

生(举起水泥砖):这块不是石头,是水泥砖。

生(拿起地砖):这块石头是人做起来的。

师:嗯?这块石头?

其他的学生叫起来了:不是,它不是天然的。它是地砖。

师:这究竟是不是石头啊?

生:不是。

生:刚才老师说这些岩石很特别,我觉得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

师:他说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重重地突出了“岩石”两字),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些都不是岩石。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怎么回事啊?都不是岩石啊。其实是有原因的,我在其他班级上这课的时候,就有同学把这些砖块之类的当作是岩石带来了,所以我今天拿了这些来想难一下你们,没想到难不住你们,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把我带的真正的岩石请出来了。先请大家把这些不是岩石的都放回原来的地方。

三、观察岩石

师(抱出分组实验用岩石标本):想不想看看我带的真正的岩石?

生(大声地喊着):想!

师:那想不想我把这些岩石放到你们的桌子上好让你们自己看个够?

生(更兴奋地喊起来):想!

师:那请每个同学把自己带的岩石先都放到抽屉里。

师:在给大家之前,先请大家想一下,今天咱们把岩石从各个地方请到我们的桌子上来,是准备干什么来着?

生:观察那些岩石。

生:研究岩石。

师:哎呀,说得真不错。那今天啊咱们就主要来观察、研究一下岩石都有些什么特征、什么特点。好不好?

生:好。

师:那咱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呢?又怎么观察?(板书:特征)

[ 点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岩石的观察不同于以前学生观察过的纸、水、苹果等,它有着其特有的特征需要用特有的方法来观察,因此,在这里提问实验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学生能想到一些方法对岩石从硬度、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生:岩石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生:长和宽。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长和宽。

生:硬度。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硬度?

生:用小刀刻。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哦,还可以这样来观察它,还有吗?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粗糙和光滑。

生:可以观察它的成份。

师:什么成份,哦,你是想观察一下它组成的东西是怎么样的,是吧?(生点头)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重量。

师:怎么观察?

生:用秤称。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哎呀,真对不起,今天老师没带秤,待会儿大家可以想其他的办法试试。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想更多的办法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在大家观察之前我想先提个建议,待会大家观察的时候从这些岩石当中只选择一块你感兴趣的岩石来进行仔细地观察。另外,这上面(师指着标本盒)还有一张记录表,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把你的发现都记录下来。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分发标本实验盒,并提醒学生:拿到之后就可以自己选一块开始观察了)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要注意互相合作、注意轻声讨论和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约四五分钟后教师不声不响地为每组学生提供一套活动学具,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拿到工具后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进一步的观察活动中。活动中有的学生拿着放大镜作更仔细地观察;有的则拿起铜钥匙刻刻岩石看看会怎样,又拿起小刀刻刻看一看;还有些同学自己刻了之后又看看同学的,并小声地议论着。)(活动持续了10余分钟)

师:先请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的岩石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工具放回原来的盘子里。刚才的观察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都发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点评: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听听看跟你的发现有没不一样?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补充、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待会儿可以举手先说,明白吗?

生:明白。

师:那谁愿意先来说说,你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又有些什么发现?把你的岩石带到上面来介绍吧。(师指着实物投影)

生:我观察的是6号岩石,它会闪闪发光,它的长是55厘米、宽52厘米,它的颜色是黑色的,还有棕色、红色、绿色,它不太光滑、很粗糙,它很硬,用小刀刻刻不动。它放在桌子上像乌龟爬一样。

师:谁有什么不同意见现在可以说了。

生:刚才他说他的岩石长有55,有没有这么长啊?

师:对呀,你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生: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量出来这么长啊?

生:是55毫米。

师:观察其他岩石的谁来说说?

生:我观察的是5号岩石,我这块岩石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绿、透明,表面像个三角形,会发光,里面有小小的玻璃碎片,表面很粗糙,上面有一个个小洞。

师:嗯,有意见、有问题的都可以说了。都没有了啊?那我想问一下。里面有玻璃碎片是怎么回事啊?

