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布衣曾子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3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永远的布衣曾子散文

永远的布衣曾子散文

说曾子是位布衣,似乎有些牵强,史载他为了养活父母曾经在莒地做过很短时间的“得粟三秉”的官职;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官做得多少有些身不由己,曾子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铮铮之音,与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喧嚣与尘世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同,他的不苟同于权贵更多的是一种济世的理想和品格。

曾子的话语中不时地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以为己任”,这种掷地有声的精神气概,堪与日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媲美。从这一点上可以想见他的为官从政绝非倾慕权势,最多也只不过是生活艰难中的一种无奈之举。说他是位布衣,是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其实也并不为过。

曾子是在十六岁那年师从孔子的,那个时候父亲曾皙早已完成了与孔老夫子的一次著名的对答。我们至今很难想像曾皙当时的真实想法,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充满了梦幻色彩的理想境界确实令孔子大加赞赏。父子师从于同一人,这在当时似乎并不值得奇怪,但曾参超越父亲迅速成为儒学的一颗璀灿的明星,却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站在荒烟蔓草的曾庙中,心中涌出无限的凄凉。相对于儒学的另两位大师孔孟,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公。“至圣先师”孔子的身后,我们可以列出许许多多的荣耀,孔府、孔庙、孔林,至今车如流水马如龙。亚圣孟子的享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前来参拜者也是络绎不绝。那么我们的宗圣曾子呢?

面容清癯、身材修长的曾参当初是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的,两年后随师入卫,自卫返回鲁国的时候,他的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不思进取。他深知自己是后进弟子,在众多的师友之中处于劣势,因而他发愤苦学,不敢稍有懈怠。无论寒暑,那管春秋,读书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曾子广为涉猎,学有思,习有问,这种异于常人的刻苦执着精神终于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赏识。公元前482年,最为赏识的弟子颜回病故后,曾子以其才学和品格真正成为了孔子的主要继承人。

孔门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而曾子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众多贤才之首,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曾子产生敬畏之感。三年后,七十三岁的中国儒学大师孔子终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征程,在一个暖阳初升的早晨驾鹤西去。临终之际,他将儿子孔鲤的遗孤托付给曾子,叮咛再三,含泪长逝。悲痛欲绝的曾参哀毁过度,昏厥数次。其时,他的父亲曾皙柱着拐杖,颤颤微微地站在冰冷的地面上为师长孔子流泪。

如今想来,曾参那时必定感知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守丧三年后,他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承传儒学的大任。鲁钝的天资,并没有使他却步,他的目光掠过茫茫的齐鲁大地眺望得更加高远。日以继夜,晨昏达旦,他不断地咀嚼着夫子的教诲,慢慢地浸润着高远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终于,他形成了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这些观念为中国的政治体系的形成、官吏自身修养的熏染和伦理价值取向的定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站在曾庙门前,我的脑海里面无数次出现了曾参独自沉思的情景。在人生的航线上,曾子是位懂得为自己定位的人。在那个洪荒时代,凭着超前的理念和治国的方策,他完全可以走上政途,必然会获得君相的垂青。事实也果真如此,当曾参五十岁时,齐国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然而自感责任在肩,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去做,他只能放弃,此时的曾子要用思想的光辉照亮整个社会前行的路途。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一提曾参的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思想。曾子是位很重视孝道的人,有次耘瓜,误斩其根,父亲大为恼怒,用杖击其背,曾参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先是向父亲请罪,然后回房弹琴而歌,以示身体康健。曾子这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理论主张。其实,他的孝似乎有些过分,比如他还说“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这在今天几乎是难以令人想像的。然而正是这种孝道伦理,才真正铸就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无怪乎在曾子死后仅仅六年的时间,周考王便迫不及待地为他建立祠堂,亲定为“忠孝祠”,以示褒扬,供后人瞻养和凭吊。

曾参对孔子的孙子循循善诱,把自己的思想如春风雨露般地洒落在孔汲的心田。在中国历史上,此后我们看到过好多临终托孤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然而,孔子的这次托孤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被封为“宗圣”,如果没有这次令后人一再感慨万千的孔子临终遗言,也许儒学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会是一场虚幻的大梦。

我曾数度前往位于山东嘉祥的曾庙,去凭吊这位以自己的建树跻身于儒学五大圣人之一的曾子,然而残阳如血下的凄凉之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再后来,徘徊于曾庙的石枋前,我甚至有些莫名的踌躇,不敢抬起脚踏进大门半步。我担心,一脚下去,又会像当年苏轼凭吊赤壁那样,虽有千古文章留世,却被后人讥笑怀悼的只是虚空的假象。曾子故里之争销烟仍在弥漫,我的心此时却隐隐作痛。曾子,不管出生在何处,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伟大的精神和卓绝的品格!

