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成为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有效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效课堂的践行者,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这样,课堂就一定有效、高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实践;思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课堂有效教学成为检验新课程成败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构建有效课堂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自主、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有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有时利用多媒体的魅力和直观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利用小游戏、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氛
围;有时为学生创设设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在《数据计算》一课教学中,播放了一段由三个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视频《压岁钱》,同时提问:“同学们都收到过亲人给的许多压岁钱。这些钱你是怎么花费的?有没有做过记录?”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创设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依赖于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构建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能通过探究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越俎代庖。例如,在执教《制作多媒体作品》一课时,学生要为幻灯片中的'文字设置不同的字体、颜色等,使文字更美观,()应以学生学习了Word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利用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从自己不断取得的学习效果中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有效性。
三、精心设计练习内容,提高课堂有效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在“新课标、新理念、新实践”活动中,我们倡导:“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针对重难点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就是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设计和练习,深化和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一课时,认识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认识了电子邮件地址后,设计了一个《判断对错》的练习,针对平时容易出错的情况出示了几个电子邮件地址,让学生判断几个电子邮件地址是否正确,效果非常好。
2.设计趣味性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通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指法练习是枯燥无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时,就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还有“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游戏,并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进行各项指法比赛,学生竞争意识强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有效课堂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效课堂的践行者,我们始终要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把课堂作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第2篇: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给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互动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文归纳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经验,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分层教学、引导、互助、课堂效率
分层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照顾学生差异的宝贵经验,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层教学根据其组织形式可分为“校际间分层”、“校内间分层”和“班内间分层”。综合现有的文献理论分层教学模式可定义为: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分层指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而实现各层次的学生都通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另外分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评价也是要分层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的有效记录和评价,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评价和考核,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1】。
一、发掘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优势的理论基础
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非常深厚,如: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发展心理学的“双主体”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分层互动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面对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暂后生”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等问题,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有机整合起来,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了教育的统一性与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矛盾,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推广与普及。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分层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运用情况
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以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作为分支教学理论的依据,并探讨了关于学生差异及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推行的“必修课分层教学”试验,该校分层教学实施的是走班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实验实施下来效果也不错。
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如《科学时代》月刊中林辉雄对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进行的探讨,赵凯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归纳分层教学为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三个阶段。教学进入不同教学阶段,教学目标和重点则有所不同。
(二)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来看,目前在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分组分层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或误解教师的某些行为,如果分组分层的标准把握不当,有可能会加重学生不平等的观念,被学生认为是有歧视的。
第二,教师在分层互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往往降低了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一些经分层后确定的初级目标成为某些学生的终极目标或终极技能。
第三,课堂互动的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之间仍然是传授者与被动接受者的关系。
【3】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做好前期准备,营造分层互动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们接受分层教学,消除学生们的疑虑:分层教学并非分流,而是照顾所有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大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要使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充分肯定每个学生都学有专长,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精神,支持并鼓励学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偏好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分层互动教学氛围。
以讲授《查找文件》这节课为例,在上该节课前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上机实践,看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之后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从而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明确分层标准,把握分层互动的关键环节
教师在分层时应明确分层的标准,争取做到“层内异质、层间同质”,这样更有利于互动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层内合作,层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同时,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动态调整学生的分层情况,也就是说,学生的分组清况要不断的调整,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自中产生疑虑。而且,在分层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分配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时间是弹性的,要有效地安排,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讲授“数据统计与分析” 中电子表格Excel内容为例,在本章节学习前,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动态分层,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增加梯度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操作任务。公式和函数和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繁琐而乏味,因此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公式的编写和函数的调用,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和重点,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三)丰富互动形式,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例如,在讲授因特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通过采取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互动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同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分层互动教学的效果才可能有质的飞跃。
(四)具体的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本文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中“应用文档的设计——制作正文”相关内容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分层互动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Word软件的初始能力水平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和摸底,之后再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并确定各层学习的起点和主题,要让学生努力的向上“跳一跳”,摘到“桃子”。
第二步,分层互动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要求学生使用WORD软件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在学习策略设计上,可以使用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对于不同层次上的学生,教师在辅导的时候要讲究策略,既要适当帮助,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分层练习上,教师要布置不同的练习任务,这样才能更好的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避免“有的同学觉得太简单,而有的同学觉得不会做”现象的出现。
第三步,分层评价。到了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将该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思路,以最后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同时可以向大家介绍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告诉各个层次的学生,他们所要完戎的任务的“高质量”标准如何,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后依据标准,公正客观评价学生。
第四步,反思与完善。对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评价,根据找到的问题,对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并运用于今后的教学之中。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初探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教育研究论文汇编》,2006年版。[2]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赵凯:《一节信息技术活动课教学实录与反思》,《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2期。
第3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刘琼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中学,广东 深圳 518133)
摘 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初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但初中阶段的部分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却有着娱乐而非学习的潜意识反应,此反应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引导;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