生:样子很像玻璃碎片一样的东西。

师:哦,是这样。有没有补充的?观察这块岩石的。

生:我这块岩石的颜色和他的不太一样,我的这块还有点黑色的。

师:看来同一种岩石也会有所不同的,是吧?还有谁想介绍一下。

生:我观察的这块岩石是5号岩石,它的形状像一座山,是绿色的,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它很粗糙,用小刀在石头上一划会留下痕迹。

师:有没有意见的?

生(质疑):他说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我想知道是哪七种?

生:红、黄、蓝、绿。

生(追问):站这里看为什么没有红色?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拿起岩石在灯光下侧来侧去地看)

师:大家看到了他这样做是看他的什么啊?

生:反光。

师:还有补充?你来说。

生:他说红、黄、蓝、绿,只有四种颜色,刚才他说有七种颜色呢。

师:你怎么说?

生:还有的颜色我忘记了。(师生哄堂大笑)

师:别人听的可是很认真的哦,那看来下次记录得时候要更仔细些了,是吧? 还有谁想介绍的?

生:我观察的是2号岩石,观察后我的发现是:1、岩石外形像一座小山;2、岩石的颜色是橄榄绿、棕色、土白色组成;3、摸一摸手上有亮晶晶的东西;4、岩石最高有55毫米、最宽有46毫米;5、岩石有13毫米厚;6、用放大镜看岩石上有一粒粒小黑点;7、用小刀在岩石上刮一刮有许多细细的小粉;8、岩石表面十分粗糙。

师:她的记录十分清楚,12345678,是吧?还有补充和意见吗?哎呀,没想到就这么点时间,而且每个同学只观察了一种岩石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如果给大家更多的时间,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研究。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一些岩石,先把它们请出来吧。(师抱出第二组岩石标本实验盒)想不想要(师指着盒子)?

生(高声喊着):想!

四、给岩石分类

师:不过给你们之后,要考你们一个问题,待会儿我把这些发下来后,请大家把我们桌子上所有的岩石包括你们自己带的岩石都放在一块儿,然后请各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着给这所有的岩石分分类,能不能分?

生:能。

师: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分?

生:从大到小分。

师:你是按什么分?

生:大小。

师:怎么分?

生:长和宽超过1分米的分为大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先找个标准然后再给它分,是吧?(生点点头)看来我们给它们分类的时候还要先找个什么?

生:标准。(板书:标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你觉得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各放在一边。

师:那你觉得怎样的是漂亮的?

生:有些透明的我就觉得很漂亮,有些很粗糙又不光滑的我就觉得讨厌。

师:那我觉得那个透明的不漂亮,那你怎么说?

(生愣住了)

师: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光滑和粗糙分。

师:这样行不行啊?

生(齐说):行。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气味分。

生:按形状分。

生:按硬度分。

师:你觉得我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

(“一百种”、“无数种”……学生私下叫开了。)

师:那么多呀,反正是很多种,是吧?今天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商量商量,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或是认为最特别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岩石分好类,看看哪些小组能想出与其他小组不一样的分类方法。小组几个人先商量商量吧。(师边分发岩石标本盒,并提示:商量好再给它们分类。)

(学生先商量后合作进行分类,老师巡视。约两分钟后就陆续有小组分好了,三分钟左右8个小组都分好。)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都是选择了哪种方法来分类的,又都分成了哪几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有很多种颜色的分成一类,绿色的分成一类,白色的分成一类,黑色的分成一类。

生:我们小组按硬度分,把不硬的放在一边,把硬的放在一边。

师:你怎么知道硬与不硬?

