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②。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③。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④。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⑥。北俯□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⑦:“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⑧。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①□(bǔ)糟:食酒糟。啜醨(lí):喝薄酒。
②美恶之辨:对事物好坏的'辨别判断。战:斗争。中:心中。
③物有以盖之矣:事物的真实面目常会为它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盖,蒙蔽,掩盖。
④去雕墙之类:离开有雕梁画栋的华美屋宇。蔽:掩蔽,此指住进。采椽:一说采椽即栎木;一说自山采来之椽,不施斧斤,言其粗朴。以上数句以交通、居处、环境三项来说明密州不如杭州。
⑤岁比不登:连年收成不好。
⑥遗烈:遗迹,流风余韵。
⑦秫(shú):黏高粱,可酿酒。瀹(yuè):煮。脱粟:糙米,只去皮壳,不加精制的米。
⑧赋之:苏辙《超然台赋·序》:“《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因为之赋。”
◇鉴赏
超然台在密州城上,苏轼在到任第二年写此文。本篇不同于一般写记体文那样“雷同铺序,使览者厌倦”,而是另辟蹊径。文章从论说哲理领起,从“乐”字宕开,推出“吾安往而不乐”之问,以此“蓄意”,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段转入议论祸福、悲喜、哀乐的关系,说理透彻痛快。第三段才正式叙述修整旧台的背景和经过,接着写登台之乐,由四周之景而思古慨今,抒发超然物外之情,乃全文重点所在,也是作者当时情状的真实反映与写照。末段点题归结,指出为台取名之人乃其弟苏辙,落实台名之意,回应前文。超然之意,得此一结,更觉畅达。
全文围绕“乐”字,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由事及景,俯仰情深;最后再用理来收束,总归于一乐。文章虚实相生,逐层递进,脉络明晰;议论、抒情、写景结合紧密,融为一体。
◇妙评
吕雅山曰:“此篇不惟文思温润有余,而说安遇顺性之理,极为透彻,此坡公生平实际也。故其临老谪居海外,穷悉颠越,无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姜宝曰:“此记有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常之常、脱出尘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此东坡之所以为东坡也。”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
台名“超然”,看他下笔便直取“凡物”二字,只是此二字已中题之要害。便以下横说竖说,说自说他,无不纵心如意也。须知此文手法超妙,全从《庄子·达生》《至乐》等篇取气来。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极闲淡之意,极伟丽之文。
登楼所眺,乃见超然意,铺叙宏丽,有韵有调,读之万遍不厌,节奏全在“乎”“而”“其”三字上。
——清·赖山阳《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七
第2篇: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古诗词鉴赏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拓展:《望江南 超然台作 》阅读理解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14.苏轼,号 。(1分)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4分)
参考答案:
14 . ( 1 分)东坡居士(没有“居士”二字不得分)
巧.( 3 分)C (错在“非常鲜明”)
16 . ( 4 分)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2 分);在内容上通过一个“休”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
第3篇: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精选11篇)由网友 “逗你玩儿呢”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借鉴。
篇1: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
第4篇: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
第5篇:超然台记教案
课题:苏轼《超然台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2)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3)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第三、第四段段意,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2)体会密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思想主旨; 教学设计: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可以说理等。所学过的文章有《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第6篇:超然台记文言文
超然台记文言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
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