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传(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25 07:15: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娃传(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品味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如何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

学习重点

把握传奇小说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小说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手法。

学习时数

二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传奇小说

回顾前代的传奇、话本和杂剧,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间经过魏晋神怪小说、唐朝传奇和宋代话本几个发展阶段。宋代的话本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白话小说。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一)传奇小说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唐代至明代)

到了唐代,中国小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题材上仍离不开搜神索逸,但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衷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2、关于作者

白行简《李娃传》

白行简(776~826),白居易之弟,字知退,元和二年(807)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职。《李娃传》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读课文,巩固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A)

诡谲()诙谐()绮丽()家徒甚殷()殷红()阖一扉()左骖()

敕取之()贫窭()累眄于娃()回眸凝睇()侍儿启扃()生绐之曰()垂白上偻()佝偻()双缣()一宵之馔()妆奁衾枕()囊橐()屏迹戢身()翊卫数人()憩而觐之()戟门偏院()恚怒()拥铎而进()孕嗣()扼腕顿颡()讥诮()溃烂()泫然流涕()头晕目眩()舷梯()狎昵()敛容却睇()入殓()

(二)解释下列加线字词(A)

1.迥然不群2.李氏颇赡3.不足以辱长者所安

4.延生于迟宾之馆5.冀其远而见留6.见责僻陋

7.厥后心常勤念8.女子固陋9.愿以己为厮养

10.以俟他辰11.报应如响12.质明

13.策蹇14.潜遁15.恃其夙胜

16.竖间驰往17.遘疾甚笃18.阴随

19.迫而察之20.共荷而归21.耆旧

22.执柯23.贼曹闻于京尹24.薤露

25.青衣26.祸起萧墙27.牢醴

(三)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A)

1.深为时辈推伏。

2.此姨之私第耶?

3.莫之测也。

二、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C)

1、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C)

2、用七个字归纳每段的故事梗概(全文共十段,开头和结尾第一段我这样概括的:行简前述李娃传,第一段就是前言,所以这样概括。最后一段:作者点评感慨深,由语气词嗟乎及内容所得。)(D)

三、作业:《基础训练》P31的1-5题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学习过程

一、体会情节特点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D)

二、赏析独特的人物性格:

① 李娃是怎样的一个人?(D)

课堂讨论:

本世纪学界对李娃形象的评价存在着分歧。大多数学者对李娃持肯定态度,认为她感情真挚,救助落难的荥阳公子,品格高尚,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故事,歌颂了爱情幸福的主题。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李娃性格比较复杂,有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他们认为,作品在塑造李娃形象时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认为作品开头并没有离开“诱引宾客”的妓女身份去描写她。她和荥阳生之间有男女的“相慕”,即爱情,但情的“相慕”又终于屈从于利的追求,李娃不得不参与计逐。“她心地纯洁、善良,渴求爱情,希望得到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生活温暖,但是办不到,那个病态社会在毁灭着她,又驱使她在毁灭着别人。”李娃的精神境界是在重遇郑生后,得到升华的。

还有一些学者则对李娃这一形象和《李娃传》的主题持否定观点。如十三院校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此篇作品“企图以李娃为范例宣扬被欺侮的下层人民应该归依统治阶级,充当奴才。”廖仲安《重读三篇唐人传奇》也认为,“整个故事不过是想写一个最符合风流公子心愿的娼女”。黄加灏的《〈李娃传〉传统评价质疑》也否认“小说歌颂真挚爱情,表现爱情”的主题,认为李娃与荥阳生“只是郎‘财’女貌式的聚合”,他们之间并无真正的爱情。

你怎么看待荥阳公子与李娃的爱情?谈谈你的看法。

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D)

四、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P32的6-9题以及P33的13-17题

五、学后收获及思考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练习: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了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多,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吃辣,湖南人就笑了;湖南人说他美女多,四川人就笑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第2篇:荆轲(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荆轲预习学案

设计人:杨彦福审核人:程国栋09-4-7

第一课时

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柯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教学过程:

语言积累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吾曩者目摄之荆轲嘿而逃去

祸必不振矣北购于单于

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太子送至门戒曰其意不厌

莫敢合从使悉反诸侯侵地

秦王必说见臣右手揕其匈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

2.古今异义

(1)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今义:

(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今义:

(3)且至于燕古义:今义:

(4)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今义:

(5)足为寒心古义:今义:

(6)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今义:

(7)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今义:

