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贵州行五散文随笔
贵州行五散文随笔
明明自诩有颗不老的心,然在大自然面前却又力不从心,内心的强大却驱动不了这付赢薄的躯体,每迈出一步,气短心急,脚步发抖,步步如负重,抬头仰望长长的天阶,内心却在挣扎着是继续还是放弃。
环顾四野,青山如黛,蓝天白云,和风徐徐,惬意之极。所有的希冀在那句;“无限风光在险峰”,另一点也是为了不负诸圈友…
下午的安排因故改了主题,小组自行安排。
一撮合,听介绍去了离城近三十余公里的海龙屯。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本可偏安一隅,做个番邦国君,享三妻四妾的.土皇帝,却又要与朝庭分庭抗礼终遭灭顶之祸。其据守龙岩山是个众山簇拥,峡谷幽深,雄关险要,隘口暗道遍布,山高林密,高耸入云,峡谷中有白沙水,方圆约5公里。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
海龙屯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拾阶艰难而上,逾加艰险崎岖,但沿途风光无限,芳草萋萋,开着不知名的野花,生长着许多未曾见过的植物,远山近景风光无法细述,粗砺的喘息表达着对身体的不自信。
然而,为了去触摸那段不曾了解的历史,我愿用铿锵的脚步去丈量岁月的时空和内心对先人的敬畏……!
第2篇:红色旅游贵州行
红色旅游贵州行
我有幸在2005年的9月份参加了一次红色之旅,那时我还是初到贵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参观的地方也很有限,但却是印象深刻。
吊息烽英烈
主行近一个小时,抵达贵阳下辖的熄烽县国民党集中营,熄烽集中营地处熄烽县城南6公里,距贵阳64公里,在去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途中。这里是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关押共产党人的集中营,是当时国民党军统局所设的三所秘密监狱(望龙门监狱、白公馆监狱、息烽集中营本部)中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监狱。在军统局内部称息烽集中营本部为“新监”,对外则称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按计划,参观完熄烽集中营我们接下来的景点是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两处景点一反一正,成为国共两党斗争那段历史的佐证。导游介绍说,蒋介石之所以把这个秘密监狱选址在熄烽,是看上了“烽火永靖”,寓意以熄灭革命和抗日的熊熊烽火。
进入熄烽集中营大门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英雄石雕,石头、镰刀与火炬。雕像的逼真形象,映射出那段历史中先烈们为拯救一个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不知谁说了句我们应该来张合影吧,于是大家纷纷走过来,自觉地聚拢到一起。照完相我们跟随导游开始参观。在图片展厅里,我们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整齐地呈列于四周的墙壁。导游一路领着我们,一路讲解。熄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15日建立至1946年7月22日撤销的8年间,先后关押了中共党员、爱国人士、进步青年等共1220人。其中杀宫和折磨致死600余人,释放140人,下落不明400人。物如其主,明明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却把关押“犯人”的牢房分别冠名以“忠、学、仁、爱、信、义、和、平”,共9栋52间,还把“犯人”称为“修养人”,把熄烽集中营称为“大学”,称重庆望龙汀监狱为“小学”,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为“中学”。“案情重大”的从“小学”转囚于“中学”,“案情最重大”的则进一步由“中学”转于“大学”,被杀害的则称为“留学”,出了陈列馆,一行人沿着窄窄的林间石板路前行200余米,我们看到一个废弃的篮球场,这里曾是每天早上和下午“犯人”放风、监守人员打球娱乐的场所;球场上杂草丛生,深一米余,杂草中横七竖八横陈着一些废弃的经过历史风雨剥蚀的灰色梁木,满足腐朽气象,我想这里的场景一定是在昭示历史的不可抗拒吧。时过境迁,清风已荡尽历史的尘埃,斯时的情形当是何等模样,我们大抵可以想见。绕过篮球场沿着一段不太陡峭的山路,往东北方向的“牢房”所在地去,远远地我们看到,灰色的木质结构临狱分布在半面山坡上,待我们进去,看到阴暗的“牢房”里专供“犯人”居住的地铺,一溜儿排在那里,圆而粗大的木柱,将每个房间一分为二。墙壁上烈士们的遗像还在,英姿勃发铁骨铮铮目光冷峻,他们依然在审视着这个世界。虽然被历史的高墙阻隔,但他们没有远离我们,他们是如此年轻,没有死去。出了牢房沿着石板路继续往后山走,百余米有一洞,是一个天然溶洞,即猫洞,是刑讯“犯人”的地方,在此被酷刑致死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叫做“猫洞”呢?导游告诉我们,因为这里的人管老虎叫做大猫,而这个洞穴原本是老虎居住的地方,所以后来大家就管它叫做“猫洞”了。据导游介绍:抗战胜利后,熄烽县人民政府曾经先后在洞内发现烈士遗骨,以及审讯犯人用的老虎凳、铁链、烙铁等刑具。
在这里,古木参天,泉水了冬,姹紫嫣红,如今已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然而,有谁能想到,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当中华民族国难当头,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时候,这里竟成为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一所用以关押共产党人、抗日志士、进步和爱国学者、爱国人士的秘密监狱。
