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评课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系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学习数学具体概念的一般特点或规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所揭示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标准》的要求,还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十分准确的。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课执教者以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关于具体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有关原理为指导,按照具体概念学习规律来确定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师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将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确定为从概念例证认识到概念意义获得的概念形成法。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习得具体概念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实际需要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知觉辨别,更明确地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本质特征,以达到对概念意义的把握。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本课执教者除了按照具体概念习得的一般规律组织教学以外,还充分兼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的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又受到一定的熏陶和训练,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最后,尚须强调的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展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别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的执教者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何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2篇: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评课文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评课文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学时,要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每组学生把礼物倒出来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这些物体有长长方方的,有四四方方的,有直直的像柱子,有圆圆的球。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同时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观察,初步感知四种形体的特点。在这里教学要求比以前降低了,不要求学生都会总结出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有的学生会说也可以,但不要求学生必须会说。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拿出同样形状的实物,亲自摸一摸它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抽象的实物图形,让学生观察记忆图形的样子,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或画片都可以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想象,教学时可通过五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巩固表象,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即:看实物摸一摸──闭眼想象四种图形并用手势表示──按要求闭眼摸实物──给实物判断是什么形状的──辨认图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四种形状的物体,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最后通过活动,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做一做第一题第一幅图,主要是让学生操作活动体验圆柱可以滚动;第二幅、第三幅图,是利用四种物体搭一塔,使学生体验球可以滚动,另外三种形状的物体都有平平的面,所以搭起来很平稳。做一做2,“看谁摸得准”,通过说名称,让学生摸实物──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实物──给一实物、说出名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习三第2题的数图形,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教师让学生任意搭物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要求。由于这些实物和图形学生接触比较多,教学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摆弄实物,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更高的要求。
2、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触摸、拼摆,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3、学生表述的语言不一定规范,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许多其他知识,教师可以给予肯定,但不能要求其他学生都会说。
4、每个小组活动中用的实物都应有一个所学习的四种物体形状以外的一种物体。
5、教学中出示的图形要注意图形的方位、大小和颜色。
第3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共8篇))由网友 “小米|小米”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认识图形》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体”中的“面”“请”到纸上来,虽说怎样“请”的方式并不重要,但过程让学生想象中建立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丰富和深刻。
建议:
1. 增加数学活动:找不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请你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图形。第一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目的是进行曲边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区分。)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区别。)
2. 对“猜一猜”再整合,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
第4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制定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
第5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钱程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第6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1
李老师这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数学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比较、分类等到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概念。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王老师的整堂课基本上都在一个个活动中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1、学生通常是在辨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的过程中达到对概念意义的理解的,因此,教师在呈现概念的例子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概念的正例(如圆柱的正例茶叶筒、易拉罐等),还应该向学生呈现概念的'反例(如圆柱的反例粉笔、削过的铅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