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典故:司马昭之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
【典故故事】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典故】高贵乡公卒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释义】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近义词】路人皆知
【成语例句】
◎ 袁世凯帝制自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了。
成语出处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后演变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魏国末年,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了权势明争暗斗。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大权完全落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掌握军事重权,特别是司马昭权重一时。为了独揽大权,司马昭大肆屠戮曹氏家族的成员。司马昭后来又由大将军升任为相国,被封为晋公,并加赐九锡,进而威逼魏帝曹髦。
魏帝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愤恨,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傀儡皇帝的生活。
魏元帝景元元年(260年)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个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遭受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铲除这个逆贼。”
可是大家都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王经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说:“以前鲁昭公就因无法忍受季氏独断专权,贸然兴兵讨伐季氏,结果因兵败逃走,好端端的一个国家也丢了,还要遭受天下人的耻笑。如今司马昭专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势力已经几乎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而且朝廷的大臣几乎全部都是他的人,为他效命。同时,宫里的那些兵力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不足以与强大的司马昭抗衡,陛下凭什么去征讨他呢?您这样轻率出动,只怕会招来更大的祸患。”
可是曹髦这时心意已定,当即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已经决定了!就是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曹髦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早有两个人背叛了自己。王沈、王业乘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只有王经对他比较忠心,没有去告密。
曹髦年轻气盛,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对付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他拔出剑登上辇车,率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呼喊着从宫里杀了出来。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门遇到魏帝曹髦,曹髦身边的人怒声呵斥司马伷,司马伷的兵士被吓得逃走了。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知道后,连忙带了许多士兵在南面宫阙挡住了曹髦的去路。曹髦亲自用剑拼杀。曹髦毕竟是一国之君,皇帝亲自动手了,士兵们不免有些心虚胆怯,一个个吓得不敢动手,有的还准备逃走。正在紧急关头,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说:“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该怎么办,这还用得着问吗?”贾充这么一说,成济才壮着胆子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曹髦跌下车来死了。
毕竟是自己的手下诛杀了皇帝,这可不是小事。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瘫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闻讯跑过去,扑在曹髦的尸体上痛哭,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喊道:“陛下被杀,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走到宫殿,把群臣都召集过来商议。尚书左仆射陈泰拒绝参议,但家人都惧怕司马昭的权势,逼着陈泰去,陈泰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后,陈泰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假惺惺地对着他流泪,说:“玄伯(陈泰),您说怎么办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心腹大臣,感到很为难,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没有别的办法了。”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狡猾的司马昭贼喊抓贼,逼着太后下令,给曹髦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将他废为庶人,以百姓的丧礼安葬曹髦,又拘捕了王经及其家属。
王沈由于及时告密,立了大功劳,被封为安平侯。
曹髦被杀后,15岁的曹奂被司马昭看中,接替了曹髦的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后来曹奂当了多年傀儡皇帝以后,渐渐没有利用价值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执政时将他废黜,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比喻阴谋、野心非常明显,不须解说。多用于形容政治方面的阴谋和野心。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定语,或独立成句。含贬义。
运用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一卷一七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身为大师军师,岂是糊涂之人?”
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七:“曾曹笑着对家霆说:‘你看到了吧?谢元嵩说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真像《打渔杀家》中的那个教师爷了!’”
第2篇: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仍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高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就地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第3篇: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司马昭之心「历史典故」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