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阅读答案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阅读答案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乔娟
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
(《人民论坛》2014年第17期)
12.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产生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他们对幸福观的认识有共同之处: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幸福观的认识上面的不同点: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各有侧重,孔子 。(4分)
13.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B.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C.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D.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
14.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养。统治阶级用幸福观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
B.孔子一直尝试调和新旧社会的矛盾,力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在尊卑有序、遵循中庸之道的社会是理想的幸福境地。
C.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生活的目的应该是去追求快乐、荣誉、德性和财富。
D.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是他们给人类做出了最大贡献就是将道德与幸福统一起来。
参考答案
12、认为幸福与道德密不可分、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
13.A(B项,根据原文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幸福包括一般幸福和最大幸福,而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就获得最大幸福来说的,注意才是的句式,所以B项系曲解原意;C项,根据原文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可知,该项系强加因果;D项,为选择关系,根据原文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且根据原文,情感包含的第三项应是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
14.B(A项,根据原文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可知,统治阶级治理同家的手段是道德原则,而非幸福观,此项系张冠李戴。C项,根据原文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可知,生活的目的不应包括财富。D项,根据原文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可知,原文是将道德与幸福联系起来,而非统一起来)
第2篇: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比较
引言
中庸之道是最伟大、最深奥的学说之一。作为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优秀成果,“过犹不及”的中庸伦理思想在规范个人行为、维护国家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应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世界“知无不尽,德无不全”、“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他们都是中西方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在中西方哲学与文化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1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庸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闪烁着深沉的思想火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国,虽是孔子首倡中庸之道,但其实在此之前,中庸思想早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中和观”。原始人群从弓箭文化出发,认为“中”乃旗杆之正,中的之矢的“中”,使“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准则、标准的意义。
孔子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中”“和”思想,将“中”与“庸”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他所谓的“中庸”就是“执两用中”,即要求人们言行符合周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他认为“仁”、“礼”等儒家的基本思想都包含在中庸的范畴之内,试图通过行中庸之道,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庸之德也,直至矣乎”,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重要性。1.1.1孔子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具体体现
“中庸”又称“中道”、“中行”。孔子把它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慧。其思想内涵在《论语》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又问: “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使他们的行为符合中庸之道。
1.2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主要集中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之中,就古希腊而言,在亚里士多德之前,重视中庸或者中道已经成为许多思想家的共识。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庸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被称为“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即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亚里士多德站在中等奴隶主的立场之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中庸(中道)理论。他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德行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亚里士多德不仅仅研究了一般性的中道原则,而且还提出了“相对中道”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有绝对和相对中道之分,绝对中道是物的中道,是与两极端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称为德行和美德的中道,是一种相对的中道,即“适度”、“适量”,他曾举例说:“如对一个人十磅太多,教师不能因此叫他吃六磅,六磅虽然居于两端之间,但对这个人来说,也许太多,也许太少,对于武术大师弥罗来说,可能太少,对于初学武术的人来说就可能太多。”这就表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异同
2.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社会背景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生活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古国。一方面,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两人有着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中庸思想便是其一;另一方面,两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及两人不同的生活际遇又使得其中庸思想存在着明显差异。无论是相同还是差异,两人的中庸思想在东西方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相同点(1)理性精神的一致:不走极端
中庸或中道,要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
(2)主体指向的一致:至上美德
无论是孔子还是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至上美德,并非人人具有,平常人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逐渐向中庸美德靠拢。
(3)思想方法的一致:致中和适中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和中道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
(4)政治立场的一致:反对折中主义
有学者认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或中道有着强烈的调和主义色彩,在本质上宣扬的是折中主义,这其实是一大误解。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是指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把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以实现表面的和谐或一致的哲学观念。
2.3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不同点
(1)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不同
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看成是一种习惯或性格,所强调的是这种德行的产生途径是后天性的,是在“习”中逐渐形成的。
(2)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不同
孔子的中庸思想更强调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义务感,而亚里士多德中道论更注重道德行为的意志自愿性。
(3)社会生活中的归宿不同
第三章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庸”是先哲们综合自然、人类社会和现实经验提出的一种择优方法论的概念。它是辩证法与系统论思想的原初形态。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千年来已渗透至中华民族的细微末节中,在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浸润着儒家的“中庸”之道。它规制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有力地吸收西方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是继续传承中庸的新趋势,孔子及亚里士多德一直以“中庸”为处世要旨,规劝人们在思考判断问题时要“执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追求的幸福是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先行。中庸思想由理论走向实际,发散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
第3篇: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推荐)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
第4篇:再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论文关键词:幸福 至善 德性 快乐 公正的现实活动
论文摘要: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伦理学中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是一个“敞开问题”和“永恒问题”。或许这一问题不该有任何终结性的结论,在探讨幸福的问题时大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但大都有一共同的理想就是追求幸福。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幸福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在古希腊时期,有的将幸福与感
第5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观比较_毕业论文
生活于古希腊雅典奴隶时期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博学多才,不仅是古希腊时代名声显赫的伟大人物,而且至今他们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对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走向有重大的牵导作用,他们提出了哲学范围内对美和艺术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入点,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指出了“美”的哲学含义和构成美的本体要素。虽为师徒关系,但各有千秋,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所有的知识开创了新的哲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比柏拉图大得多;但如果没有柏拉图思想承前启后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难以为继。他们的文艺思想一样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探讨了艺术本体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逐渐完善了艺术思想体系的构建。二者的文艺思想有较多的可比性。后世大多数是通过对文艺的本质即“摹仿说”这一方面来对比探讨,当然这是二者在文艺观上最大的区别之处。
第6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比较
一、相同点:
1、二人都非常注重寻本探源,追求终极。这便是二人政治思想中理想的部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当成宇宙万物的本质,唯一的真实存在,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且据此而设计了他的《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善的目的。
2、两人都把教育看成一个重要的问题。
①柏拉图认为实现城邦团结统一的一项措施是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的教育。他相信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也只有依赖哲学家的教化手段,才能塑造人性,培养优秀的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②亚里士多德将人性分为三种善德即天赋,习惯和理性,而理性是人们的追求的目的。他指出教育培养人的理性,进而理性培养习惯,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