回头再望一眼暮色苍茫中的曾子庙,此时,霞光正从西边的天空悄然升起,一道道美丽的光波穿越亘古时空就那么静静地洒落在林立的碑碣和森然的古柏上,这让我到底感到了些欣慰。布衣曾子,正沿着荒草凄凄的小径,朝着霞光迤逦走来……

第2篇:《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

《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

说曾子是位布衣,似乎有些牵强,史载他为了养活父母曾经在莒地做过很短时间的“得粟三秉”的官职;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官做得多少有些身不由己,曾子 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铮铮之音,与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喧嚣与尘世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同,他的不苟同于权贵更多的是一种济世的理想和品 格。

曾子的话语中不时地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以为己任”,这种掷地有声的精神气概,堪与日后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媲美。从这一点上可以想见他的为官从政绝非倾慕权势,最多也只不过是生活艰难中的一种无奈之举。说他是位 布衣,是位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其实也并不为过。

站在荒烟蔓草的曾庙中,心中涌出无限的凄凉。相对于儒学的另两位大师孔孟,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不公。“至圣先师”孔子的身后,我们可以列出许许多多 的荣耀,孔府、孔庙、孔林,至今车如流水马如龙。亚圣孟子的享庙是一处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的古建筑群,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 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前来参拜者也是络绎不绝。那么我们的宗圣曾子呢?

面容清癯、身材修长的曾参当初是奉父命至楚从学于孔子的,两年后随师入卫,自卫返回鲁国的时候,他的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敝衣而耕,常日不举 火”,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境的贫寒而不思进取。他深知自己是后进弟子,在众多的师友之中处于劣势,因而他发愤苦学,不敢稍有懈怠。无论寒暑,哪管春秋,读书 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曾子广为涉猎,学有思,习有问,这种异于常人的刻苦执着精神终于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和赏识。公元前482年,孔子最为赏识的弟子颜回 病故后,曾子以其才学和品格真正成为了孔子的主要继承人。

三年后,七十三岁的中国儒学大师孔子终于走完了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征程,在一个暖阳初升的早晨驾鹤西去。临终之际,他将儿子孔鲤的遗孤托付给曾子,叮咛再三,含泪长逝。悲痛欲绝的曾参哀毁过度,昏厥数次。

如今想来,曾参那时必定感知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守丧三年后,他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承传儒学的大任。日以继夜,晨昏达旦,他不断地咀嚼着夫子的教诲,慢 慢地浸润着高远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终于,他形成了自己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这些观念为中国的政治体系的形成、官吏 自身修养的熏染和伦理价值取向的定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站在曾庙门前,我的脑海里面无数次出现了曾参独自沉思的情景。在人生的航线上,曾子是位懂得为自己定位的人。在那个洪荒时代,凭着超前的理念和治国 的方策,他完全可以走上政途,必然会获得君相的垂青。事实也果真如此,当曾参五十岁时,齐国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然而自感责任在肩,还有更为 重要的事情去做,他只能放弃,此时的曾子要用思想的光辉照亮整个社会前行的路途。

曾参对孔子的孙子循循善诱,把自己的思想如春风雨露般地洒落在孔汲的心田。在中国历史上,此后我们看到过好多临终托孤的催人泪下的场面,然而,孔子 的这次托孤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被封为“宗圣",如果没有这次令后人一再感慨万千的孔子临终遗言,也许儒学学派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会是一场虚幻的大梦。

我曾数度前往位于山东嘉祥的曾庙,去凭吊这位以自己的建树跻身于儒学五大圣人之一的曾子,然而残阳如血下的凄凉之感总是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曾子故里之争销烟仍在弥漫,我的心此时却隐隐作痛。曾子,不管出生在何处,他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伟大的精神和卓绝的品格!

回头再望一眼暮色苍茫中的曾子庙,此时,霞光正从西边的天空悄然升起,一道道美丽的光波穿越亘古时空就那么静静地洒落在林立的碑碣和森然的古柏上,这让我到底感到了些欣慰。布衣曾子,正沿着荒草凄凄的小径,朝着霞光迤逦走来……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曾子虽然当过官,却并非倾慕权势,只不过是生活艰难的一种无奈选择,由他的铮铮之言

可以看出他济世的理想和品格。

B.第三段用对比手法来写曾庙与孔庙孟庙,作者心中有无限凄凉,因为曾庙没有孔庙和孟子

享庙的大气考究,也没有络绎不绝的参拜者。

C.孔子临终前将孙子孔汲托付给曾子的遗言具有非凡意义,若非如此,曾子不可能形成自己

的政治观和孝道观,也不可能继承和发展儒学学派。

D.文章引用的古文或警句,不仅佐证了作者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而且丰富了文章的

内容,增加了文采,彰显了文化底蕴。

E.文章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于深沉中见赤诚,于温婉间现真情,概括分析了曾

子的经历和成就,表达了对曾子精神和品格的赞美。

17.结合全文,请分条陈述曾子留给后人的有哪些“伟大的精神和卓绝的品格”。(4分)

