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寺庙与学堂的散文
寺庙与学堂的散文
古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是当年佛教鼎盛时期的景象,很有诗情画意。
我国是一个儒、道、释(佛)“三教合一”的国家。从汉代开始,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其鼎盛时期,处处朝钟暮鼓,香烟袅袅,梵呗声声,让多少信男善女沉醉在极乐世界之中。我想那时的人们,一定个个都想立地成佛。
但是,到了我出生的年代,这种景象只有在古诗文中才能找得到,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了。
我的老家附近有很多庙宇,里面也供奉着一尊尊的佛像。不过,那时去朝拜的人却很少了,还没有到村头的土地庙拜土地爷的人多。庙宇本是慈光普照的地方,结果因人迹罕至而变得阴森而又恐怖。许多庙宇都成了鼠穴蛇窝,甚至是狐仙和黄鼠狼的巢穴。一个个让人毛骨悚然的传说也由此而生。我国有句老话叫“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而当时的那些庙宇之中,既无“肥胖”的庙祝,更无“显灵”的神明,就连和尚都少见了。要有也只是一两个装神弄鬼的“俗家弟子”或者是六根不清的野和尚——以化缘为由,却四处沾花惹草打秋风。
到了我懂事的年头,在那些荒废甚至快要坍塌的寺庙中,见得最多的却是一些教书先生,和一群拖着两条黄鼻涕虫的小学生。因为,许多庙宇在这时都改做了学堂,成了附近村落的小学。比如,离我们村不远的成仙殿、重新庙、培儿庵、丁仙庙等这些小庙宇,都成了当地的小学校。一所学校一两个教书先生,二三十个学生;比较大一点的庙宇,如汪墩乡的蒲塘庙,建国后不久就成了“汪墩完小”,后来扩展成了很有些名声的“汪墩中学”。
在那些由寺庙改做学堂里教书的先生,尽管称呼变了,不是和尚是老师,但其清贫与寂寞的程度,与那原先的和尚并无二致。大多数是一人一校,白天尚有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嬉耍声。可是一到了晚上,放学了,天黑了,大门一关,除了孤灯一点,就是风声、虫声和自己的梦呓声。这样的生活,让你不是和尚也是和尚。有许多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破庙里,耗尽了他们的青春年华,或者是熬干了他们的人生之灯。现在,每当我想到这些老师,都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尽管他们不信奉佛家教义,但他们的确有一种宗教情怀。他们同那些佛门高僧们所从事的,应该是同一种事业,他们所做的一切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让我从小就对这一座座有名字和没有名字小庙,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这些小庙尽管没有让我感受到佛祖的'教化,但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现实的福音。在这样的小庙里,走出来的不再是化缘的僧人,而是新一代的读书人,有许多在后来成为一个地区和一个时代的栋梁之材。
今天,当我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又不由得让我想到,这也许就是外来佛教和本土儒教,在另一种意义上最完美的融洽和替代吧。在佛教传入我国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外来的佛教同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在经历了多次人为的互相诋毁之后,终于殊途同归,最终又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三教合一”局面,共同担负起一种民族的教化功能。
有人说,佛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教育,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一种人格的形成和完备,要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无的;有精神层面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然而,每一种教育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多种教育的互补才是最好的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佛教更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儒教不可替代的教育。庙宇不复存在,并不等于这种教育结束了。尼采说“上帝死了”,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为所欲为,都可以变成撒旦,变成魔鬼。
西方人说“上帝在我心中”,东方人也说“头上三尺有神明”。我认为这两种说法,说的应该是同一个的道理。佛祖慧能说:“菩堤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人,自律才是最重要的;而能自律的原由,就在于文化的熏陶和教化的结果。
愚氓之徒是不具备这种素质的!
寺庙变成了学堂,似乎是佛事的缺失和悲哀——但是,如果仅仅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又有什么作用呢?
