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天堂蜂群现代文试题附答案
天堂蜂群现代文试题附答案
昨夜,父亲骑着一只金色的蜜蜂,来到我的身边。
抽象的父亲,浅浅地笑着。那蜜蜂透明的羽翼扇动着,我感到一袭透明的风,将我包围。而父亲,也淡淡如一袭透明的风。
父亲的气息浸染于我的整个生命。父亲躺在木屋中,栖息于南山上三年,他仍在地面上,背朝黄土面朝天。我总是觉得他的生命还在继续,他的容颜依然鲜活。
那时母亲就像一株向日葵,四处寻找着丢失的太阳。她久久地伫立着,与蔬菜们喃喃耳语。母亲说,老头子睡在这里,你们远走高飞,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母亲这样说的时候,我听见木屋里父亲哼了一声。父亲生前就是这样,每当对母亲说的话表示不满时,就会闷闷地哼上一声。他们一生并不和睦,也很少能够融洽地交流什么。可是母亲在父亲的棺木边,总是哭得昏天黑地,甚至晕倒。母亲没有文化,她的哭法独树一帜,她把父亲生平编成哭词:“我的姊妹呀,你身体不好命比黄莲苦啊,你躺在床上我端茶倒水不分昼夜啊--”她称丈夫为姊妹真是创造。
我们发现母亲一人在家时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遂将母亲接到城里来住。我在心里惦记着南山上的父亲,独自一人长住野外的父亲。每次我回乡,都要在漆黑的`木屋边坐下,用心灵与我长睡的父亲对话。
对于还存在于地面之上的亲人,我们总是寄寓着人寰情怀。这大约就是厝放三年的风俗意义吧。古人有“丁忧三年”的习俗,真是尽了孝道。我没有在父亲身边丁忧三年,但只要父亲还在地面,我就饱含忧郁,不时地回归故乡。就如在父亲生前,我只有一两个月还乡一次,与他深谈和静坐,才能平息城市生活的尘嚣,找到心灵的宁静。
三年已满,决定将父亲安葬。
我踏遍了屋前屋后的山水,为父亲寻找理想的穴居之地。
清晨,我和弟弟来到这里,动土。我将锄头举到半空,用力挖下去。乡亲们说,挖三锄头,口里要念叨“一挖金,二挖银,三挖聚宝盆”,我觉得无论是祈祷还是象征,这样念叨只不过体现了发财的梦想。于是我振振有辞地表达了三句更有寓意的动土宣言。
父亲生前一定没有坐过八抬大轿,现在,在鞭炮齐鸣中,他享受到了。一只大红公鸡骑在木屋上,几只蜜蜂嗡嗡地护送着,八个汉子起轿,向塘柏山进发。
到目的地停下,开始捡棺。母亲呼天抢地地哭,“我的姊妹呀--”哭声在山坳里回荡着,现场气氛愈发凝重。由于不让子女目睹,我倚在一棵颤动的松树上,遥望着。一两只蜜蜂绕着棺木,嗡嗡地飞。时值三九寒冬,蜜蜂早该冬眠,她们从何而来?
棺木被打开。一群蜜蜂“嗡”的一声蜂拥而出。仿佛从棺木中飞出的精灵,莫不是戏剧中梁祝化蝶的传说在我父亲的身上应验?
那蜜蜂炸开了窝,整个塘柏山一时肃穆无比,只听见嗡嗡作响的天籁之音,像来自天堂的神曲。众人呆呆地静止了一刻,灵魂出壳。那蜜蜂小巧玲珑,是原野上飘荡的野蜂。却不蜇人,绕着棺木嗡嗡地转,像吟诵着天堂的经文。老者拍拍胸脯,给自己壮胆。仔细一看,原来棺盖内倒挂着一只硕大的蜂巢。数百只蜜蜂的温暖的家!
