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26 07:13: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编写的少儿启蒙读物,主要讲解了是为人方面的,让我们学是让我们先做好人,再提高文化素养。

《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

《弟子规》源自《论语》与《礼记》,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编著。全书1080个字,113件事,三字一句,言简意赅。此书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传递着谦逊、好学、感恩、正德、修身的文化理念。倡导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力行,坚持修己爱人,成就幸福人生。因此,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根本。而在当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物质,轻心理,重知识学习,轻性情教育的问题;在家庭建设中,存在着重财富积累,轻情操修养的问题。我们总会发现最不礼貌的言行、最恶毒的语言,往往会出现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所以,古人对子女的教育不是看重知识的灌输,而是看重如何做人。做人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命运,做好人,不光影响自己的一生,而且做人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影响子孙后代的幸福。中国首富李嘉诚说:“首先要做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让孩子学会做人处世,比给他金山银山还要强百倍。”而《弟子规》中句句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本讲做人的规矩、规则和方法的书,是一本讲文明礼貌的书。领悟了并能落实到行为上,逐渐就能体会到《弟子规》其实是一本讲人生智慧的书。

真正的智慧不一定要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应该是面对各种复杂的处境时,我们能顺“道”而行,给自己幸福时,也不忘给这个世界温暖。但是,我们今天吃的每一口食物,喝的每一口水,呼吸的每一口空气还健康、还安全吗?人与人之间还有多少真诚?多少关爱?多少温暖?虽然现在物质极为丰富,但我们的不安全感、压力感却更大了,我们共同的体会是离幸福越来越远。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大会上发出呼吁:“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去汲取儒家孔子的智慧。”儒家读物中《弟子规》是一本非常系统的、具体的、接地气的教育读本。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总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弟子规》是那火种,在历史的辗转中保持着最朴素的温暖。它告诉我们的不是深奥的道理,而是具体的方法。像是一条铺设好了的宽阔平整的大道,是步行,是坐车,是开车,随你。尔后,顺着路向前……在此过程中,学会做父母,孩子就得救了;学会如何健康,身体就得救了;学会如何生活,心就得救了;学会顺应自然生存,人类就得救了……所以,《弟子规》又是一本讲生命幸福的书。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力行《弟子规》,有学习后人生幸福、家庭和睦的;有在企业中落实,并实现良性发展的;有在学校中推行提升师生道德水平的;还有在税务局、监狱、执法机关学习落实的.……可见《弟子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用教材,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弟子规》去做,人生之路会更顺利些,少走一些弯路。所以,《弟子规》更是一本让人终身受益的书!

有位教育专家把《弟子规》比喻成“盐”,虽然在各种“菜”里看不到它,但一定不能缺少它,否则这盘“菜”无法成为“菜”。人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金钱与道德的失衡。而我们从《弟子规》入手最方便。《弟子规》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检点、反省、改过,以此达到身心和悦、家庭和睦、社会和顺,自然和谐。

我们不能期待一个乌托邦的降临,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去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进而构建美好的社会。《弟子规》已为我们铺好道路,只有一步步实践,才能体会到《弟子规》和生活环环相扣;和幸福紧紧相连;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弟子规和传统文化有何关系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已拍成电影《宝典传》[1]出品人李西昌,制片人王立君,堪称道德教科书。

创作背景

康熙年间,满清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

李毓秀1670年,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荐举山林隐逸、十六年开设明史馆、十七年的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弟子规》正是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写作而成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孝经全鉴》:《弟子规》讲的是社会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应有的规矩。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弟子规》的语言风格简明而不失文学意蕴,语言形式易懂而不失深刻内涵。

习近平: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

第2篇: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籍作文400字

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籍作文400字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

当我年幼时,母亲就开始教我读书识字。她信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别的小孩子在室外玩耍嬉戏时,我大多时间已在省图书馆中读圣贤书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就是我童年的伙伴。

相比较其他情趣单调的孩子,我的`童年可谓是丰富多彩,进书店,爬山、逛公园、看灯展……武汉三镇,到处都是母亲和我的足迹。母亲说,小孩子就得让他玩,越会玩,越聪明。

母亲经常和我同学的父母在一起,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母亲从报纸上看到消息,一位著名心理学专家周日将在市文化宫举办一堂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公开课,她马上拿起电话和家长们联系,请他们一定要去听课。母亲忙里忙外却不嫌麻烦,乐在其中。

母亲就是一本厚厚的古籍,等待我去翻阅,领悟其中的真谛。

第3篇:推荐一本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书籍有哪些?那么,关于推荐一本心理学书籍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书籍,一起来看看吧!

1、《荣格全集》

荣格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红书》是荣格的私密之作,又称《新书》(Liber Novus),被视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由荣格本人亲笔书写及绘图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母亲的作文: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籍

关于母亲的作文:母亲是一本厚厚的书

世界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

当我年幼时,母亲就开始教我读书识字。她信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别的小孩子在室外玩耍嬉戏时,我大多时间已在省图书馆中读圣贤书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就是我童年的伙伴。

相比较其他情趣单调的孩子,我的童年可谓是丰富多彩,进书店,爬山、逛公园、看灯展„„武汉三镇,到处都是母亲和我的足迹。母亲说,小孩子就得让他玩,越会玩,越聪明。

母亲经常和我同学的父母在一起,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母亲从报纸上看到消息,一位著名心理学专家周日将在市文化宫举办一堂关于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公开,她马上拿起电话和家长们联系,请他们一定要去听。母亲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