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传播学视野下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探讨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张爱玲作品影视改编探讨论文
一、张爱玲作品的传播热和改编热
文学作品虽然可以起到陶冶人们情操、提升人们生活能力的作用,但不能像现代影视剧那样将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以达到吸引消费主体和提高消费主体热情的效果。因此,将文学作品具有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对接,不仅可以达到提高人们观影激情的目的,还可以帮助人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知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人们探索优秀文学作品的欲望。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的时代,将文学作品与传播学进行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途径,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在这种大环境背景和影响因素作用下,中国现代文坛有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屡屡被知名导演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无论是以怎样的方式改编,都不会失去她作品鲜明的特色,依然会让人们保有极高的热情,她就是张爱玲。就张爱玲文学作品的传播热而言,主要有三次。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一部《传奇》让世人了解到张爱玲传奇的一生。《传奇》是张爱玲真实的人生和生活写照,通过自身的所感所想,站在充满年代感的视角,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了一个“纸醉金迷”的上海和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随后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张爱玲作品在大陆活跃的频率逐渐减少。第二次热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思想观念和环境发生了巨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政治原因和人为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缚,使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重新被发掘。不论是影视剧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就文学领域而言,文学研究者对张爱玲的作品以及张爱玲生平的研究,带动了张爱玲作品受到市场的热捧。就影视领域而言,很多知名导演对张爱玲的作品喜爱有加,为进一步改编其作品奠定了基础。张爱玲文学作品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世俗特色,其作品在与当时那个世俗年代的碰撞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深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第三次热潮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流传于影视界、商业界和文学界,逐渐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无论是张爱玲本人的家庭、爱情还是作品,已经深深与大众市场捆绑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张爱玲本人以及其作品就像一部部生动的戏,这也是导演偏爱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在舞台上,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完美的画面感和鲜明的艺术色彩,阅读张爱玲作品,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艺术视觉感。比如,2004年播出的电视剧《半生缘》和2009年播出的《倾城之恋》,这两部文学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年代色彩,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作品与时代的契合度,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在心理上与影视剧和作品本身产生共鸣。
二、张爱玲作品影视剧改编传播学分析
就传播媒介而言,文学作品通过纸质形式只是展示出一个模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化,还可以使人物形象性格特征鲜明化。比如《半生缘》中曼桢这个人物形象,一旦观众看了电视剧,观众心中对曼桢的勾勒就变成了林心如或者吴倩莲。由此可见,电影或者电视剧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人物设定有一定的影响。就传播环境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媒体进入现代消费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众媒体与文学作品的契合度逐渐加强,由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逐渐向视觉为中心的感性主义转变。
三、影视改编对张爱玲作品文学风格的消解
1.“苍凉”意境和“传奇”故事的消解
张爱玲本人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自己的喜欢和自己的作品风格。由此可见,“悲壮”是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基调,“苍凉”是其文学作品的主调。但是大多数由张爱玲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对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和主调认识并不清楚,对张爱玲作品风格的改变,正是影视剧领域对其作品的最大误解。比如,第一部将张爱玲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倾城之恋》,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前后与主次: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整部戏的前景,政治战争作为故事背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香港沦陷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时代变迁给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增添了一抹政治气息。但是在1984年上映的电影中可以看出,导演许鞍华将重点放置在电影场景的建设方面,并运用多视角的艺术表现手法创设出当时香港经历战争时的情景。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能与张爱玲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反讽刺”意义挂钩,把作品淡化的历史政治背景放在主人公爱情的前景之前。尽管导演在电影上映之后对其有所反思,但是这种有意或者无意的举动在世人看来,确实是将张爱玲作品本身的苍凉主调与基调进行了互换。《金锁记》被世人认为是张爱玲最好的一部文学作品,著名文学家温儒敏曾经说过:《金锁记》是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演绎到了极致。著名导演穆德远在2004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实际拍摄出来的效果与原著之间的联系只剩下纯粹的人物。
2.缺陷人物和畸形情爱的修正
文学研究者对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强烈的“人生写照”和“参差对照”特色。这种“写照”与“对照”之间的有机组合,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结构和层次,也使作品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与饱满。正如张爱玲本人所言,她的世界里除了悲凉和爱情,还有生老病死等一类普通的现象存在。文学家就是这样,无论是站在社会还是人物角度,都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世俗社会的日常百态,比如畸形的爱情、极端化的人物、无爱的婚姻等。纵观张爱玲作品可以看出,她极少描述善良朴实的人物形象,这要归结于她的人生经历和家庭背景。比如电视剧版本的《金锁记》,对张爱玲作品进行了过度修改。除了名称之外,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已经看不出是张爱玲的故事写照,整部作品浅薄庸俗,没有深度。电视剧所表现的主题与思想,解构了小说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一改编不仅使张爱玲一贯的苍凉主调被抹去,还将人物形象性格进行了改变,抹杀了原著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特色。
四、结语
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影视领域,张爱玲的作品都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与文学作品不断融合的脚步加快,环境、传者、媒体、受众共同写出的张爱玲神话,给人们留下许多有意味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石兴泽.从老舍作品改编看影视媒介挤压下作家创作的窘境[J].学习与探索,2012(04).
[2]袁勇麟,李薇.张爱玲研究的趋势与可能——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2(03).
[3]王云芳,张琴凤.互动视野下的文学生态考察——评黄发有《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J].创作与评论,2014(22).
[4]林吉安.电影史:媒介维度的引入——试论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史写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3).
