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提高语文教学之效率论文
摘要:激发和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本文介绍了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奋点;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2]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1993(8).[3]谢绥东.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J].中学语文教学,1994(2).Abstract: Motivating and setting excitements in claroom teaching is the shortcut of improving Chinese claroom teaching effect.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motivating excitements in claroom teaching.Key words: motivation;excitements;improvement;effect
第2篇: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提高语文教学之效率论文
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提高语文教学之效率论文
摘要:激发和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本文介绍了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奋点;提高;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1993(8).
[3]谢绥东.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J].中学语文教学,1994(2).
Abstract: Motivating and setting excite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shortcut of improving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motivating excite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otivation; excitements; improvement; effect
第3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冷静思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误区一: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尽人意,受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地使语言学习脱离人的主体精神经验,把知识简单堆积,搞题海战,技能重复操练,使语文课成了一种空壳的、工具的纯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机器”,这种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精神的沙漠和情感的荒原。使学生在课堂上麻木接受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
第4篇: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太和五中
陈兵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老师认真地备课、上课,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可教学效果又怎样呢?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还在埋怨学生不合作、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老师要是生气了,就会很严厉地训斥学生,学生要是不服的话,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师生关系紧张。为了改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备课要充分。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
第5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在新课改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下面我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和精髓,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课堂教学过程中,除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