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美丽的田园
美丽的田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3.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田园美,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难点:构图方法和画面空间的划分如何体现画面内容的需要。景物的点、先、面表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教师直接示范,学生参与尝试来突破。
三、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教师准备:课件、示范作品。
四、教学内容: 1.欣赏导入,展开教学。
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课件展示。①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②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交流表达感受。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通过图片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叠。)
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2.尝试探索。
(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条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将“田地”分割。
(2)继续用线分割布局,把这片土地分成好多块“田地”,近处可以稍微大一点,远处的小一点。也可以通过画田埂、河流或其他景物再分出几块田地。
(3)讨论分割方法:一是自然分割,田间小路线条弯弯曲曲,体现一种俯瞰大地的视野效果;二是直线分割,体现机械作业环境下的现代化田野;三是水平线分割,这种构图方法可以用水平线构图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怎样分割?请一位学生尝试。3.观察思考。
(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课件再次展示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色彩,田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和景象:如还没插过秧的水田的颜色;还没中过植物的旱田的颜色;还没成熟时的小麦和玉米的颜色;成熟时稻田和麦田的颜色,紫云英、红高粱、油菜花等各种农作物所呈现出来大面积的色彩。(2)现代化农业的设备和田地设施有哪些特有景色?辛勤劳作的农民们都在干着什么农活呢?田园中还有其他值得细细观赏的景物吗? 4.作品欣赏,尝试创作。
(1)引导欣赏画家的画和同龄人笔下耳朵田园风光,学习画面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传达的意境和童真童趣。
(2)教师引导学生在田园里加以点缀(池塘、大树、拖拉机、稻草人、谷仓等)。
(3)创作提示:新翻的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快速点涂可表现苗、花、果实等、颜色叠加使得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田埂才分明。景物大小有区分,前后有遮挡,造型有虚实。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5.展评作业,教师小结。
(1)将黑板看做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依次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和学生一起排版、布展,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内容分类组合。引导学生展开作业互评: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块田园?为什么?
(2)教师小结:看到这么美丽并且充满希望的田园,教师忍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曲赞美一下,在欢乐轻松的整理活动中结束本课。
第2篇:美丽的田园
美丽的田园
学习目标:
1.初步发展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3.初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走近美丽的田园,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哪儿?
2、空中的小鸟有几只?你是怎么数的?完成书13页上的数学信息收集。
二、提出问题
1、求和的问题,提出后列出算式。
2、提出比多和比少的数学问题。教师直接板书。
三、重点研究比多比少的问题。
1、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1)谁和谁比?
(2)各有几只?列出算式(3)列式依据。
2、依次剩下的2个问题。
四、8+6=你知道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吗?
五、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1、2、口头说说数学问题,列出算式 同桌交流提出的数学问题和算式。
六、P14页练一练第一题与13页的同构。
七、14页2题。说图意列算式。
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