第2篇:传播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研究论文
传播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校园戏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果,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需求不够重视,从戏剧的发生、发展角度来看,受众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元素。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需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90后”
高校校园戏剧,主要指在高校校园里开展的戏剧样式,其创作者和观众也来自校园。中国校园戏剧来源于西方戏剧,它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产品,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1898和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在圣诞节上演了数个戏剧剧目,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编演的政治讽刺剧《官场丑史》——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校园戏剧演出的记录。①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曾孝谷等人为了响应变革社会、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在日本成立了春柳社,他们所演的戏剧受到日本新派剧的影响,而日本新派剧是效仿西方戏剧形成的。1907年2月,春柳社在日本演出了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6月演出了曾孝谷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两次校园戏剧活动被公认为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一、高校校园戏剧的地位与主要作用
中国高校校园戏剧以其反传统及现代精神内核,长期处于文化前沿。进入新世纪后,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高校校园戏剧不断求新求变,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碰撞中逐渐成长起来,为广大青年学子拓宽了通向精神家园的道路。通过高校校园戏剧活动,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社会的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主要特征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授活动中的参与者,是信息和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②施拉姆也曾这样评价受众:“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③高校校园戏剧的受众通过接触校园戏剧,能增长戏剧知识,同时带来一些思想观念或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并且反映在自身的言行上,这也是高校校园戏剧的主要传播目的。为了保证其传播效果,需要分析受众特征及需求。当前高校校园戏剧的受众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具体而言是以“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该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全球化思维模式。改革开放的大潮、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成为了“90后”大学生们成长的背景,这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90后”无法逃避的。在这种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自然也就具备这个时期的鲜明特征,即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全球化思维。
(二)韧性不足,思考问题不够周详。“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意识里缺少对别人的包容与体谅。他们很难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与坚韧。在应试教育的架构下,学习成绩几乎成为了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他们思考问题不够周详,甚至草率、偏执。
(三)价值判断多元,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在网络传媒时代,网络成为了“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使得他们获得的信息量增大,主流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弱化。在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智力发展显著,个人主体意识增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独立且多元化,他们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有很强的鼓动性,渴望实现一个自由、平等、自主交流意见的公共平台。
三、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分析
受众中心理论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立足该理论,同时结合之前对于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特征的分析,总体上来说,高校校园戏剧需要通过发挥其艺术性和人文性特征,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受众自主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与人生体悟,从而陶冶心灵,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戏剧题材及较高品质戏剧作品。当前,高校校园戏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各种问题,其中,作品在创作选题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在选题层面,一方面要提倡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选题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这个理念之下应有的选题“边界”,这是确保戏剧作品具备较高品质的基本保障。我们所选择的题材,不应是用晦涩难懂的理论包装起来的故作高深的哲理命题,也不应是“孤芳自赏”的小众情怀,更不能一味为了迎和观众而选择媚俗。具体到作品的品质方面,受众所需要的戏剧,是内在含义与外在形式有机整合,是在适应时代风尚中不断吸收、调整、拓展、提升,是能够还原高校校园所应有的艺术思维与审美趣味,同时不拘一格又亲切健康的作品。
(二)参与度高,交流感强,具备互动性的戏剧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如微博、微信以及网络直播的火爆,均体现出人们对于信息传播交互性的巨大需求。作为高校校园戏剧的'主要受众,“9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他们一方面是网络时代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为网络时代文化信息的发布者。因此,在戏剧接受层面,他们更加注重戏剧作品的参与度与交互性,比较容易接受更加富于交流感的戏剧呈现形式。
(三)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舞台设计与观演空间。校园戏剧在剧本创作、语言动作设计,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应本着创新性的原则进行大胆突破。其中,剧场作为戏剧传播的主要媒介,传统的舞台设计充满了场景设置的假定性,观众若要进入情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伴随着科技尤其是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许多舞台设计能通过现代化手段近乎完美地还原生活的真实。目前高校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他们既是“电视一代”又是“网络一代”,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惯于在视听语言层面接受信息,现代传媒在声光电方面构建了全新的审美体系,成为了“90后”们审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校园戏剧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优化舞台及观演空间的设计,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作品进行包装。因为从戏剧发展的历史来看,戏剧不断吸收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艺术形态,并从中汲取养分,这也是戏剧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在当前传媒技术大爆发的时代,校园戏剧更要适应这一时代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来优化观演空间,从而适应校园受众的审美需求。总之,伴随着中国高校校园戏剧的发展,中国戏剧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对于高校戏剧受众群体,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满足他们的观演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校园戏剧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培育未来的中国戏剧受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83.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
③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94.
参考文献:
[1]宋宝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中国话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5]王晓凡.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J].戏剧,2003(4).
[6]崔伟.浅论当代戏剧创作特点与校园戏剧创作现状[J].当代戏剧,2013(4).
[7]李姗姗.校园戏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戏剧之家,2014(18).
第3篇:传播学视野下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群体需求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高校校园戏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果,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高校校园戏剧受众的需求不够重视,从戏剧的发生、发展角度来看,受众是推动戏剧发展的重要元素。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当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需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戏剧;受众;“90后”
高校校园戏剧,主要指在高校校园里开展的戏剧样式,其创作者和观众也来自校园。中国校园戏剧来源于西方戏剧,它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产品,在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1898和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在圣诞节上演了数个戏剧剧目,其中包括学生自己编演的政治讽刺剧《官场丑史》——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校园戏剧演出的记录。①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曾孝谷等人为了响应变革社会、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在日本成立了春柳社,
第4篇:张爱玲作品
张爱玲生平张爱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0 年 9 月 30 日出生於上 海,原名张煐 1922 年迁居天津。1928 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 《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张爱玲作品典藏版 1930 年改名张爱玲 1939 年考进香港大学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 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 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 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 1944 与胡兰成结婚 1945 年自编《倾城之恋》在 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 1947 年与胡兰成离婚 1952 年移居香港 1955 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 适 1956 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 《 留 情》 《情场如战场》 情场如战场》 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 流苏和范柳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