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烽话五则》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烽话五则》
引导语:《鲁迅杂文集》精选了四十多篇语言犀利且富于战斗性的杂文,以愤激地呐喊,唤醒沉睡在迷茫中的人们,激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破除一切恶,让真善美的光辉永驻人间。下面是有关他的《集外集》杂文集中的《烽话五则》原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烽话五则〔1〕
父子们冲突着。但倘用神通将他们的年纪变成约略相同,便立刻可以像一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伶俐人叹“人心不古”时,大抵是他的巧计失败了;但老太爷叹“人心不古”时,则无非因为受了儿子或姨太太的气。
电报曰:天祸中国〔2〕。天曰:委实冤枉!
精神文明人作飞机论曰:较之灵魂之自在游行,一钱不值矣。写完,遂率家眷移入东交民巷使馆界〔3〕。
倘诗人睡在烽火旁边,听得烘烘地响时,则烽火就是听觉。但此说近于味觉,因为太无味。然而无为即无不为〔4〕,则无味自然就是至味了。对不对?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语丝》周刊第二期。烽即烽火。本文写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所以题为“烽话”。
〔2〕 天祸中国 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官僚在通电中常用的辞句。
如一九一七年七月五日段祺瑞电文:“天祸中国,变乱相寻”。又十六日冯国璋电文:“天祸中国,变起京师”。
〔3〕 东交民巷使馆界 一九○○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北京东交民巷东起崇文门、西至棋盘街一带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这里往往也是官僚政客“避难”的地方。
〔4〕 无为即无不为 语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鲁迅先生一生留下杂文16本,按年份先后排列整理如下: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热风》;
1926年6月北新书局《华盖集》;
1927年3月北京未名社出版《坟》;
1927年5月北新书局出版《华盖集续编》;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而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三闲集》;
1932年10月上海合众书局《二心集》;
1933年10月北新书局化名青光书局出版《伪自由书》;
1934年3月上海同文书店(原联华书店)出版《南腔北调集》;
1934年兴中书局初版《准风月谈》;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集外集》;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局出版《花边文学》;
1937年7月《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是1983年出版《鲁迅全集》时,由许广平编定印入。
有几点问题需要说明:
1、关于鲁迅杂文集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将《坟》《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列为论文和散文的.,还有将《集外集拾遗补篇》列为单独一本的。在此采用的是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三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说法,相当权威。如有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下讨论。
2、市面上的《鲁迅杂文精选集》《鲁迅杂文集》只是精选出来的鲁迅部分杂文作品,不代表鲁迅先生杂文的所有成就。这些精选出来的结果大多是经过编辑主观筛选,会遗漏不少先生的其他精妙文章。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3、有些杂文集可能在重印的过程中为了简便易行,可能采取了合订,读者不要混淆。
第2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桃花》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桃花》
引导语:《桃花》是鲁迅的一篇文章,出自《集外集》,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下文是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桃花〔1〕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
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
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
(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
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涨作“杨妃红”〔2〕。
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
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
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2〕 “杨妃红” 《开元天宝遗事·红汗》:“贵妃……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鲁迅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的田园风格诗不少人喜欢,描绘的桃花源也让人向往。文坛泰斗鲁迅先生,被称之为战士,我常常在想,鲁迅心中是否也有一处桃花源,他眼中的陶渊明又是什么样子呢?
鲁迅在《隐士》中写道: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而鲁迅在另一篇题为《隐士》中说,陶渊明的“闲情逸志”,是大有乾坤的!鲁迅的这番抛砖引玉为哪般呢?他心中的桃花源和陶渊明有什么区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童年印记,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家乡,心中对质朴的农村风格充满了向往。鲁迅写《隐士》的时候已经很有名气了,从辞掉教育部官员的职位,到北大女师任教员,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转型,已经放下仕途之路了。陶渊明可以辞官归里,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其实不也是在隐居吗,经常进出内山书店,寄希望于新青年,靠着微薄的稿费生活。百草园就是鲁迅心中的桃花源,只是他站在了文学阵地的前沿,不是不想做隐士,只是身不由己!
1935年,朱光潜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说:“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不同意这种看法,批评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精卫衔草木,将以填苍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笔者很赞成鲁迅先生的`看法,陶渊明的人是做隐士了,但是他的诗没有做到真正的“隐”,“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陶渊明的诗道出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却没有指出一条明路!鲁迅何尝不是向往美好生活啊?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做了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先生在《“碰壁”之后》杂文中说:“穷到透顶,愁得要死的人,哪里还有许多闲情逸志来著书?以至于‘饥来驱我去’的陶征士(渊明),其时或者偏已有些酒意了!”鲁迅也喜欢喝酒,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鲁迅也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句。他在《春末闲谈》中说,陶潜先生有诗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连这位貌似旷达的老隐士也这么说,可见无头也会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了。
鲁迅的隐喻可见一斑,他实际上是在尊重陶渊明,桃花源等于天下太平,这就是鲁迅的愿望!
第3篇: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梦》
鲁迅《集外集》杂文集:《梦》
引导语:鲁迅和中国梦的关系很大,鲁迅的所有对时弊的批判,都源自他对中国梦的追求。下文就是来自他《集外集》杂文集中的《梦》,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梦〔1〕
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
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
颜色许好,暗里不知;
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
暗里不知,身热头痛。
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注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北京《新青年》月刊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
中国梦与鲁迅梦——品读鲁迅
今天来谈鲁迅,似乎不合时宜。
鲁迅已经逐渐被人淡忘。这种淡忘,有些是因时间流逝的自然淡忘,有些是人为的强制性淡忘。比如,中学教科书中鲁迅的篇章逐年递减。或许有些人以为,不让新生代读到鲁迅的作品,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