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汉书·宣公好射》的练习题
《汉书·宣公好射》的练习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②弓,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阙④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选自《汉书·宣公好射》)
【注释】①说:通悦,高兴,喜欢。②强:强有力,强弓。③石:重量单位,古制120斤指一石。④中阙: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称之为阙,中阙即双柱之中,一半的意思。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臣之妻私臣( ) ②期年之后。 ( )
③宣王好射 ( ) ④非大王孰能用是?(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0.(甲)文中邹忌用 的方法讽谏齐王,帮助齐国大治;(乙)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
11.从上文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参考答案:
8.①偏爱②满一年③喜欢、喜爱④谁(4分)
9.①全体臣子、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②大臣们都拉弓试了试。(4分)
10.设喻说理 或以家事比国事 现身说法 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贪图虚荣。或不要做阿谀奉承的人。(2分)
11.答题要点: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②做人要注重实际,不能爱慕虚荣。③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
第2篇:宣王好射文言文翻译
全文翻译: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但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扩展资料
其实,齐宣王使用的.弓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自己能拉一千多斤的弓。这难道不是悲哀吗?三百多斤是真实的,一千多斤是徒有其名,齐宣王喜欢的是徒有虚名,却失去了真实的水平。
全文寓意:
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务虚名而不讲求实际,本欲欺世盗名,反落得被人所欺。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百战不殆。
第3篇:古代寓言《宣王好射》
古代寓言《宣王好射》
尹 文《尹文子·大道上》
周宣王喜欢射箭,并且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臂力过人,能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力气就能拉开。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周宣王听了,非常得意。
虽然他所用的弓不过三石,但只到死他仍以为他用的弓是九石。三石是实际,九石是虚名。周宣王喜欢图虚名而脱离了实际。
寓意: 一个人如果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原文: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第4篇: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说:同“悦”。 ②三石(dàn):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③引:拉。④关(wān):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⑤不下:不少于。⑥其:副词。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3分)
①齐宣王好射 音: 义:
②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义:
2.补出下面省略的句子成分。(2分)
①以( )示左右 ②( )中关而止
3.翻译句子。(6分)
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③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