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与牛散文
人与牛散文
小时候,家里养牛。养牛,不是为了出售卖钱,而是为了耕田。家里田多,没有牛这些田是不可能翻完的。农村的耕牛就是主要劳动力,是不能随便外借的,借的人也不好意思,所以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牛,或一户一牛,或两三户一牛。
养牛,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看牛。很小的时候,那时还没上学,爷爷就带我到天井山去看牛,这是难得的爷爷和我之间的尚有的。爷爷在我印象中,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也很少带我们玩,我们几兄弟都不记得爷爷和我们的故事,全只有奶奶和我们的亲密。那时还是集体,六十岁以上老人就分配看牛,爷爷就看着生产队的几头牛,好像有五六头。
我们早上出发,我也手里拿一根鞭子,替爷爷赶牛,哪一只牛不走在队伍里,我就去在牛的屁股后面一鞭子。现在想来,当时我们农村娃胆子真大,现在我儿子十多岁了,每次看到牛,都只能远远的看着,不敢近身,牛被赶到天井山下水库附近,才到达目的地。我就在山上疯玩,爷爷坐在树荫下乘凉,牛儿的吃着草,是一幅非常的油画。中午我们在三舅姥爷家吃饭,别的事都不记得了。
接下来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刚刚分田到户,大姐和队里的春丫头,大兰子她们带着我到季个门猪场附近放牛。她们将牛放在山上,任由牛自由的吃草,她们几个就在一边采猪菜,我就帮她们看牛,不让牛跑了或是害了人家的禾。有时怕牛找不到好草,负责人的看牛人会主动帮牛找,或是看到别处有一丛茂盛的草,就扯下来送到牛的嘴巴跟前让牛吃。大姐她们采猪草时,扯了一把牛最爱吃的嫩草,要我送给牛吃。
我将草送到大牯牛时,它头都不抬起来看一下,扑哧扑哧的只顾埋头狠吃草,我就提醒它我给你送草来了,它还是不理我。我将草丢到它头旁边,它都不理,只当没看见,我急了,就捡起草送到它嘴边。哪知大牯牛突然眼一瞪,头一歪,猛的一下撞向我,我腾云驾雾般的不知怎么就掉进了两三米远的渠道里。渠道有一米多深,幸好里面没有水,长了很厚的杂草,我在里面“哇”的一声大哭吓坏了大姐。
大姐她们丢下猪草篮子跑过来,又没见我人,吓得大姐魂飞魄散的喊我的名字,直到发现我在渠道里,才急忙将我拉上来。大姐她们将我浑身上下检查一遍,看我是否受伤,确良寸衫我背部被牛角撕开尺来长的两条口子,除此外,没有看到明伤。大姐反复问我是否哪里痛,在我一再说没有哪里不舒服后大姐才放心,她们几个看到我的囧样又哈哈大笑起来。大姐将我送回家,遭到母亲的一顿斥骂,从此母亲在不让大姐带我看牛了,说这个丫头玩心大,不放心,大姐其实还高兴些,没有我累赘在旁边,她们可以没有负担的玩耍。
再后来,我们大了,看牛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我成了家里专职的放牛娃。看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是我们小时候最最不愿意做又偏偏做的最多的事。在平原地区,牛可以放,在我们那里,牛只能看。一个人牵着牛在田埂上,眼睛要盯着牛嘴,稍不注意,牛就将田里的稻禾吃一兜,又不注意,牛又吃一兜。如一条田埂上稻子连续被牛吃了几兜,每天傍晚农人都要到田埂上去检查,被发现后是要追责的,第二天要找你算账,并且以后他家田埂上你看牛是不能去了。