(8)太子逢迎古义:今义:

(9)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今义:

(10)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今义:

(11)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今义:

(12)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1)之: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居顷之擅巴、汉之饶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2)而:盖聂怒而目之民众而士厉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3)使:使使往之主人使者还报使得至前使得毕使于前

(4)其:其后秦伐魏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后乃可图也

(5)及: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及政立为秦王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6)为: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复为羽声慷慨及政立为秦王

(7)故:故尝质于赵故丹怨而亡

(8)以:以术说卫元君酒酣以往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易水以北柰何以见陵之怨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以次进

(9)固:固去也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固请毋让

(10)虽: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虽有管、晏

(11)于:徙于卫荆轲游于邯郸北购于单于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言足下于太子也

(12)乃:其先乃齐人其后乃可图也乃造焉

(13)且:且至于燕且非独于此也

(14)善: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所善荆卿可使也

(15)见:柰何以见陵之怨偻行见荆卿

(16)过:荆轲尝游过榆次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17)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因遂自刎而死因而刺杀之

(18)足:足为寒心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而欲不可足也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19)数: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数困于兵

(20)举:又举兵南伐楚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

(21)得: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诚得劫秦王

(22)擅:擅巴、汉之饶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23)间: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异物间进

(24)顾:顾计不知所出耳终已不顾不顾国家之大害

(25)发:遂发发尽上指冠秦王发图

(26)然:然其为人沈深好书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4.常见实词

卫元君不用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其少时与丹欢

欲批其逆鳞哉然则何由

委肉当饿虎之蹊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旷日弥久乃造焉却行为导

明不言也致光之言敢有所道

尽纳其地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

赵不能支秦舍上舍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

秦王购之金千斤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人不敢忤视请辞决矣既祖持千金之资币物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比诸侯之列至陛前谢曰

愿大王少假借之轲既取图奏之若曹沫之与齐桓公自引而起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王负剑轲被八创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5.常见虚词

与盖聂论剑人或言复召荆卿荆轲既至燕酒酣以往

相乐也荆轲虽游于酒人乎其所游诸侯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稍蚕食诸侯是固丹命卒之时也燕国莫不知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光窃不自外方急时

6.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必入臣太子前顿首

於期乃前曰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稍蚕食诸侯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燕王拜送于庭发尽上指冠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又举兵南伐楚太子受而舍之臣海内之王者太子迟之群臣怪之

7.特殊句式

荆轲者,卫人也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置之匈奴

可与谋驽马先之

使悉反诸侯侵地以试人

欲与俱而为治行

待吾客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故尝质于赵

窥以重利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

擅巴、汉之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2.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用法句式。

2.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3.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难点

1.较难翻译的语句。

2.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

教学过程:一、内容梗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二.研讨探究

1.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

否。

说明:

2.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说明:

3.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

说明:

4.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

说明: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

6.荆轲形象有何特点?

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

三.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赏析诗歌: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没:死,即“殁”字。

解释: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大意:

燕太子丹善于收养门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国报仇。要从招募的壮士中百里挑一选杰出的,年深日久后选中了荆轲。君子甘愿为知己者死,荆轲决定离燕国京都赴秦为太子丹报仇。荆轲启程前随行的白色骏马在路上嘶鸣,周围都是一片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气。荆轲的怒发撑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气冲击着系帽的长丝带。在易水河边为荆轲摆酒设宴以壮行,周围坐席上都是英雄壮士。琴师高渐离以名为‘筑’的乐器奏出悲壮的乐曲,勇士宋义则高唱激人的歌声。岸边上哀风萧萧,易水中寒波淡淡。乐声中的‘商’调使人悲痛流涕,‘羽’调的高亢激越则使壮士动容。心中清楚这是一去不归的征程,但会将英明流传于后世。荆轲登车的时候果敢得没有回头后看,高速奔腾的马车朝秦国而去。快速行驶了万里之遥的路程,途中漫长曲折经历上千座城池。当向秦王晋献燕国地图时匕首一现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杀一事,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惊而怔在那里。可惜荆轲的剑术不够精熟,这一举世奇功没能实现。荆轲这个人虽然死去了,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却会千载流传。

3.2002年岁末张艺谋导演影片《英雄》上映,社会反响较大,褒贬不一。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用自己特殊的目光关注《英雄》,除了唯美极致的画面、精彩纷呈的武打、以假乱真的特效、恢弘庞大的气势之外,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主题正好相反,请对比一下,作一评价。

