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8-01 07:12: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

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

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入手,加以举例论证。接着文章又从理论上推进一层,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从而作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难点: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

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问题。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多助之至,天下的老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连亲戚都要背叛你。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

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同,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后者论证死于安乐。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难点: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

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忧患起来,动心忍性,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第2篇: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读懂诗句,理解追寻延安的意思,体会什么是延安精神。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诗的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节里“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诗的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五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六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中心,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延安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现代化了,生产条件现代化了,但延安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只有发扬延安时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精神的动力。

3.这首诗语言精炼,感情充沛,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要多读,读出感情。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4.散文诗的特点。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叫散文诗。散文诗写起来比较自由,接近散文的写法,它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等。但与一般散文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较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在有限的篇幅中,隐含着丰富的哲理,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散文诗不分行,也不一定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句子整散不一,错落有致,不必像一般诗歌那样讲求比较严格的音节。

5.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例】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析 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讲:“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讲“梨花的清香”,实际上是讲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讲“开荒的镢头”,实际是讲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讲“讲话的会场”,实际是讲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

第3篇:《草船借箭》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草船借箭》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文言文重点难点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