所以我们看牛是格外的小心,不敢稍微分神,以免牛吃别人的稻子。牛爷很乖,它在边吃草边不时用牛眼睛观察你,只要你稍不注意,它嘴一歪,就吃了一兜禾,随之我就“啪”的一声一鞭子过去。牛也觉得做了错事,默默的让你打一下,自顾吃它的草。有的人家怕牛吃他家的禾,将田埂休得很窄,让牛通不过,但往往这样的田埂上草很茂盛,有的看牛的人偏偏要将牛牵过去看,结果将那家田埂踩塌,第二天又可看农人和看牛人相骂,甚至打架的事都可能发生。有时两个看牛人碰到了一起,远远的就问你家的牛是牯牛还是沙牛,如两牛都是牯牛,则要远远的分开,以防打架。这样在夏天秋天的田野上,零星的带着斗笠或打着遮阳伞的看牛人,便成了乡间的一道风景。
看牛看久了,站的腰酸背痛,看的两眼发黑,是非常辛苦的,于是我们就常常偷懒,将牛放进港坡下面不管,只在坡上远远的看着,可坐可躺,只牛不上岸就不会害人。这个时候是我们最轻松的时候,躺在港边的草地上,望着蔚蓝的天空中飘过的白云,将它想象成各种动物形态,幻想各种有趣的故事;或是哼歌,将所有能唱的歌反反复复的唱,以牛绳做麦克风,自娱自乐;或是品尝地上的`各种野草,摘酸酸子吃,这些是当时放牛唯一的乐趣!或是将牛牵到后山,将牛系在艾蒿上,自己和几个放牛娃一起玩各种游戏,过十几分钟去瞧一下,给牛换个地方。但如牛绳脱套跑了,害了人家的禾或菜园,别人上门告状了,我们是要挨打的。
我们挨了打,第二天就将牛系在后山书上用艾蒿抽打一顿解恨。但无论是港里还是山里,由于找懒办法的人较多,牛吃的多,已经没有什么草了,地皮都快啃光,牛吃一天都吃不饱,所以是不能天天将牛放在这两个地方的。牛有没有吃饱,就看牛肚,牛的后腹部与牛屁股之间,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我们叫它牛肚,左边的是草肚,装草的,右边的是水肚,装水的。
左边的凹变的差不多平了,就说牛吃饱了,右边的凹式无论如何都填不平的。我每次看牛回家的标准就是要将牛的草肚填平,但我无论怎么努力,好像总有那么一点欠缺。有次我看牛回来走季方心家的田埂上,方心在田里扯草,他看到牛的肚子快平了,就拿我开心:“小文啦,你不把你家的牛看的胀死了,胀死了你爹没牛耕田找你的。我知道他逗我玩,自顾牵牛走了,但我想牛应该是吃饱了。”现在想来,看牛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就是责任感和耐心,确实一点没错的。
晚稻收割后,天气渐渐变冷,地上的草渐渐枯萎,牛也就不再看了,牛开始吃枯草。早稻的稻秸农人都将捆成一捆一捆的,一层一层的做成一个草垛,草垛像一间房子,大人说是防雨。这是牛的秋冬粮食,是不能马虎的。秋冬季节,每天早晚给一捆给牛,牛就关在牛屋里安详的度过漫长的冬天。但有几件事是每天都要做得,一是早晚要将牛牵出来屙屎屙尿喝水,有的还要将牛赶进积肥池屙屎;二要将牛屋里的牛粪清理,卫生打扫干净。第二年春天来了,春种完后,就开始看牛了。
春种和双抢是牛最幸苦的时候,养牛千日,用牛一时。牛开始耕田耙田,成为田里劳作的主力军。尤其是双抢时节,牛可以说没日没夜的劳动,一头牛往往负责四五十亩田的耕作任务,在十天半月的时间里就要完成,还要拉石磙撵谷子拉车等。这时的牛呀,没有半点怨恨之情,全力配合主人的口令,进行各种劳作,有时动作慢了,主人还挥鞭打向牛的屁股。我记得我家的沙牛刚成年,力气不是很足,有时拉不动犁耙,爹在后舞动鞭子,使劲的吆喝,牛直着脖子,身体前倾的样子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深处。
85年我家做老房子时,爹用牛去拉树,满满的一车树,在8队的高坡上牛怎么也拉不上来,天又下起了雨,我们在后面推,牛在前面拉,车子总是不得动,爹一鞭一鞭的挥向牛,最后牛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无论怎样打都不起来了。我和哥哭着说:“爹,牛已经没力气了,让它休息会儿。”爹没法,只好到别人家去求助,借别人的牛过来,两条牛一起才将车拉过来。事情已过去快三十年,想起来我心里还有愧疚感,对不住我家的老牛。
现在农村大都实现了机械耕田,牛也越来越少了,关于人与牛的故事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也会越来越少吧!