四、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虏(lǔ)赵王樊於(wū)期拊(fǔ)心箕(qī)踞

B.戮没(lùmò)骨髓(sǔi)刎(wěn)惶(huáng)急

C.揕(zhèn)其胸约契(qì)变徵(zhǐ)提(dǐ)秦王

D.偏袒(tǎn)扼腕(èwàn)濡(rú)缕匕(bǐ)首

2.下列对通假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B.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精粹,聚集。

C.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3.下列加粗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B.函封之

C.箕踞以骂曰D.使使以闻大王

4.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常痛于骨髓B.嘉为先言于秦王

C.燕王拜送于庭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下列加粗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拔剑,剑长,操其室。室:名词,剑梢。

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动词,遭受。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形容词,刻毒。

6.下列对课文人物性格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B.太子丹:性格软弱,缺少勇敢的反抗精神,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只好采取行刺的办法。

C.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五、美文欣赏: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侠客们踟蹰于史书里的血雨暗夜,徘徊在王朝中的腥风长堤。聆听历史的深处,我的心中被敬畏和感动填满。

十年练剑,一朝刺秦。易水河边,风萧水寒。他命定是弱者中的强者,却又是强者中的弱者。易水边,孤山下,车轮吱呀,衣冠纷翻。清癯忧郁的他,如一叶薄薄的剪影随风飘逝了,只闻见茫茫白水上,引吭之歌和着高渐离击筑之音,声声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从狂歌痛饮的燕市走向易水的路是漫长的。这回,他真的走了,毅然决然地走了。告别了烟花般灿烂,走进了历史的风霜,只给天地留下一脉侠气清香。

司马迁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们倍加赞赏。晋人陶潜含泪而作《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情调生动感伤。

今人陈凯歌使形如自戕的荆轲复活,波澜壮阔一部《荆轲刺秦王》,铿铿烈烈,催人泪下。荣辱成败,豪情慷慨怎能不教人情似阡陌、心如大海?

国家途穷日,英雄诀别时。自古艰难惟一死,而荆轲却从容赴死,悲壮苍凉,感动千载。

当我们为“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侠客们激情欢歌时,却忽略了大智大勇背后的沉重。知道了“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时,才明白侠义的不易。三人按功劳大小分两个桃子,不受桃即无勇。比较功劳以后,功劳小的两人羞愧万分,拔剑自杀;功劳大的觉得自己不仁不义且无勇,刎颈自杀。

侠为名节,为尊严,为知己者死。“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英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侠客一诺千金,不负于人。专诸鱼藏宝剑,聂政自剖腹亡,豫让涂漆吞炭,荆轲一去不还,又有墨家三百弟子替天行道赴汤蹈火。

侠之大者,乃大智大勇,为能一击必杀,既要殚精竭虑,又要舍生取义。身后,还要承担着法家“侠以武犯禁”的偏见和藐视。在主张“依法而治”的社会里,侠义还因为缺乏成文的规范和严谨的界定,被人诟病。

侠客们的仗义,在法制面前因随意性很容易伤害到秩序。其实,法治与侠义一脉相连,在法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祖先以“侠义”命名的朴素正义,召唤着法治时代的价值诉求。勇于担当责任的法治政府,并不提倡高危险性质的“见义勇为”,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扶弱济危”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道德传统之一。法治不仅是“依法而治”,还包含着服从自然正义、呵护天赋人权的内在涵义。侠义精神与现代法治秩序的成长并不相违背。

一千年前,骆宾王诗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千年后,荆轲的踪迹已全无保留,而他永绝的易水至今还在流淌。那侠性的骨香万古流寒,永不干枯……

第3篇:春江花月夜(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说起我国唐朝文化,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对,唐诗)那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歌,却因为其中一首,他的名字流传千古。这首诗被评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连闻一多先生都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张若虚)这首诗歌是……《春江花月夜》。

好,今天我们就跨越时空的界限,和诗人张若虚共赏这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置身诗境,感受诗人此情此景下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二、配乐诗欣赏和朗诵

1、欣赏配乐诗歌朗诵,引导学生一边静听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随着诗歌的感情进展抑扬顿挫地诵读,更真切地体味诗歌感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边城(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1917――192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家(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将进酒》 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将进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

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

(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将进酒》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李商隐诗二首》(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默写《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

二、学习内容

(一)预习检查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娃传(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娃传(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