这里确实是数百只蜜蜂的美妙的天堂。这些追寻鲜花、芬芳和美的天使,飞遍旷野,寻觅到生命的栖居之地。她们真的超然于物外,她们把我形消玉陨的父亲当作了自然和伴侣。
蜂蜜,金黄色的蜂蜜,向下垂滴着,散发出香甜的气味。
而蜂蜜渗透了父亲的骨殖。母亲哭得晨昏颠倒:“你生前受够了苦难,你走后吃够了蜂蜜呀--”
我没能够见着父亲的最后的模样,他一生中最坚强的部分归于尘土了。他手掌中骨头是怎样拉扯着我长大,他肩膀上的骨头是怎样担负着生活重担,他头颅中的骨头是怎样支撑着人生智慧?
我用衣服兜着一捧黄土,将父亲埋葬。突兀而起的坟冢啊,你将苦难和忧愁、疾病和疲倦、勇气和荣誉埋葬,你将我父亲的一生总结为一抔黄土。
父亲头枕着塘柏山的脊梁,雄视着山脚一汪清水塘。天地亘古,我再次念叨着让生命生生不息的宣言。人生苦短,我辈当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百年以后,我也要像那天堂蜂群,陪伴你,用幸福或忧伤。
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写“我”梦到父亲骑蜂而来,由此引发“我”对父亲生前事迹的回忆,回忆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B.母亲失去了你亲这一“太阳”后饱受孤独之苦,尽管父亲生前与她关系不和睦,但这并不影响她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C.乡亲们说动土时要念叨“一挖金,二挖银,三挖聚宝盆”,对此,“我”不以为然,流露出对落后殡葬习俗的鄙夷态度。
D.文章倒数第二段把“父亲瓣一生”比作“一捧黄土”,十分贴切,形象地说明了父亲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点。
E.文章写“我”每次回乡,都要与长睡的父亲对话,这种心灵交流,不仅体现为人子应尽的孝道,也让自己从中受益。
14.文章三处写母亲哭诉,请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答:
15.文中反复出现对“蜜蜂”的描写,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其中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3.AC(A项“对父亲生前事迹的回忆” 文中没有体现;C项“对落后殡葬习俗的鄙夷态度”牵强)(答对一个得3分,答对两个得5分)
14.①从侧面交代父亲生前的一些情况,揭示母亲的某些性格侧面。
②表达母亲对父亲无限的哀思,,增添文章的哀婉氛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 ①作者梦中看见父亲骑蜂而来,并想着百年后也要像蜜蜂一样陪伴父亲,寄寓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②蜜蜂以父亲的棺木为生命的栖居之地,一边是生命的寂灭,一边是生命盎然而生,在消亡和新生中生生不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每点3分,找出文中的描写得1分,并能分析其中的意蕴得2分)
第2篇: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技术是人们观察真实的保证。然而,人们没有料到的是,现今的科学技术业已具有这种能力――它甚至能随心所欲地制造“真实”。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宁说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只不过科学技术的威望可以将这些神话称之为真实而己。这时,人们可能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某些时候,科学技术导致了神话与真实二元对立的消解。
(南帆《真实的神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摄像机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能摒弃人为的主观判断,公正不阿地反映世界的真相。B.特技摄影给人们带来从未见过的奇异景象,人们因为信赖科学技术,对此并不怀疑。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C.只有天真的人才会相信“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电影中那些细节是真实可信的。D.ILM工作室先制作了一条速食龙,再用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而制作出十多条恐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分析了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的原因,并举例论证了人们对摄像机的信任。B.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电影制作的真相,论证了人们信任机械是过于天真了。C.文章第三段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告诉我们计算机制作的电影是真实可信的。
D.文章论述摄像机、计算机在电影制作中的真相,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今科学技术下的神话提供了帮助。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其目的是更有利于虚构。B.如果没有计算机,就没有数码成像,电影就会更真实。