18.试分析文章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4分)

19.文中作者的感情由“无限凄凉”转为感到“欣慰”,试探讨其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布衣曾子”的选择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6.BC【解析】 B.作者感到无限凄凉的原因是曾子在后世没有受到应有的尊崇,作者为之感到不公;C. 两个“不可能”说法太绝对,从原文“如果没有这次令后人一再感慨万千的孔子临终遗言,也许儒学学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会是一场虚幻的大梦”可知,这只是作者的推测。

17.(4分) ①积极进取,刻苦执着,成为孔子的主要继承人;

②坚持理想,放弃名利,为传承儒学拒绝了齐楚晋国的厚聘;

③信守承诺,勇于担当,不辱师命,教化孔汲并且继承和发扬了儒学。(4分)

18.(4分) ①再次描写曾庙,将霞光美丽、静谧森然的环境与前文荒烟蔓草的曾庙形成对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2分)

②用象征、想象手法,以霞光迤逦象征曾子思想永放光芒,升华主题,委婉含蓄,耐人寻味。(2分)

19.(8分)①作者“无限凄凉”的原因是看到曾庙荒烟蔓草,联想起门庭若市的孔庙孟庙,感叹世界的不公,为曾子痛心。然而,转念一想,以曾子淡泊 执着的境界,也未必太看重这些后人予以的盛名与浮华。一个本来就对功名漠然的人,也许更喜欢这种清净,所以作者转而“欣慰”。(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4 分)

②曾子选择坚守理想放弃名利可以启示我们,一个人若眷恋功名权势,就很难甘守清贫,专心于研究,就很难独守寂寞,有所成就。那些成大家者,成大业 者,只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并不关注身前生后的舆论和评价。(或:从曾子在劣势中选择奋起直追、刻苦执着可以启示我们,先天不足后天补,勤能补拙,所 以处在劣势中的人永远都不需要悲观丧气,更应该勤奋努力。或者谈曾子选择信守承诺,担当重任的启示也可。联系实际谈启示,4分)

第3篇:《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

《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合集10篇)由网友 “有糖好嗑我就嗑”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

《永远的布衣曾子》现代文阅读答案

说曾子是位布衣,似乎有些牵强,史载他为了养活父母曾经在莒地做过很短时间的“得粟三秉”的官职;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官做得多少有些身不由己,曾子 的骨子里有着太多的铮铮之音,与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喧嚣与尘世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同,他的不苟同于权贵更多的是一种济世的理想和品 格。

曾子的话语中不时地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以为己任”,这种掷地有声的精神气概,堪与日后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布衣宰相散文

布衣宰相散文

又一次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小城,车窗外忽见路标一闪而过——李斯楼。心中陡然生出万千感慨,谁曾想,如今一个貌不惊人的小村,却升起了一轮秦时明月光耀天中。关于李斯,我还看见,几只飞雀,一堆荒冢,在青草更青处。

抖落千年尘埃,走入时空长卷。回首处,却总是刹那繁华一道流风。中国历代宰相各具姿态:鞠躬尽瘁者,阴谋篡夺者,力挽狂澜者,奴颜婢膝者,叱咤风云者,碌碌无为者,光芒万丈者,昙花一现者。而对于李斯,这些似乎都不适合。他是一个功过兼备,颇具争议的宰相。他的独特之处,人冠以“布衣宰相”之称,是极为恰当的。

秦统一六国,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的开始。那么,李斯就当属中国第一宰相。从一介布衣贵为千古一相,这天壤之别,见证了一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足印。先从李斯的功绩说起,为了促成统一大业,李斯提出离间六国,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优秀散文布衣人生

优秀散文布衣人生

闲来无事,整理衣柜,偶然翻到一件儿时的小碎花布衣,虽是旧物,却一直不忍心扔掉。这是母亲亲手一针一线缝制的手工,针脚一点儿不粗糙,母亲的女工是一流的好。小时候,生活清贫,能有一件花布衣裳,也能开心好几天,如今,多么怀念那时的布衣,朴素而纯粹,总是编织着自己粉色的梦,寥寥几笔,却也不乏生动,卓然而不张扬。

往事,似乎在岁月的年轮晕染开来,某段温馨的画面,倏然复活。在那遥远的地方,曾经收容我疲惫和孤独的故地,暮然回首处,漂白的记忆,一叶幡随风飘逸,过往掺杂着无奈的忧伤。碾过昔日似水无痕,多少风住尘香花已尽,只能停留于纸上,用泪水去祭奠!心已不慕繁华,风来听风,雨来赏雨,懂得了与红尘温柔相安,才是正解。

旧东西,极好!它是深处的情感寄托,是曾经的温暖。当风轻轻拂过,韶光旧,能记的花香几朵,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永远的布衣曾子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远的布衣曾子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