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随母亲人狱时才8个月。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展版照片上的他长得头大身细,面黄肌瘦。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成了在册的“囚犯”。在狱中.“小萝卜头”的第一个老师是罗世文。第一次“上课”,他问老师:“我学多久才能当孙悟窆呢?”在场的张露萍阿姨说:“你上了学就懂事了,就能当孙悟空了!”罗世文明白了孩子的意思,眼睛湿润了。日子一长,特务们松懈了对“小萝卜头”的看押,上下课常由他一个人独自往来。狱中同志便让他带口信传消息,“小萝卜头”成了狱中党支部的小交通员。就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没有逃脱厄运。1949年9月17日深夜,刽子手残暴地用匕首将他和他的父母一同杀害于“戴公祠”警卫室。“小萝卜头”,牺牲时年仅10岁。解放后他被追认为“烈士”,大概是中华民族千百万烈士中最年幼的一个吧。
另一个就是民族英雄杨虎城将军,1938年10月6日,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国家民族的千古功臣――“西安事变”发动者杨虎城几经周折被押解到息烽县城。息烽县长、军统少将邓匡元按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安排,将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一家送到玄天洞,从此,杨虎城将军在这个暗无天日、与世隔绝的山洞里度过了他8年的铁窗生活。
谒遵义会址
参观完息烽集中营后,我们来到了遵义。遵义在唐代以前称“播州”,唐代以后取义子《尚书》“无偏无颇,遵天之义”之句,改名为遵义。然而真正使遵义同名中外的,是城内20世纪30年代的一座记录中国革命重大转折的建筑――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子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为胜利地完成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会说那不就一个展馆嘛,都是些当年的旧东西放在那里,没什么好看的。但参观一个旧址如果是用一种时空转移的看法去看,眼前仿佛走动着当年那些人们,我们就像乘着时光穿梭机,在一旁看着他们反复争论、看着他们最后决定,想着未来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历史就在在座这些人的一念之间改变了,那参观起来一定会有许多不同的感觉。
开会的二层小楼大家都在各种报刊书籍上见过无数次了,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好像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解放后找寻与确认这个会址地还颇费了不少周章呢!开始据当地的群众指点,找到离这里不远的一座洋教堂,后来又有人说不是,直到1958年邓小平、杨尚昆等亲自前来,一走进这座阔别了20多年的楼房,杨尚昆立刻兴奋地叫起来:“就是这里,这个地点找对了。”当走过东过道小客厅时,邓小平环视着厅内的长桌、椅子、挂钟、壁柜和彩色玻璃窗,肯定地说:“会议就是在这里开的。”并指着里
侧的角落说:“我就坐在那里。”然后邓小平又去那天主教堂,发现那里原来是红军总政治部驻地,的确不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
会址由前门、主楼和跨院组成。大门保留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结构风格,两边有一道高高的盖瓦围墙,把院子封闭起来。如今,高大的中国式门楼上方,一块黑底水墨漆金匾上,是毛主席1964年亲笔手书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金字。跨过朱红色油漆大门,便进入到主楼前的天井小院。小院庭以高墙围着,靠围墙的一侧,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用中英文刻有遵义会议简介。
主楼为中西合壁砖木瓦面结构,座北朝南,与大门互成90度角。楼高两层,屋顶瓦面四边飘檐,形似“八角楼”,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檐柱顶饰有垩土堆塑的花卉。其平面结构与我们常见传统的“四扇屋”大体上相似,只不过是旁边多了一个旁厅和一连廊厅,连廊和主楼又成90度角,正对门楼。主楼上下两层四周均有走廊,二楼走廊在正厅门前断开。地层中厅对放着两张两头用长凳搁板的简易床,席下垫着稻草,墙上挂着当年红军用的粮袋和笠帽。据介绍,那是当年彭德怀、杨尚昆的住室;右边的一间房铺盖稍好一点,是中央保卫局长彭雪枫的住室,左房为参谋住室。地层右边正对门楼的的连廊,就是当年红军总部的作战室,墙壁上挂着大幅的作战地图,桌上放着几部老式的电话机,上面悬着一盏马灯。从这简陋的陈设,不难想象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辛,也体悟到了它非凡的现实意义和对后来中国革命道路的深远历史意义。