第2篇:寺庙偶遇散文
寺庙偶遇散文
寺庙本来是一块净土,是不执著名、利、情的地方,可是如今有些寺庙真的不是净土了。修炼只是一个虚名,谋起私利来,不择手段之程度相比于凡夫俗子,有过之无不及。
那年,我外出旅游,正好行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寺庙。
在乘旅游车前往的路上,导游就向车中游客极力兜售说,这座寺庙的香火很旺很旺,也很灵验,所以,为了家人和亲友的吉祥来这里,是不能不烧香的。也就是说,到此一游,别的钱可以不花,这求吉利的钱是必花也是值得花的。
接着导游叮嘱大家要“请”香的,即花钱买香的,要到寺院边上的商店去“请”,这里的香是经过大师开光的,只有开了光的才灵验。
下了车,游客纷纷按着巧舌如簧的导游的指点上了“贼船”,趋之若鹜地奔一个接一个的香的出售摊位而去,架势很像一场抢劫。
几乎百分百给神佛烧香的'都是求佛,不是保佑平安就是求发财生儿子的,甚至还有的求佛帮忙弄死什么仇人的。弄的佛好像人间一事儿妈。如果神佛真的如了这些香客的愿望,那就不是真佛了。
我觉得抱着这些目的的人非常好笑。
我和丈夫,没有求什么的心,但是怀了对佛的崇敬心情,也随人流走进商店去“请”了,我们花了99元人民币,“请”到了一大束香。
我丈夫手捧着高香,虔诚地走进大雄宝殿,可是,因为是第一次来,这个寺庙太庞大,我们摸不着上香的门路,就去小心打问碰面的一个小和尚,没想到的是,在佛门这块净土里,一个穿着袈裟,剃着光头,受戒了的应该是半神的人,或者说是从事修炼的人,竟然也和低格的凡人没有什么两样(当然,我说的不是全部,只是个案,但是我仍然觉得不该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当我们询问上香地点时,他那光秃的头上受戒的红点左右摇晃了两下,冷冷地说,不知道。随后又更冷地甩给我们一句,你们的香不会灵验的。我追问,为什么?他就气咻咻地说,你那是在外边买的,那都是骗人的,根本没有开过光,只有我们寺院里提供的才是真正开了光的。
我们夫妻平时就有颗难得的平常心,不看重利禄,所以开光与否并不重要。
我笑着说:“心到佛知嘛。”
本来也没有求佛的意思,我不打算继续和他纠缠,就和丈夫一起向前走,不信找不到地方。
结果,我们转了一阵子,终于找到了。
我跟丈夫说,你不用祈祷什么,如果真的有佛在,那佛是慈悲的,是普度众生的,我们只要对他们怀有敬意就够了,再说,福禄财也不是凭空求来的。
我和丈夫跪在蒲草垫子上,上完了香,我问他,你真的什么也没求吗?
我丈夫平静地说,没有。
我说,那就对了。
然后,我们俩拉着手朝寺庙外走去。经过那个小和尚身边时,他还朝我们哼了一声。
第3篇:我的爱心学堂的散文
我的爱心学堂的散文
一、爱心萌动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啊……”
喜欢听韦唯的这首歌,并不时地响彻在心底深处。是啊!人生不能没有爱,有爱的世界,才完美。
我不是教育家,但喜欢教育,做教育可以正身正己。当上一个孩子王,源于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寄小读者》,从那时起也崇拜冰心女士,也想像她那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当一名老师,或者写作。
我18岁参加工作,做了一名幼儿教师,一直很单纯。婚后当上母亲也难改职业病,家里实行的是”慈父严母“的教育模式。我陪女儿一起度过幼儿园时光,女儿刚上学时,被一家个体家教聘用,可谓专业对口。
在那工作了一年左右,因为我的观点和人家“道不同,不相为谋”,便辞职了。偏偏突发奇想,非要自己办一个有特色的教育课堂
第4篇:佛教与中国寺庙
佛教于中国寺庙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旅升本12—2
姓
名
XXX
佛教与中国寺庙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姓乔达摩。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君主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是天臂国国王的女儿。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临产前,要回娘家。行至国都外蓝毗尼花园,在一株婆罗树下小憩时,生下了悉达多。产后7天,摩耶去世,悉达多由姨母养育长大。
悉达多少年时代,时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他看到世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受到病、老、死的痛苦折磨、就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思索如何解脱人生痛苦这一命题。有一天,他从一位沙门(出家修道者)那儿听到出家修道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悉达多的表现引起了净饭王的不安。17岁一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