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思路综述】
本设计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入境,力求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让学生感知童话语言的品读赏析,让学生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进而在表演中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并感知童话这种文学样式。【教学简说】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悉教材内容。
2、教师制作4幅多媒体动画(配音乐):淙淙流淌的小溪、奔流不息的小河,滔滔不绝的大江、波涛汹涌的大海。
二、教学过程
1、感知(1)形象感知
播放多媒体动画,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2)分组品读
①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要求分别细致地阅读课文的4个部分,从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各一个。
②再读课文,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③细细品味这些词语,然后联系各部分内容,明确小溪河、小河、大江、大海各自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看看它们碰到了哪些劝阻者及应对情况。(3)制表整理
将品读赏析的结果加以整理。参照课后习题(可补充“特征”一栏)制成表格。
2、再现
各组举荐朗读能力较强、表现力强的学生,到台前表演各自品读真实性的片段(配以多媒体动画作为背景)。方法:一名学生在台下朗读叙述性文字,一名学生在台上表演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一名学生在台前表演劝阻者。
3、整合由分析课题入手,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为题或“大海的歌”为题?(2)“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
4、练习。
(1)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看看哪些词句特别有表现力。
(2)保持语言风格不变,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小溪流成长为海洋的过程。【板书设计】
小溪流 快活 冲过石块的阻拦 小 河 旺盛 冲过石滩的阻止 大 江 强壮 掀起汹涌的波涛 大 海 巨大 涌向四面八方
设计二:【思路综述】
合作探究式 关于本文的主题,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因此本设计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简说】
一、导入启思
文章题记说“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那么,小溪流唱的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小溪流逐步成长的4个阶段。小溪流 小河 大江 海洋
三、合作探究
1、分角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说不同阶段小溪流成长的情况。如:
学生甲:我不知疲倦地往前奔流,冲过巨大石块的阻拦,拒绝枯树桩的劝止,同我的伙伴们汇合在一起,我就长大了。——我成为了一条小河。
学生乙:我精力旺盛,精神饱满,托起沉重的木船,拒绝乌鸦的恐吓,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另的小河同我汇在一起,我又长大了。——成为一条大江。学生丙:(略)学生丁:(略)
2、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有变化。力量逐渐变大。
3、小溪流唱的歌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歌?(1)师生交流。
老师可有意提出有误的主题,激活学生思维。(2)得出答案。
是一首永不息止的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歌。
4、归纳指出主题思想要点:(1)坚持前进、永不停步;(2)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四、延伸训练
1、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2、由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冲过巨大石块阻拦 奔流不息
小溪流
拒绝枯树桩的劝止 汇成小河 托起沉重的木船 奔流不息 小 河 1 拒绝乌鸦的恐吓 汇成大江 掀起汹涌的波涛 奔流不息
大 江
拒绝泥沙的劝止 汇成大海
不断地涌起来
永不休息
海 洋 向上、向前
无尽无止
拒绝沉船的劝止
设计三:拓展阅读式
【思路综述】
童话作品一般通俗易懂本篇也不例外。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举一反三,了解童话的特点,把握童话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简说】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段到结尾。要求学生把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课文主题的精彩对话找出来。
2、学生分组讨论小溪流的“性格”,概括这篇童话的主题。
许多学生会认为本文主要是赞扬小溪流坚持到底的精神或小溪流坚持前进、反对停顿(或反对掉队)的精神。对此回答先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然后适当点拨。
3、要求学生写出本文主题相近的一两句格言、警句。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等等。
二、拓展阅读
1、分发课前印制的另外两篇童话材料:《天上的星星》、《丑小鸭(节选)》。
2、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读完这两篇童话,然后分组讨论其主题。
3、比较这三篇童话主题的异同。
4、老师小结、归纳。
童话的主题要统观全篇,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和局部;也可从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去思考。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联想,用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往往离奇典折,引人入胜。
三、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童话作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做读书笔记,记下精彩的语句,记下你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童话体裁的理解。【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永不停步,不断成长
《天上的星星》追求美好事物、追求美好理想 《丑小鸭》不自卑、不放弃,坚持不懈
课后补充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它通过丰富的想像、联想,用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童话教学要特别注意儿童的接受心理,切忌成人化、一律化和替代灌输。
第2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2、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3、根据要求预习课文。
4、感受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根据要求预习课文。教学难点:
1、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2、感受小溪流活泼欢快、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媒体)同学们,当你们漫步在田野,或置身于山林,观看那蜿蜒曲折的小流清溪,一定会被那清澈透底、碧波荡漾的秀色所陶醉,而那溪水叮咚的响声,更能激起人的无限遐想。2.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3.学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预习课文 1.出示“预习小菜单”。
(1)轻声读课文,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并学会它、理解新词。
(2)区别“清亮”和“清脆”的意思。
(3)想一想,为什么人们听到小溪流的歌声“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 ? 2.学生自学。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交流生字、新词。(随班生回答)(2)重点理解“清亮”和“清脆”的意思。(3)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板书:活泼欢快(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板书:勇往直前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的小溪()的卵石
()的嗓子()的样子
()的山谷()的海洋(随班生回答)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板书:不知疲倦
(4)指导读对话,同桌读,指名读。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5、说写双通道: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汇入大海,遇到了许多新朋友。他们之间会有什么交流?请选择一个内容,找个好朋友,一起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设计:
2、小溪流的歌 活泼欢快 不知疲倦 勇往直前
第3篇:《小溪流的歌》的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课件。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第4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小溪流的歌》
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用拟人的方法,歌颂了勇往直前、永不停留、奋斗不息的精神。按照隔行分段的方法,的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都很明晰。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小组合作,通过品读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童话故事的方式,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进而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生字词。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情感目标: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学重难点1.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
第5篇:《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小溪流不断向前,永不止息,最终发展壮大的过程,告诉孩子们“成长”的道理。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此前学过一篇童话,对童话的特点有所了解,学生小学时又对想象能力做过培训,本文的内容又极其生动,所以,体会文章的构思及想象的特点,应该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标准”和“阶段目标”确定了如何品读(如第二段)让学生进一步体味童话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特点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 1.感知。
(1)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