通往二楼的楼梯有两个,位于主楼后面的走廊。踏上二楼,中厅为文物陈列室。室内陈列着1964年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的复印件、当年红军书写的宣传标语复制品、以及大批当年红军用过的物品。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都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像一首壮丽的史诗,教育着后代人。楼内还有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的卧室。朱德、康克清伉俪的卧室就在二楼的旁厅,靠廊厅的那一头。而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住处则不在此楼,而是在距此较远的一幢楼,那楼是当时国民党川南边防军旅长易怀之的私邸。
我们通常从课本、画册、电视上所看到的遵义会议会址的画面,其实是那幢楼的背面。之所以采用这一角度,我想也许是从正面难以拍摄全貌,就算拍出来,其美感要比后观逊色,而且缺乏特色。而从后面来看,可以看到上下两层檐下柱问的十个券拱,这是这幢楼的主要特色。
参观完遵义会址,我们又到遵义城郊的红军山去参观。红军山下,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大巴车,让人充分感觉到了如今红色旅游的魅力之大。上到山顶,是有大概三百多的山阶。在山顶的中央,是一尊高大笔挺的红军纪念碑。绕到纪念碑的后面,再往上走一些,就看到很大的几块石板上,刻着不计其数的当年在贵州作战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名字。
从红军山望下去,能看到整座遵义城的全景,笼罩在雾气之中。这绝对是一个将现代和古老融合得十分美妙的城市我想,生活在这里,也一定是件十分享受的事情。应该感谢那些当年不计其数为革命英勇就义,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享受今天的幸福和安定。所以,我面对那位可爱的红军医生的雕塑,深深地鞠了一躬。
(编辑:鲁菲)
第3篇:多彩贵州行
多彩贵州行,几许同窗情 “兵哥哥从深圳飞回来了!”是我们这帮死党在81前几天就众所周知的事,但知道要相约前往贵州确实是有点意外,让我把督促晴儿吃药这么重要的事都忘却了,在电话里头毫不犹豫就夸下海口:“走!走!我们总要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于是8月1日,我们从都安出发,下午四点多钟来到小七孔,由于下午不售票了,我们直接返回小七孔的小镇上。在那里,我们的男人们把小七孔这小镇当成了自己的家,什么都安暗语,什么光着膀子露着肚子的种种陋习都毫无保留地显摆出来。我想他们是不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了?应该是哪里有我们哪里就是家,哪里就有随和,哪里就有笑声,哪里都洋溢着幸福。第二天一早,我们迫不及待地驱车前往小七孔目睹其风采了。一到门口,满眼的翠绿扑进眼里扑进心里。你看那缓缓的细流,有的越过石头,有的穿过
第4篇:溪行散文随笔
溪行散文随笔
我是从龙溪走出小村的。
小村在一个两面环山两面临水的小山坞里,龙溪就在这个小村的旁边,它是小村通往无限远的时空要道。
那年我刚十九岁,正月里,去过菱湖的小爷爷家,见过钱家潭的舅公,走完所有亲戚,收获满满的祝福和艳羡,我就要去远方了。
那天清晨,一家人起得比往常早,天蒙蒙亮,爸爸、哥哥和姐姐,送我去东衡里轮船码头。妈妈和弟弟在门口目送我消失在村口的拐角。爸爸用一根小木棍,挑了我的行李——一个人造革皮箱和一个大包裹。我背了新买的时尚“马桶包”。
洛杭班轮船从白茫茫的清晨里开过来了。哥哥交代我一些话,大致是外面世界人际复杂要多长点心之类,哥哥读书只一两年,但他看过《水浒传》。我嗯嗯几句,就和爸爸下了轮船。哥哥姐姐目送轮船进了龙溪,他们回去了。
我只在五岁那年随爸妈去过杭州,看见过一个很大很大的金菩
第5篇:美丽贵州行作文
美丽贵州行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贵州行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个长假我去了美丽的贵州,我去了黄果树大瀑布、大七孔、小七孔、飞虎队纪念馆还有抗战胜利受降纪念碑。
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小七孔了,那儿有很多个景点:小七孔石桥、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龟背山原始森林、水上森林、鸳鸯湖还有青龙潭。
走进小七孔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水潭。那就是青龙潭了!那儿的水清澈见底,甚至还可以看到潭底的小鱼小虾。虽然水很好,但是它还是不可以喝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水里面矿物质超标了。
玩完了青龙潭,我们就坐游览车去了鸳鸯湖,走进鸳鸯湖景区,我发现那里的生态十分的和谐,我们走的路被大树包围着,大
第6篇:散文随笔《且行且珍惜》
散文随笔《且行且珍惜》
那个黄昏,我无意的守了夕阳,看它赤色裹身,循着时光的轨道,逝去;看红霞流转,散去,杳无踪迹。当我已习惯,世间万物,来去匆忙,怎样的悲凉也掀不起内心的狂澜。既已注定要失去,挽留已纯属多余。且行且珍惜。
活在当下
我们都不过红尘凡夫俗子,日子反复,流年平淡。
这般的年纪,不甘安逸娴静,总渴望岁月的火车开得轰轰烈烈。然而,追求火焰的飞蛾,正在赶赴一场华美的死亡;所有开在枝头的灿烂,熬过多少风雨的苛刻。
落在人们眼底的,只是它们不俗的风华,谁人不曾忽略风干了的泪痕?殊不知,也许飞蛾扑火的刹那,蚀骨的疼痛里,正在为它的冲动后悔不已;也许一树冷艳的的白梅,正悄然羡慕春风里的梨花 。
一切皆有定数,珍惜现在,尽管,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只有活在当下,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