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在盛夏里游弋散文
在盛夏里游弋散文
从居所到河边,再从河边到居所,夏日的黄昏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从人的空隙里不断地穿过、穿过,觉得自己的穿行和任何人没有任何关联。街道还是灰白色的,仿佛长长的一面宣传栏经风吹日晒掉色了又倒在地上了。每一辆车都像是刚从砖瓦窑里开出来的,热烘烘的,臭烘烘的,一路仓皇逃去还不停地抖落尘土。
洒水车只管湿润的事而不管冲刷的事,水汽被很快烤干以后尘土依旧、垃圾依旧。若干年过去了,洒水车、垃圾回收车上面安装的表示提示与警示的高音喇叭,那可真是一样怪东西,因为它播放出来的标志性音乐一直都未改变过,还是那首台湾校园歌曲,给人的感觉是小城人所过的日子依然陈旧。
又一次放下书本,很习惯地打开微信。“又一次”,那是多么习以为常的事情,仿佛自己一直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情——长时间置于案头的书本就像一成不变的街道那样让人感到索然寡味。而微信,里面不断刷新的内容竟是那样具有诱惑力,虽然一直在看微信内容,还是隐隐感到自己酷似一个屡犯清规的教徒。觉得不断刷新的微信内容颇似洒水车喷出的水帘,那样天天反复,那样没有任何突变,好像也有无法掩藏的羞耻感和负罪感。真的,愧对了那本读了一半的书,想接着读却拿不上手,想放弃,又觉得羞耻感和负罪感比洒水车的更重。这样纠结着,久而久之简直成了一块严重的心病,好像终将久治不愈或者无药可治。真的,街道和城市就像尼采的文章一样高深、玄幻,艰涩、难懂,自己很难改变或者很难克服它的单调与刻板。也不明白为什么总这样退而求其次,怎么想到通过阅读微信内容来代替阅读真正的书本。总把不断刷新的微信内容看做洒水车喷出的水帘,暗示自己:来得快的,一定也会去得快。自己一定堕落了,而堕落的原因一是严酷的盛夏天气,二是严重缺少属于自己单独支配的大量时间。
坐下来,静静地待上一两分钟,夏天就会知趣地悄悄退去,不过,这样安静地坐下来的时候总是少之又少的,一旦坐下来,心里想到的也多半是滚烫的街道、是拥挤不堪的滨河路、是人满为患的“江南公园”,觉得那些地方自己去过与没有去过并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多人,没有人和自己真心对面,而自己也不想往别人脸上看,觉得别人都有确定的事情要做或者都有想看的东西去看他们不一定挺喜欢看我。走一走,看一看,唯独自己这样闲得无聊,像一个微不足道的乞丐或者一个无足轻重的流浪汉。
街道,那么死板的东西会有什么痛感!无论冬夏它都是那样一副淡漠不堪的表情。人在街上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就像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冬天和夏天。时间,它真是一个伟大的巫师,经它的诅咒或祈愿,大的变小,小的变大,圆的变方,方的变圆,甚至,有的变无,而无的,居然就能够无中生有——不想听、不想看的东西总是有人想把它们变成永远,而突如其来的总是不一样的新鲜。整理一下自己最近的.过往,一个人,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也曾像飞扬跋扈之徒一样把世界独占,开始独占的时候没有仇怨,非但没有仇怨,反而心生爱怜,终于爱到开始发疼,终于不可收拾,多像得了一场大病。那是怎样的一种痛感啊,仿佛天地同悲、日月见怜,仿佛那就是这一生唯一的心灵皈依但又错过了皈依的时间,好像远行至半途,天色已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忽然遇见,而行走的方向却是她来我往,并且她必须来我必须往,甚至没有短暂停留的时间,回望吗?还能够回望多久!终于心痛到想要长歌当哭了,偶尔抬头,一弯新月挂在天边,仿佛刚刚离去的人同样愁苦不堪但又强作欢颜的那张俊秀的脸!
不能不考虑新的出路了。还有那些路可以走呢?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来世吧,那时候居然开始相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愿所有的传说都是真的,但愿自己的生命经历也能变成一个凄美的传说,但愿自己真的那样爱过,并且爱到了悲苦的地步。相信世界真的会摇身一变而显出自己最向往的那一面,相信自己今生死去定有来生,不然,那么深切的心灵之爱如何才能安放妥帖,如何才能产生合理的结局而不至于变成人间又一个悲情事件。
无法可治,因为无药可治,而人的命终将结束于一场病痛——病痛,那应该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吧,唯在病痛之中,贯彻天地的爱情才会悄然离去然后走远——是这样的吗?自己的病何时才能结束!