C.相对于原始初民的神话作品,科学技术无疑是一个超级的神话制造者。D.“真实的神话”其实是不真实的,它是科学技术制作的产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头发,红房子 刘七平
彩霞一屁股坐到了床头,冲翻找储物柜的阿辉嚷道:“暂住证到底放哪儿了?别乱找了,用你的猪脑子好好想一想。”
“别急、别急,我再找找。”阿辉一边继续翻找,一边安慰道。
“暂住证明明是你上次放的。你每次都不上心,自己放的东西一转眼就忘记放哪儿了。”彩霞不依不饶,继续指责道,“你说你做事用点脑子行吗?我说过不止一次了,就是因为你不用脑子,所以你才不长白头发!你看看我,才这个年纪就一大把白头发了„„”
阿辉没言语。他心里也很着急:没有暂住证,明天的自住商品房现场审核就不能通过。这个名叫幸福港湾的自住商品房项目,是他们早就相中的楼盘,均价比周边新房便宜不少。
阿辉翻找出自己的结婚证,发现暂住证就夹在结婚证里。他长舒了一口气,坐到彩霞身边,安抚了一番,准备洗漱睡觉。
阿辉躺在床上,久不能寐。他扭头看着月光下彩霞熟睡的脸庞,心里一阵愧疚。前年五月的一个夏日,他们裸婚了,无房无车,只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如今,他还是无房无车。
第二天上午,自住商品房审核顺利通过。欣喜之余,阿辉开始担心选房当天还没轮到自己,楼盘就已经售罄。毕竟房源严重紧缺,供不应求,阿辉还是非优先选房者,不像本地人那样享有优先选房权。
果不其然,阿辉没能入住幸福港湾。选房当天回来后,阿辉搂着彩霞的肩膀,安慰道:“没事,咱们下次还有机会,楼盘多得是。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多干点活儿,每月多垒一块砖,房子很快就会垒起来的。”
彩霞苦笑着点了点头。攒钱垒砖买房,这是他多次提及的一个形象比喻。接下来,阿辉加班的次数明显多了。两个多月后,阿辉和彩霞终于抢购到一套另一个楼盘的两居室。在选房现场,彩霞临时决定不买一居室了,一跺脚买了一套两居室,为的是给未出生的孩子预备一个房间。此后,阿辉加班的次数更多了。
在一次单位体检中,阿辉查出患有恶性脑瘤,并且已过手术最佳期。当天,阿辉提早下了班,望着卧室墙上挂着的一张售楼海报,泪流满面。那栋每天必看一眼的十二层红房子,就是他和彩霞即将入住的家。
病情迅速恶化,做了几次放化疗以后,阿辉的黑头发已经掉光了。在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阿辉抚摸着彩霞黑白相间的头发,黯然神伤:“本来想跟你白头到老的,可老天不给我长白头发的机会。以前我是一头黑头发,现在直接掉光了。你看你,跟我受苦受累,白头发又多了好几根„„原谅我,以后不能给你拔白头发了„„”
“不许说丧气话!”彩霞打断道,把阿辉细如擀面杖的胳膊塞进了被窝里,“我去给你打些热水,洗洗脸,早些睡。”
彩霞躲在卫生间里,捂着嘴抽泣。
当晚,彩霞趴在阿辉的病床旁边,做了一个梦:她一夜之间满头白发,众人纷纷作鸟兽状逃窜。惊恐之余,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她发现前方的薄雾里有一个黑发男人的身影。她拼命追赶过去,却始终追不上,最终被困在越来越重的浓雾里。
彩霞惊醒过来,发现阿辉已经走了。
按照阿辉的遗嘱,彩霞把阿辉的遗像做了处理:意气风发的面容,头顶一头白发,如雪。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了阿辉的软弱,彩霞的强势。
B.“阿辉没能入住幸福港湾”一语双关,也反映出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生活的尴尬处境这一社会现实。C.“从明天开始,我每天多干点活儿,每月多垒一块砖”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下文阿辉生病的情节。D.文章结尾对彩霞梦境的描写,写出了她的恐惧担忧,也预示了阿辉的死。5.阿辉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分析。(5分)6.小说以“白头发,红房子”为标题,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回答“双一流”建设(节选)
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2.“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是如何遴选认定的?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拟建设高校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议咨询。三部委研究后,根据咨询意见通知有关高校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并对修改完善情况进行核对把关。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3.对“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哪些战略考虑?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
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二是促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4.遴选认定的第三方评价是如何选择的?
