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国家宪法日观后感
“教育部国家宪法日活动”观后感
——走下神坛,走进生活
在观看了教育部国家宪法日活动后,深有感触。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遵守宪法,遵守法律法规,但是我们似乎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都是真真切切的人、事、物,而宪法就像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是需要像佛像般供起来的。佛像不会离开佛昙,自然,宪法也不会走下神坛踏上土地。可是,生活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一件东西会平白无故而生。2016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三个国家宪法日。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日子,不外乎让宪法走下神坛,走进生活,走进心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平反,无辜的人们沉冤得雪,他们踏出监狱,获得金钱的补偿。然而,人的一辈子有多少个10年?同样繁花似锦的年纪,他人满怀希望,实现抱负,而这些无辜的人们呢?踏进监狱的那一刻,整个人生轨迹都变了。宪法,因何而设?为的是人民。人民的权利,它去保护;人民的义务,它去督促;人民的意志,它去奉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不是为了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给人看的,但是多年来,宪法的实施和保障是不完备的。”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观念,认为刑法、民法是比较严厉的法律,违反这些法律要受到制裁。但宪法好像是很“宽容”的,违反宪法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这种“违法可怕,违宪不可怕”的观念相当普遍。其实,违宪,是最严重的违法。“这首先是由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凌驾于所有法律之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来讲,宪法是人民权利宪章,最大程度集中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追求和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家宪法日”,是一个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第2篇: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
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
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让宪法家喻户晓,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树立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国家宪法日晨读观后感一
在我国第二个宪法日到来之际,我们学校举办了“弘扬宪法精神,争做守法公民”主题教育,集体晨读宪法,学习宪法知识。
追朔宪法的历史,我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4部宪法,即19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后来又以修正案的方式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4次修改。2001年开始,我国将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为重点的广泛的普法活动。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国家宪法日的设定,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自古以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所谓没有规定不成方圆,无论是上至国家还是下至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定来约束行为,否则便会出现肆虐张狂的人,吧国泰民安的国家搅得一团糟。
正因为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高中生就更应该遵守纪律,不应该以身试法,带来严重的后果。
遵守纪律应以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遵纪守法不是一向夸大的号召,不是一纸空文,而应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切实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市民,不摘花草树木”,“保护地球,爱护环境”这些都不是空空的标语,而是要我们以自己为出发点付出实际努力的。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纸屑,拧紧打开的水龙头,为干渴的鲜花浇一点水,这些都是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举手之劳,却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和谐的世界。
作为祖国明天的栋梁,我们要以此次宪法日为契机,学习宪法及相关法律,做到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我们高中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珍爱自己,又是关心别人,更是为了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和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世界。
国家宪法日晨读观后感二
谷穗、齿轮、金色的五星,簇拥着国徽下法律的圣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法律,法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三国时刘备告勉自己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位古代政治家的至理名言虽然历经1700多年,但它的哲理光芒永存。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在我心里播下了“法”的种子他们告诉我,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他们告诉我不能欺负小朋友,要和小朋友互相谦让,一起玩。及至上学以后学校的老师们和爸爸妈妈一样,也告诉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还请来了很多警察叔叔阿姨给我们讲违法乱纪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例子教育我们要遵纪守法。在他们的教育下,我知道了:做坏事不仅仅是要被警察抓起来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做了坏事会给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方便,会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走向深渊。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也在慢慢长大。在电视报道上,在报刊杂志上,甚至就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也深深地意识到:遵纪守法应该从小做起,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在法律的制约下生活。否则,很可能会触犯法律,而如果触犯了法律,最终后悔的会是自己!
宪法在根本上和宏观上确定着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而宪法确定这些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的最高价值是维护人的尊严,可以说,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而展开的。在这一最高价值指导之下,宪法设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及其具体运行、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特别是,依照这一最高价值,设定了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一切国家权力均来源于宪法并受制于宪法,宪法不仅控制着整个国家权力,而且国家权力之组成部分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和展开,均需遵从宪法的最高价值和由这一最高价值所决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因此,我们所直接体验和观察到的国家权力的运行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和展开,都是宪法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只有在维权或违法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接触到法律法规。在维权时,我们会觉得法律是这样的平易近人又不可或缺,它帮助我们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保护了我们。而在违法时,我们又会觉得它是这样的冷酷无情又令人生厌,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样一些框框条条总是无法理解。于是开始质疑,宪法的最高价值真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吗?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将宪法放在心中,保护公民权利,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只有为人民谋取幸福和安宁的义务,没有侵犯公民权利的特权。这是我们神圣的宪法责任,也应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国家宪法日晨读观后感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学宪法、守法律、做合格的好公民。在这学期宪法学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宪法知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要“依法执政”。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又进一步阐明“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纳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而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根基。
对1982年宪法进行的第四次修改是我国宪政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修宪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中央提出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讲政治与讲法制的
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使宪法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更加能够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修改后的宪法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增强了我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会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第3篇: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
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共15篇)由网友 “莎莎就是最棒的”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1:12.4国家宪法日观后感
在我国第二个宪法日到来之际,我们学校举办了“弘扬宪法精神,争做守法公民”主题教育,集体晨读宪法,学习宪法知识。
追朔宪法的历史,我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4部宪法,即1949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后来又以修正案的方式经过了1988年、1993年、和4次修改。开始,我国将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
第4篇: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观后感
2017年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观后感
今年12月4日是第4个国家宪法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学校组织观看了2017年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通过这次“宪法伴我们成长”的活动让我对宪法有了很多的了解。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提出了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其中所说的根本大法就是宪法。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要为全面依法治国贡献力量就先得了解宪法,因为它是保证我们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益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是保障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权益的坚强基石,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宪法,人们怎么去认识事物,判断它的对错;如果没有宪法,人们只会无拘无束,任意妄为;如果没有宪法,只会让更多的人在法
第5篇:国家宪法日讲话稿
富源三小2016年第十周升旗仪式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想说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国家宪法日,2016年国家宪法日的主题是“学宪法,讲宪法”。为了加强学生法治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营造全体师生同学宪法,尊崇宪法的浓厚氛围,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开展“国旗下讲宪法”主题教育。
为什么要全民学法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法律就是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矩。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要遵守基本的规矩,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如升国旗时,《国旗法》对我们的行为要求就有约束;在上课、学习方面,《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对我们有所要求;在回家过马路时,《道路交通法》就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第6篇:国家宪法日[推荐]
小学12.4国家宪法日活动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是制定其他法的法律基础。每年12月4日是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中心校要求,为进一步深化“法律进学校”和“学习宪法,尊法守法”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学习宪法知识,树立尊宪意识”这一活动主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广大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现将我校开展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切实开展好这次宣传教育活动,校领导高度重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在11月末,就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对《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学习,为全国法制宣传
第7篇:国家宪法日演讲稿
国家宪法日演讲稿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家宪法日演讲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宪法日演讲稿1
同学们:
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绳,依法治国也是我们国家坚持的治国政策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规,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专门为我们青少年所设立的。
那么,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约束不到我们,只要遵守校纪就行。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因为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
第8篇:《国家宪法日》教案
“国家宪法日”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主题:《国家宪法日》 班会目的:
为掀起学生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热潮,探究我国宪法解释的现状,审视我国宪法实践的困境和希望;解析宪法解释的出路,展望未来中国宪政之路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班会准备:课件,教案 具体步骤及安排:
一、引入: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二、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宪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