因爱而悲苦不堪,那是最不愿说给别人的最大的心灵秘密,那就永远藏着,永远都不说出对方的名字。不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还是可以作为倾诉对象的,母亲,那是唯一可靠的人,可以告诉她,自己是那样那样的放不下一个人。可是,母亲会说什么呢?想不出来。母亲的端庄、仁慈、爱憎分明又让自己胆怯三分,非分之想,如何向她说的出口,所以,还是无法想象母亲做出的回应。何况,母亲已经很老了,她实在无法担负这个责任,如同她早就没有能力关注城里的街道是什么颜色,宽敞不宽敞,平整不平整,干净不干净,她都无心关顾了,她只想多去一次城里,至于城市的痛感,对她来说更加无足轻重。从城市街道上天天穿过的人内心的苦楚究竟有多深多重,也不关她的事,她只觉得还能再次进城是她今生今世最大的荣幸,儿女情长,那么微不足道的事情怎么向她说呢?
那么,那场关于爱情的心路历程只能当做永远的心灵秘密了,那就让它继续剧痛钻心,相信“放下”的说法绝对正确,但要真正放下,必然也有个过程。默默地,常常凭借想象穿过众人的猜疑、偏见、耻笑、指摘、贬斥、幸灾乐祸等等,若干个日子终成过往,继续装得十分镇定,好像什么事情都未发生。
依然逃不脱善于自欺的人性拘囿,这是人的命!
时间的洗刷过程真的安静。当发现一切都减色了,都变形了、解体了、离散了、重构了,从心灵深处反刍上来的各种感觉明显变淡,不治之症已经自愈或者正在自愈,曾经无法排遣的痛楚变成了卸去重负之后的一身轻松。仿佛终于站在高处了,才看见人的灵魂事件发生的始末常常还有另一位隐形的强力推手,差不多也应该算作伟大的巫师,原来它就是人自己不断转换、移位的空间。
曾经不愿走出的夏天现在变成了很想逃脱的夏天,并且,许多个夏天已经被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夏天推得很远很远,再看看自己,每年都会来到这样爱恨难辨的夏天里,无法逃脱,无法远离,只好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游弋。
曾经不愿意走出的冬天也已在时光之远途的另一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原地停泊,没有一样事情可以成功稽延,这是颠扑不破的。自己有没有在时空的演进中选定一个交点作为自己曾经一边疼痛、一边快乐的证据,同样无法证明。或许有过,但真的无法证明。现在是又一个盛夏像桃子一样生长到熟透、熟透到光亮丰满的时候。夜深人静,嘈杂的城市终于进入暂时的安眠。漫天巡视,北斗星在天宇的西北端,并且好像一直都在西北端,而自己,确乎已有些时日不再仰望星空了,平平地躺在干燥的土场上仰望星空的事情就像星星一样遥远。现在,即使偶然有机会还能在平旷的地方平平地躺下,被现代文明的尘烟笼罩的天空无景可赏,即便在那些肮脏尘烟暂时隐退的晴夜,所见也是满天茫茫。首先肯定自己的视力已经大不如前,其次需要肯定自己的心境远不如少年时候那么单纯而富于梦幻。再次,的确已经让繁琐的俗务磨钝了心灵的芒刺——如虎须一样敏锐的东西都去了哪里呢?再说,在露天之地平躺下来的时候确乎少之又少几近于无,这是时间巫师所施的法术。至于在空间里的游移轨迹,那倒是一些相当清晰的心灵印记,因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足迹是很有限的。人来“病”来,人去“病”去。所谓来,无非是日日能够对面,所谓去,无非是再也难得真心相见,虽然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情深似海的日子也会不幸落入时空魔怪之手这个事实怎能避免!不过,每一个情感事件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一点上相遇的每一种元素都将沿着时间的流散方向持续扩散,每种元素所依赖的时间向量是放射状的,所以,不能不彼此远离,不能不逐渐生疏,长此以往,若干年后怎能不变得陌生!“开到荼縻花事了”每一次幸福的狂欢终将散场在淡淡的感伤中。怀旧,无不过是在回望幸福的原点罢了。
奇迹啊,几十年的情感经历竟然培养出了很好的第六感——同一个夏天的又一个滚烫的黄昏,自己像一尾孤独的热带鱼在扰攘的热浪中茕茕而立或者踽踽前行,莫名其面的就开始怀旧,心里的伤感就像遍地落花那样繁华也那样苍凉。许久不见了,人在那里呢?突然间,人就在前面出现了,看得出,也像一尾东张西望的热带鱼。相互看一眼。目光一定都很游离不定,神色也都应该迷惘如夏夜的北斗星。然后沿着各自的方向继续向前游动。这就是结局,或许是很不错的结局,虽不敢肯定这样就合情合理,但一定符合宇宙物质运动的逻辑!