第2篇:人与机器人散文
人与机器人散文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科学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模仿中得到了发展的。当然,科学家们也不光仅仅研究我们人类,他们也根据大自然中其他的生物,研究出了其他的机械。据说,那潜水艇的原理,其实就是人们通过研究鱼在水中是如何沉浮的,这才研究出来的;而飞机呢,也是因为人们研究鸟类在空中是怎样飞行的,这才发明出来的。所以说,在我看来,我们其实也可以称那潜艇为“机器鱼”,而管那飞机叫做“机器鸟”呢。不过,这些发明虽然都很伟大,可是,又有什么能够比人工造出一个“人”来,更令人惊讶的呢。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就真的在不断努力,想要根据自己的形象复制出一个真正的人来。其实,人类要想根据自己的形象复制出一个人来,有两条路可以走,其一,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如果现代的克隆技术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或许,还真的可以用人体的干细胞,造出一个和本体几乎一模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只可惜,如果那样的话,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在绝大多数国家,克隆人这种实验,都是被明令禁止的。那样的话,便只有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了,那就是利用电脑来模拟人脑,用那些金属之类的无情物,硬是制造出一个有思维的有情之人。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虽然有了这种想法,可是,还是将它当成了是一个可笑的无稽之谈,是一个科学幻想,甚至可以说是科学狂想。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卡雷尔,在他所撰写的故事中,首次创造出了“机器人”这个词语。据说,他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汇,是参考捷克语中的“苦工”和波兰语中的“工人”这两个词,这才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机器人是人类的仆人,将永远为人类服务。
不过,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在美国的博览会上,科学家们展示了一台家用机器人。它可以行走,会说七十多个字,不过,若要想用它来代替人们做家务,真的充当仆人的话,还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它真的是干不了什么家务,倒是先学会了人类的一个坏毛病,那就是,这台新发明的机器人,竟然会抽烟。
自此以后,科学家们便不断努力,制作出了有各种不同用途的机器人。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机器人,是一个名叫乔治的美国人制作出来的,这种机器人,拥有人工智能,它的机械手,可以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做各种不同的操作。再后来,人们又经过不断地努力,制造出了不同用途的机器人,不仅真的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家务劳动,而且,还制作了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各种危险工作的机器人,它们可以修剪枝条,可以挖掘,可以排雷,有些工作,甚至还是相当精细、相当复杂的工作呢,比如,有的机器人,竟然可以像一个医生那样,给患者动手术。
而且,人类对于机器人的外表形象,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既然我们将它们称作为机器人,那么,毫无疑问,它们就必须要和人类长得更像才是,一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是认为,机器人就必须和人相像,像人一样有胳膊、大腿。可是,渐渐地,人们发现,其实,机器人和人之间的相像,并不仅仅局限在外表上相像,更重要的是要在智能上相像。所以,对于机器人这个词汇,人们便有了更广义的理解,有些新型的机器人,由于各种工作需要,它们的形象,可以被设计得并不像人。比如说,那些专门用于工业的机器人,其实并不需要设计成人的模样,而只需要保留那最关键的部分,一只机械手,便已经足够。还有的时候,那些根据动物的样子制作的机器,也被人们称为机器人。
第3篇:人与花散文
人与花散文
人与花散文
花之开时,绚丽耀人;人之少时,阳光可人。虽,花非人,人非花,可将两者相论时,花又似人,人又似花。花开,人少,似同根。——前记
她,尹小沫,风华正茂的少女。虽没有绝美的芳容,但却散发着青春应有的灵气,活力;虽没有得到A+最优秀的成绩,但却以青春应有的动力保持着A的痕迹;虽没有很富裕的家庭背景,但却保持着青春的阳光气息
尹小沫,是家里的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亲戚朋友眼中的乖孩子。尽管这样,但谁能躲得了叛逆期着宿命呢?尹小沫,她也不会例外。进入叛逆期后,尹小沫开始疏离父母,与父母的.沟通明显递减。尹小沫喜爱文学,当然,他也会像其他正处叛逆期的男女一样,喜欢用笔挥洒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点滴用文字记录下来,写在日记本里,锁在书桌里,钥匙只允许自己独自拥有,那是专利。尹小沫的父母把尹
第4篇:人与路散文
人与路散文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还记得么?那时的我,小小的,瘦瘦的,你从我妈手中接过我说:“这孩子,瘦成这样难养呕!”于是,你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给我买奶粉,买糖葫芦。渐渐地,我胖了,会走路了,一张小嘴甚是乖巧,一有空就跟在你后面,一个劲地叫“奶奶、奶奶”。而你却瘦了,村上人见了说:“老太婆怎么这么瘦啊?”你笑呵呵地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千金才买老来瘦啊!”
每到周末,你牵着我的手,走过那条羊肠小道来到村口等我妈来接,把我“归还”后你折身就走;奈不住我一再对你的.呼唤,在小道的尽头,你转身再朝我挥挥手。我模糊地看到,你用袖子使劲地擦着自己的脸。
那条羊肠小道,如今已铺上水泥了罢?那些你踩过的脚印,早已不在了。可是,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再大些,路是一电话线,你在家里,我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