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选用第三方评价的原则,一是坚持中国特色,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引导高校把“四个服务”作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简单套用国外的标准排名,不把中国特色狭义理解等同于学科特色;二是坚持综合性、多维度,利用各类评价,从各个侧面、多个维度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与单纯的人才指标、论文指标挂钩;三是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用。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是在现有条件下比较科学合理、共识比较广泛、负面影响比较小、相对最可行的标准。
5.遴选认定工作有哪些机制创新?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专家咨询组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实施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代表组成,特别兼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权威性,不仅在认定遴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方案咨询、跟踪指导、建设中期和周期评价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认定工作流程。采用认定方式遴选,不组织高校申报,不需主管部门推荐,在确定一流学科建设范围时,专家委员会不对具体高校或学科进行评审,而是根据国家战略、水平标准、特殊需求等原则,论证确定认定标准,再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专家不直接对某一高校是否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做出评判。认定标准对所有高校一视同仁,不区分中央高校、地方高校,最大程度保证遴选的公平公正、开放竞争。
三是依托第三方评价。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充分依托第三方评价,根据已公开发布、可公开获取、高校普遍认可的国内、国外第三方权威评价结果确定,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体现内涵发展要求,注重既有成效的客观评价、整体评价、质量评价,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坚决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6.下一步进入实操阶段的“双一流”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
下一步,“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
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建设高校深化认识,通过座谈会、宣讲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入宣传解读“双一流”建设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交流经验,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帮助建设高校开好头、起好步、走对路,抓好建设落实。二是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举措,通过高校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深入论证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标准,一方面为建设中期评价指导和周期评价作准备,另一方面把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的过程变成建设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成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引导“双一流”建设健康发展。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B.“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认定体现了以下考虑: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C.三部委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
D.“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有效推进实施上,转换到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上。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双一流”建设实施推进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这是根据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要求制定的。
B.“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
C.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 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D.评价大学办学质量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来没有一个评价及其标准能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此次 遴选认定制定的标准却是最科学合理的。
E.“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9.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三部委”在“双一流”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和考虑?(4分)
语文答案
1、B(A项后半句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C项的说法等于否认了乔治•梅里爱拍摄的电影细节的真实性,而根据原文,他的细节是完全真实的。D项错在“用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原文是“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
2、C(“计算机制作的电影是真实可信的”错)
3、B(推断错误)
4、A(“表现了阿辉的软弱,彩霞的强势”错)
5、参考答案:①“白头发”“红房子”连在一起,对比鲜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和妻子白头到老,给妻子买房子是阿辉的愿望,用“白头发,红房子”做题目,突出阿辉的朴实和对妻子的爱。③题目和结尾呼应,突出了“夫妻之间朴实的爱”这个主题。
6、参考答案:①朴实能干。②爱妻子,有责任心。③身患绝症而死,值得同情。
7、D(“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
8、AD(A、以偏概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的。D、(无中生有或说法绝对)
9、(1)制定“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2)遴选认定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3)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战略考虑(4)遴选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5)在遴选认定工作中进行了机制创新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语文试题 第页
共8页
第3篇:人生一课现代文试题附答案
人生一课现代文试题附答案
一次,我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我认认真真地上了两个半小时。回家天黑路滑,跌了一身泥。事后,有个朋友好心地劝我:干嘛要这样认真,出两个思考题糊弄一下不就行了?我说:“我不能辜负那四位顶着风雨来上课的学生。”他似乎很不理解。其实,我还有段心事没有说出来。
在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周末下午,有堂选修辅导课。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当时开学不久,再加上是周末,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活动,班里的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了。我正准备参加一场年级足球赛,成天忙着在足球场上训练,当然也不准备去听课,尤其是这种辅导课。
跑到足球场,才发现没带足球鞋,只好又转身回教室。当我一头冲进教室,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埋头擦汗的白发老人坐在前排。我不觉
第4篇:有些人现代文试题附答案简析
有些人现代文试题附答案简析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有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