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地球运动教案
1.3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轴空间指向,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
2、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形状、方向、周期、速度。
3、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
2、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二分二至的天文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第一节课,我们听了教育局长到某校视察的“地球仪”的笑话,还记得吗?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稳定,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5、速度:
(1)角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分布规律: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阅读:P14图1.17“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这幅图是用来说明地球自转速度的,图的设计很富立体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区别、大小等一目了然,阅读的难度不大。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位移)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是矢量。线速度是指某一质点绕另一点转动或一物体绕某轴转动时,质点的速度或物体上各点的速度,以区别于质点或物体在转动中以角度计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也用角速度和线速度两种方式表示,角速度就是地球转动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角度;线速度是任一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绕地轴进行圆周运动所走过的距离。
先从角速度入手,从图中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转动半径的长短无关,因此,很容易得出地球表面上除南北极点外,各点的角速度都相等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周为360o,一般取24小时自转360o的数值,所以地球表面上各点(极点除外)自转角速度都是15o/小时、15′/分或每4分钟1o。从图中阅读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要难于角速度,从图中看出,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线速度与转动半径的长短成正比例。地球上每一质点都以恒星日为周期做圆周运动,其转动半径的长短因纬度高低而不同,其圆周长等于当地的纬线圈长,而纬线圈长度随纬度增高而缩短,因此,地球表面各质点的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轨道:(1)概念:地球公转的线路。
(2)形状:椭圆。
(3)特征: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阅读:P15图1.17“地球公转的轨道”。
这幅图是地球公转的俯视图,太阳的位置稍偏于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太阳在太阳系的位置。图的外
圈是地球绕日运动的轨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在轨道上用蓝色箭头表示了地球公转的方向。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因此,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就有了差别(如表1.2所示)。地球的公转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逆时针方向(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是,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如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而回归年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因此,回归年又称“季节年”。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均以回归年为周期。
3、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4、周期:1恒星年
(1)概念: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度。
(2)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
5、速度:
(1)角速度:平均1º/日,1月初近日点61'/日(快),7月初远日点57'/日(慢)。
(2)线速度:平均30km/秒,1月初近日点30.3km/秒(快),7月初远日点29.3km/秒(慢)。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读图:P17图1.22“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读图时,一定要讲清楚图中各线、面、角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图中读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图中有两个面,即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是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从地球上看,好像太阳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黄道所在平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赤道面与地轴(线)成90°角,赤道面与黄道面成23°26′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道面又与地轴(线)之间构成66°34′的角,说明地轴在公转过程中,其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始终保持不变,意味着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平行移动的,因此,太阳光只能直射在地球上南北纬23°26′之间的地方,太阳光直射范围的周期性变动,就形成了四季的更替。所以说,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叠加在一起的运动,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的始终不变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也决定了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关系,即两者是一种叠加运动。上图是下图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黄赤交角始终不变的特写图,表示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都是始终不变的。
1、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的夹角。
2、黄赤交角大小:23°26′
3、黄赤交角影响
读图:P18图1.2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前提: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和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变。
(2)表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3)移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倾斜角度是66°34″。
(布置作业)
讨论:地球自转速度的快慢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第2篇: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课堂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第3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运动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1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
第4篇:第三节 地球运动教案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教材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视运动和真运动的不同。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迭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
第5篇:地球自转运动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
第6篇: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