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7-24 07:13: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星星变奏曲 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诗。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诗歌,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

2、理解本诗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怎样读诗

(板题)我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诗的举手。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诗。今天早上布置了预习附录中的文章《怎样读诗》,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说说怎样读诗?(见教材附录)

文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看下面这首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引自梁实秋)这首诗好不好?

请记住这句名言:枪中有子弹才能射倒敌人,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动读者。谁说的?我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江河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昨天布置了预习,要求你们诵读全诗五遍,读得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生齐读。)

这首诗到底要怎样读呢?我们来看看丁建华朗读的感受。(生看课后练习一)你从这段文字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如冷场,我可说:读完这段文字,我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丁建华居然是个女的。后简介丁,再说:当然这不是主要信息。那么主要信息是„„)

谁再来读读?(如没人)我来试试怎样? 但有两个条件,因为我也是鼓足了勇气、拉下了面子才敢读的。所以你们等下回答问题时也要把勇气鼓足了,鼓到不怕这止;第二,我读完后,请你们把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点感受。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诗人把我们的生活想象成诗,构成它的是星星,我觉得很美)老师:对,诗意的人生,谁都愿意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诗意。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很温柔的美丽的夜晚,很安静。)(“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我觉得在火光中也能看到星星,是金黄色的。是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了星星。即使天上没有星星给我们遥远的安慰,可是在火光中我们也能看到星星,得到温暖。)

三、小组探究,读懂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

1、前面我们学了“怎样读诗”,现在我们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引导回顾“怎样读诗”中的第一点。)

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同学们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分类板书。)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②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结合“怎样读诗”中的第二点讲解。)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营造出温馨、浪漫、自由的的氛围,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一种是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2、诗人透过这两种意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学生,注意诗的结构特点。

明确:“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这就说明: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是: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具体分析: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表明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是1.富有诗意的世界;2.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3.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3、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主要意象的内在含义。文中多次出现“星星”的意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象征着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如诗意、春天、温暖、希望、自由等。四:再读,说说你看不懂的地方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当我们没有温暖没有自由的时候,我们颤抖还是舒畅?颤抖,所以不是星星颤抖而是失意悲观的人在颤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孤独寒冷的时候,划燃了火柴,火光中她看到了什么?喷香的烤鸭,奶奶的笑容,所以孤独中的她想办法找到了支撑她的那些星星点点的希望,也许在我们寻找光明的时候,我们肯定面临寂寞,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燃烧,比如丑小鸭面对同伴的嘲笑还是向往飞翔,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虽经魔法,但是终于等来了希望。

3:“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怎么形容星星呢?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五、学以致用

朗读并赏析《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六、课堂总结:

我再来做个调查,喜欢读诗或以后想读诗的请举手。最后,让我借诗人邵燕祥的一段话作为总结,送给大家:“诗歌像春花,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为我们倾唱出了人们最细微的心声;诗歌像海水,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像火焰,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如果 谁还需要——

星星、诗、蜜蜂 苦难的诗、冰雪

谁不愿意—— 湖、萤火虫、睡莲 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 ——谁愿意 谁不喜欢—— 春天、鸟、白丁香

瘦小的星

温馨、浪漫、自由

寒冷、残酷

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第2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读不懂?很费解?一句也不懂?阅读的必备资料:背景,作者,可供参考的导读等(教师简单指导),参考书不能用。找到相关的资料——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有什么含义?整体象征什么?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七、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2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闪烁( )朦胧( )覆盖( )疲倦( )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第3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高新区火炬中学

魏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