从那一刻开始,世界居然变得无比镇静,内心的恶魔也就渐渐复活了,觉得自己正在长出一副复仇者的阴森嘴脸。心想,如果可能,真想把那个幸福原点和那些幸福事件一笔勾销!自我戏弄,然后很有可能还会有羞耻感产生,并且将会严重影响自己本就平淡无奇的人生,很多余,也很可恨。希望这一切不快在这个夏天全部结束,最好没有发生过。现在很看不起当初爱得昏天黑地的那个“我”,而对方一直都在配合的暧昧过程也是一个可恨的错误。现在的“对方”,确实只是一个对方,现在她是怎么想的呢?“我”永远不会知道的,但愿但愿,这个问题永远无解。现在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感性的空壳。和自己相关的那个幸福事件,它真的早就停留在时空的远处,觉得“英雄陌路”和“美人迟暮”确实都难以避免、都有来由的。尚能观赏别人的“陌路”和别人的“迟暮”,自己还是幸运的,感到还有机会把一些事情很好地避免。当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并未成功避免的时候,自己怎么没有“陌路”和“迟暮”呢?并且自己真的已经“陌路”、“迟暮”到酷似一尾孤单的热带鱼独自出出进进的时候,最最真切的感受应该是:这就是烦闷、燥热的夏天吧,自己一定要在其中身不由己地游弋吧!
第2篇:游弋在遥远的精神世界里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倪伟忠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一言以蔽之,古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渗透,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而语文,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古诗的学习自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材里所收录的古诗词篇目不断增加,涵盖范围更是非常大。光《标准》中要求一至六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就有160篇之多。即平均每学年二三十篇,每学期十多篇。再加上《标准》中列出的很大一部分课外推荐古诗,我想如此数量的古诗,若能让学生学习好,不失为一条对学生进行扎实的思想教育的绝佳途径。
古诗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学习的兴趣往往超越一般的文章。通过古诗的教学,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学生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利用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辽阔的疆域,而各个地方,都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壮丽风光。这一点,在古诗中体现得极多。伟大的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河山之美,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更能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仅用了一个“生”字,不但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就这么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在对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品读诗中一些优美词句,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诗中瀑布的高空突兀、气势磅礴,进而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美丽。
又如《江南春》一诗。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在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郁郁苍苍的绿树映着一簇簇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印入眼帘。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诗人接着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屋宇重重、金碧辉煌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现在而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景象,前后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学生也能在对诗词的文本解读中,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伟大祖国的美丽风光。
二、利用古诗陶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在中华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比如有的抒发了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有的表达了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在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后,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从而陶冶学生们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撒播民族爱国种子,潜移默化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师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生命的历程,而南宋小朝廷却不思进取、屈膝乞和,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来得不到朝庭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山阴故里,但是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诗人为祖国那大好河山的沦陷而感到无比愤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便可知其中遗民哭了六十多年,能不泪尽吗?能不盼望王师到来吗?同时可明白诗人是在为遗民呼号,想引起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收复失土之心。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那殷殷爱国之情,进而让学生在鲜明的事例里,陶冶自己的爱国之情。