生:用小刀刻,刻得进的就是硬的、刻不进的就是不硬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按粗糙和光滑分的,把粗糙的分为一类,把不粗糙的分为一类。

师:还有吗?不同的、不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比方说,我按不同的方法来分,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关于分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研究研究。

五、课外延伸

师: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我们缙云的岩石风景,想不想再看看?

生(齐喊):想!

师:那要看仔细了,待会儿我还要请你提问题哦。

(课件播放缙云的一些特色岩石:仙都石笋、叠箱岩、米筛洞、火山口、五指岩)

师:看了这些岩石的图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名称?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形状?

生:火山口是怎样形成的?

师:大家还有许多的问题,是吧?那今后呢咱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研究。

师(举起一块粉红色透明的精美萤石):我这块岩石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哪些同学课外去研究了,把你的`研究成果给我,谁研究得最好我就把我的这块心爱的岩石送给他。看看谁有机会拿到。想不想要?

生(大喊起来):想!

师:那就看你们自己课后的行动了。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好吗?(下课时提醒学生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并拿到课堂的后面。)

【反思与建议】

1、进行了座位的重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根据具体需要(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如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小组合作观察、分类活动;小组材料的分发、教师巡回等)对座位进行了重组——以小组为单位, 6人马蹄形排列,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这样一种便于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2、体现“用教材”理念。“用教材教”是新课标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本课“观察岩石”活动之前的“辨别岩石与非岩石”的活动是教材中没有或是说没有凸现的。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岩石(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的认识是基础,否则观察、研究岩石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观察、研究活动。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这一个活动,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个对教材的补充还是很有意义的。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评课就给予了这个活动充分地肯定:欣赏这个活动!从科学的角度;从学习主体的角度;从教材的完善的角度。

3、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地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采用的是以提问与交流(对问题的回答)的形式进行指导的,可能这也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科学老师常用于指导的形式吧。在课后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给予了这种指导以严厉地批判:对交流形式的指导需要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效率不高的指导形式;反映出科学教学处于指导苍白无力的阶段。其实也不能说我或是其他有类似做法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也知道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不具体才导致这样简单、单一的指导方法:由于教师自己都不明确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如观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于是就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的“指导、帮助”。关于这一点我在5月份的“西湖之春”活动中再次上的时候作了些改进后效果就多了,这是因为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比之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可见,章老师等大家指出的“对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指导问题,实质就是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和研究的问题”确实是深刻。

建议:1、辨别砖头等是不是岩石很重要,这个环节我们上课也不能漏;

2、这节课老师要准备充足的岩石标本,但观察岩石时要提醒学生挑一块岩石仔细观察。

第2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第3篇:《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推荐12篇)由网友 “砚道”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音律美。

2、学习和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

同目标1、2。

【学习难点】

同目标3。

一、导入

1、师:说到楼阁,古代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著名的风景名胜题诗词的雅兴,如在滕王阁上,有王勃留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生:黄鹤楼上有崔灏留下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而岳阳楼,我们就会想起那传唱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请同学们读一读关于范仲淹的一段资料,可能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有所帮助。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 教学目标 ]

1 、了解 “ 隆中对策 ” 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 教学设想 ]

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 教学准备 ]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

“课堂教学实录”说明及范例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实录,更好地参与这次课堂教学实录比赛,下面对课堂教学实录的具体要求做一些说明。

“实录”即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课堂教学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一般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以及具体的必要的说明文字,但是本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展示课堂教学情景及一些必要的教学背景信息,因此,要求大家除上述内容外,还要有教师心理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表情状态等的描述。一般有师生对话式(具体可参见范例1、3)和记述式(具体可参见范例2)。正文前要有课题、教材版本、学生人数等信息。具体可参考下面的格式。

课题:

教材版本:

教学背景简介:如学校简单情况、自己教学情况、美术教学情况等。

学生情况:学生人数、座位情况、是否分组,原因等。

教学设计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计划怎样上这堂课,为什么这样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望庐山瀑布》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望庐山瀑布》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 、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