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反思
我用了1.情境导学法2.史料图片教学法3.自主学习法。4.比较法。本课总共分为三目:第一目“开元之治”,介绍了唐玄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这一目学生比较好理解。第二目:“盛世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唐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让学生知道,现代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注重科教兴国。第三目,“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使唐朝政权日趋衰落并最终瓦解。这是作为小字出现,学生比较难理解,我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图片来作为突破口,增加学生的知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1、情境导学法情景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初一(2)班、(3)班的气氛都很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2、史料图片教学法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力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导了教学。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些图片是我2009年11月大学毕业前全系赴西安专业考察在华清池拍的照片,我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学习,学生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初一(2)班看到图片和我的讲解后开始很激动的讨论起来。
3、自主学习思考法。阅读﹑思考﹑质疑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本课内容就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我精心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并得出结论。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育人的目的。
不足之处
1.由于本课活动较多,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上还是不够精致。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以致于重点部分花的时间不足。
以后我会多钻研教材,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更多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缺少音乐效果,有待改进。
第2篇:七年级下册 第3课 “开元盛世”
当前位置:人教网2010>>初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3课 “开元盛世”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 高会学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经济方面的繁荣。古代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如下:
(1)农业:修建了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大量栽培早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已经出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那时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曲辕犁: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② 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③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三、学法指导:
1.把握重点、理清线索。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2.列表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分类
水利 技术 新品种 作物种植 新工具
手工业 商业
丝织业 陶瓷业
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
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育秧移植栽培水稻,抗旱,治理蝗灾。蔬菜有许多新品种,从西域传入。
江南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重要地
位。曲辕犁、筒车。
花色品种多,丝织技术高。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农业
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3.图文结合法。通过图片《唐玄宗走马认姚崇》,体会唐玄宗重用人才,并且进一步认识到重用人才是其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观察《曲辕犁》图片,并搜集曲辕犁如右结构图片:了解它们的结构原理,认识比以前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观察图片《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中这位妇女的裙衫了解唐朝人喜欢穿色彩艳丽的丝绸衣服,体会当时丝织业的技术水平之高,丝织业发达。通过课本《唐朝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或者自己搜集有关的图片,来体会唐朝的陶瓷业发达。学习长安城时,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从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和人口组成来认识长安城的先进和繁华。这样,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城市的概念就会形象、生动地映在我们的脑海中。
4.故事法。借助图片《唐玄宗走马认姚崇》,发挥想象力,或者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讲故事,从而加深认识唐玄宗重用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应该重用人才,进一步了解今天实施的人才战略。
5.比较法。唐朝创制的生产工具先进,通过与旧的比较,才能得出它的进步,因此通过搜集《曲辕犁》的图片跟以前的直辕从结构原理上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曲辕犁的省力。从而认识到他的进步。新的灌溉工具《筒车》也可与以前灌溉工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即可得出其先进的地方:不用人力,日夜不息。如下图:
6.体验法。通过曲辕犁、直辕犁实物、结构图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学会从图片或动手制作实物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7.分析法。通过分析唐玄宗采取的措施,得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历史条件:①社会安定,是开元盛世出现的社会条件。②贞观之治是其基础。③唐玄宗前期调整政策,重用人才,发展生产。
8.归纳法。纵向联系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掌握,通过归纳得出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下列归纳总结汉唐盛世时代:
出现
时间 治世
称谓 文景
之治 光东汉 武
中兴 贞观
之治 开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重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徭役;注意节俭,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奖励农耕,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①都出现在大一统
社会安定
调整统治政策,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时期。
②统治政
策切合社会实际。
主要内容
启示
西汉
唐朝 元 盛世
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通过归纳得出的认识:
①出现的历史条件:借鉴前代衰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放宽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社会局面相对安定稳定,政治清明;统治者知人善任,重视教育;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团结,加强联系为主;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互相促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
②盛世的实质: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其封建统治;盛世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人民基础上的,即便是在盛世中,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是很重的,盛世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盛世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中考命题分析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唐玄宗统治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农业尤其是新式生产工具的创制、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考查已成为当今命题的一大趋势,本课的图片应特别注意《曲辕犁》《筒车》《唐朝的青瓷与白瓷》。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资阳市)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解析:课本第一单元的课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主要内容就是隋唐时期的历史。那繁荣与开放自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答案:C。
2.(2008年湖北宜昌市)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前期的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是唐朝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故答案:D。
3.(2007年芜湖)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链接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三大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都没有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故排除了含有③的选项。答案:D。
4.(2007年福建省龙岩市)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解析:本题命题形式简单、直接。直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唐朝的全盛时期是“开元盛世”。答案:C。
5.(2007年成都市)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解析: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从同学们熟悉的诗歌入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开元全盛日”链接课本,可知道它当时的在为皇帝是唐玄宗。答案:A。
6.(2007年湖北省宜昌市)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吕盛
解析: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稻米”“粟米”等,对其进行归类,进行较简单的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C。
7.(2007年桂林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请你说说唐朝馈赠给我们今天最大的礼物是()
A.诗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 D.筒车
解析:命题考察的实质是唐朝对社会生产生活、文化。但是本题还有一关键字是“今天最大的礼物”,意思是说此礼物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答案:A。
8.(2007年泰州市)从电视剧《贞观长歌》中可以看出: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位统治者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解析:本题以电视剧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题干总“贞观之治”即可判断是唐玄宗。答案:C。
9.(2007年潍坊市正在热播的)《贞观之治》、《贞观长歌》等电视连续剧演绎了唐太宗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
①虚心纳谏 ②轻徭薄赋 ③统一文字 ④北击匈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虽然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但是此题的解决的时候比较简单。根据题干最后一句直接连接课本,来解决问题即可。答案:A。
作者简介:高会学,山东省邹平县码头中学教师。多次参加编写教学著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历史学习A、B、C》《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解法》在《中学政史地》杂志发表。《空想社会主义面面观》在《考试报》发表。《2007年中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特点》在《中学生学习报》发表。《胡锦涛出席八国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如何理解“绥靖政策”及英、法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等在《中学生导报〃历史快递》发表。
2009-02-06 人教网
关闭 打印 推荐给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第3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
第4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范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思想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接《贞观之治》,继续讲述盛唐局面开创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依据以上要求,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使唐朝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本课教育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得到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
第5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珠海市十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 新人教
版
一、学习目标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
第6篇: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反思
《开元盛世》这一课是第一单元的重点,它主要是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论证唐朝的繁盛。经济史学生积累知识较少,也不好理解,为此我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感觉乐于接受。如学习开元之治时,利用书简上开元年间“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这时贞观之风一时复振?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统治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思考回答,既巩固了上节课贞观之治的内容,学习了开元之治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习盛世经济繁荣这一重点子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开元年间,出现了盛世经济的繁荣景象,除了板书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你还从哪感受到当时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上,我还设计了学生归纳知识点,分组讲解等活动,调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