三、利用古诗唤起学生歌颂劳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古诗,诗人是以劳动人民阶层作为创作背景的。在这些古诗中,有的歌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还有的赞美劳动,还有的是同情封建社会中的劳动人民。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平时缺少必要的劳动锻炼,因此劳动观念极其淡薄。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热爱劳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意识,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通过对“日当午”、“汗滴”等词语的感悟,想象到农民种粮食的劳动场面的艰辛,或者通过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诵读,联系到生活中那些不珍惜粮食的浪费现象,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也能提高学生歌颂劳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意识。
四、利用古诗升华学生珍惜友情和亲情的品德。
在这嬗变的年代,人与人之间那份友情、亲情,受到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影响,似乎变得淡薄起来。而我们的先人,在面对与友人道别,与亲人分别时,却表现出了那么深厚的依依之情。这一点,我们应当好好利用起来,通过古诗学习这一途径,升华学生珍惜友情和亲情的品德。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经消失了,而诗人却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里面的“孤”、“尽”等字,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友情,巧妙地展现出来。在教授诗意之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同学之谊,教育学生珍惜同学之谊,与人相处,有容乃大,结成友谊,享用一生。
又如在教《游子吟》一课时,老师在讲诗时,可以用多媒体视频放映母亲思念儿女的画面,突出母亲的慈爱,突出母亲的劳累,配合一些动人的低沉的舒缓的音乐,老师用轻缓的音调讲述母亲的爱,再让个别受感染的学生朗读,并讲自己的母亲是如何为自己操心,这样一种感人的氛围就产生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被感染,思想受到教育,并且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生动表现出了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此时让学生说说平日里父母对于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定能拨动每一个学生的心弦。
古人云:诗以言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因此,古诗教学主旨的把握,不必于精读哪句哪字,更重要的应当体现在古诗的人文性上--理解诗的一种意境,能让学生游弋于古诗的那种遥远的精神世界中去,思想得到升华,这才是古诗教学的真谛。
第3篇: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
桃花源里的盛夏时光的散文
清晨,漫步在广场西南角的假山上,穿过草坪中的石子小路,凉风习习。假山的北面,是一片碧绿的草坪,点缀着圆形的景观树,还有几棵山茶树,红红的果子掩映在绿叶中,很是耀眼。
这片草坪说是假山,是有一点夸张,至多算个小土丘。只是在这宽阔平坦的行政中心大广场里显得格外突出,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去处。
沿着石子小路,走到假山的南面,竟然发现小路两边花儿绽放,黄花开得灿烂。擀杖花开得娇艳欲滴,粉色如霞,白色如雪。学名蜀葵。据说因其枝杆非常柔韧,可做擀面杖,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擀杖花”。
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束紫色的丁香花,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走过曾走过的小路,漫步在小树林间,空气里似乎弥漫着熟悉的气息,眼前都是你灿烂的笑容,心儿似乎也变得绚丽多姿了。
走过小树林,来得早的师兄已经在练太极拳了。
在闹市
第4篇:盛夏里的秋优美散文
早上的阳光,还是那么的直率,蜇得眼睛都疼,让人不敢迎向那么露骨的表白,中午回家的行程都变得仓促起来。回到家拉起窗帘,顺便看了一下窗外,小区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在户外走动,大概都躲进空调房间里休息了。昏昏沉沉地一觉醒来,再打开窗帘,天色却泛出了奇怪的黄色,走到楼下,小区的行道上已是点点滴滴的雨的迹印,黄豆般大小在原本干燥的水泥地上湿起一块块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它们,觉得很是亲切。许是因为热得太久了。
路边的草丛和灌木受了雨水的滋润,绿意显得浓厚了几分,似乎也挺直了原本被曝晒得有些疲累的身躯,手中的伞不想撑开来,只想全身心地沉浸在这难得的清凉之中,就让风尽兴地吹动吧,吹散热浪里的烦闷,吹散内心的浮躁,一切似乎变得容易亲近,也适合宽容了起来。
临窗而立,俯视窗外校园里青青的操场地,院落外几株郁郁葱葱的香樟
第5篇:盛夏里的秋优美散文
盛夏里的秋优美散文
早上的阳光,还是那么的直率,蜇得眼睛都疼,让人不敢迎向那么露骨的表白,中午回家的行程都变得仓促起来。回到家拉起窗帘,顺便看了一下窗外,小区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在户外走动,大概都躲进空调房间里休息了。昏昏沉沉地一觉醒来,再打开窗帘,天色却泛出了奇怪的黄色,走到楼下,小区的行道上已是点点滴滴的雨的迹印,黄豆般大小在原本干燥的水泥地上湿起一块块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它们,觉得很是亲切。许是因为热得太久了。
路边的草丛和灌木受了雨水的滋润,绿意显得浓厚了几分,似乎也挺直了原本被曝晒得有些疲累的身躯,手中的伞不想撑开来,只想全身心地沉浸在这难得的清凉之中,就让风尽兴地吹动吧,吹散热浪里的烦闷,吹散内心的浮躁,一切似乎变得容易亲近,也适合宽容了起来。
临窗而立,俯视窗外校园里青青的操场地,院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