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8 07:21: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①[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 ② 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 ③ 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④ 独徘徊。

一、文学常识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晏殊,北宋著名词人,与欧阳修齐名,他们打破了词坛几十年之沉寂,使之恢复了生气,将词这种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作品有文集《晏元献遗文》。

二、理解词语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三、理解句意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

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

四、赏析句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

五、思想感情: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六、写作特点

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七、典型试题

1.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7.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________时的生活和心情。

8.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9.(04年广州)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 1 独

2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3 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 词 词牌名

6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7. 春天黄昏

8.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 示例:“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八、理解背诵

1晏殊《浣溪沙中表明诗人饮酒助诗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珍视之情的诗句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晏殊《浣溪沙中无疑而问,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几时回? 3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蕴含生活哲理,被誉为词中“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2篇:浣溪沙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此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第3篇:《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滚滚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

“漠漠轻寒上小楼”起调很轻 ,恍如风送清歌,悠然而来,让人不知不觉中入境。漠漠者,弥漫、轻淡也 。李白《菩萨蛮》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诗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皆其意。轻寒者,薄寒也,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无边的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侵入了小楼,这是通过居住在楼中的人物感受写出来的,故词虽未正面写人,而人宛然在兹。时届暮春,冷从何来呢?“晓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浣溪沙 》赏析

《浣溪沙 》赏析

导语:《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 》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浣溪沙》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浣溪沙》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