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
《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
《诗经》中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把弃妇的悲愤一泻无余地抒写了出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诗经氓》诗婚姻悲剧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弃妇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被损害的社会现象。对于诗中女性的婚姻悲剧,许多人把责任归咎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等原因。
一、私定终身违背礼制导致婚礼缺失
周代婚礼包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提亲)是婚礼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是婚姻合礼合法的前提。《卫风氓》中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诗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中男主人公并没有通过媒人而是自己前来向女方提亲,而且女主人公在纳采之前已经擅自与男子约定了婚期,这些都是不符合礼法的。上古婚姻非媒不娶,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媒人的婚姻不被礼法所承认,也不具备法律效力,因而也就不受礼法、道德所保护。而对于男女双方在纳采之前私自交往,人们也持反对意见,强调男女之别。《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诗经》国风中的郑风诗歌是最具有浪漫气息的爱情诗歌代表,但即使在郑风中我们也能看到周礼对男女交往的限制。如《将仲子》一诗中,女子便对男女的私下交往充满了担忧:“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因此男女私下违礼交往必定要受到礼法的谴责,《孟子滕文公下》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歌亦云:“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由此可知,在时人的眼中青年男女私定终身是下贱的行为,这必定会遭到“诟耻”。
周代重视礼乐教化,礼乐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当时道德评判的基本准则,守礼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称赞,而违礼的行为会招致社会的质疑与谴责。如《相鼠》中甚至诅咒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违礼行为给自己和家庭都带来了羞耻,而且这种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也被视为不孝的表现。古人认为不孝有三,不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父母于不义便是其一。《氓》中男女主人公的这种既违背父母的心意又败坏门风的行为,“陷父母于不义”,这种情况下家人也不可能为其举办婚礼。诗歌中“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一句凄凉的暗示,也印证他们的结合并没有婚礼。
综上所述,《氓》诗中并没有纳采礼,没有纳采,便是苟合,“中国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6]。没有标志婚姻合法性的采纳礼,其它五礼也就都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整个过程,婚礼都是缺失的。虽然有人认为“抱布贸丝”和“尔卜尔筮”与婚礼中的部分礼节相似,但是缺少“媒妁之言”的合法性前提,这些也并不被视为是婚礼。
二、婚礼缺失使婚姻得不到支持与保护
古代婚姻按照礼法应行六礼,六礼中的'第四礼“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这涉及到女方家庭的切身经济利益,《氓》中女主人公是私定终身,并没有收到聘礼这让她的家庭遭受了经济损失。而且婚礼中的六礼都要祭拜祖先,以求得祖先的同意和护佑,《氓》诗中婚礼缺失使他们婚姻丧失了神圣性和约束力。这一切使女主人公很容易成为婚姻的受害者。
(一)缺失聘礼使女主人公的婚姻失去家庭的支持和保护。
某种程度上,婚姻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遂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7]早在原始社会通过财物来获取婚姻权利已成为风俗。人类学家对此说得更明白:“婚姻中出现权利转移的现象常与商品及劳务的交换同步。有时候这种交换仅表现为‘礼物’的形式,送礼是从对方获取婚姻权利的方式,亦是风俗所定。”[8]当时婚礼中的聘礼分为先后两种,先挚(玉帛)后庭实(皮马)。《氓》诗中男主人公虽有“抱布贸丝”的行为,但这并非聘礼,也就不具备聘礼所具有的作用。
古代聘礼的第一个作用是补偿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花费,没有聘礼女方家庭便相当于遭受了经济损失。在古代的宗族家庭中,女方家庭遭受的损失其实就是女子兄弟们的经济损失,这自然会招致自己兄弟们的不满,所以当女方受到婚姻伤害时便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保护。这也是《氓》诗中女主人公因丈夫“二三其德”受到婚姻的伤害,回到娘家得到的却是自己兄弟们的嘲笑“兄弟不知,其笑矣”的原因之一。
聘礼的第二个作用是保障女子婚后的权利和地位。没有聘礼,女子就无法保障自己在夫家的权利和地位。[9]在古代,夫妻双方如果离婚的话,通常情况下女方并不归还聘礼,因此离婚对男方来说是较大的经济损失,聘礼的存在可以适当的约束他婚后的行为,不至于随便地停妻再娶。从诗中“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可以推知男主公并不富裕,聘礼对他来说是很大的一笔财产,但正是因为没有给女方家庭聘礼,所以结婚和离婚对他来说都没有任何财产损失的担忧。聘礼缺失使他摆脱了婚姻中经济的约束力,也让女主人公失去了保护。
(二)缺失告庙之礼使女主人公的婚姻得不到祖先的认可与护佑。
祖先崇拜是上古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观念之一,凡是重要的事情都要告之祖先,以求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护佑,婚礼也是如此。《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可见,在周代,婚礼不仅是经济行为还是宗教行为[10]。
在婚礼的六礼中,每一礼都要举行告庙之礼,以显示婚姻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女子出嫁前要在宗庙习礼并祭告祖先,告知祖先自己将离开宗族,求得祖先的认可与护佑。男方亲迎时也要到女方祖庙祭告,使自己迎娶新娘的行为得到女方祖先的同意。亲迎结束后先祭告男方祖庙才能婚配,告知祖先自己娶回妻子,祈求祖先福佑。新娘婚后三个月要祭拜男方祖庙,庙见成妇,以取得协助祭祀的权力,“妇入三月然后祭行……三月一时,物有成者,人之善恶可得知也。然后可得事宗庙之礼”[11]。取得祭祀男方祖先的权力意味着女方由原来的宗族加入了男方的宗族,并得到男方祖先的认可与保护,在宗教上有了归属。至此,女方获得了男女双方祖先魂灵的认可与护佑,而且获得祭祀的权力,这就确立自己婚姻的神圣性和自己在夫家的宗教地位。在祖先崇拜盛行的周代,告庙之礼使婚姻具有神圣性,婚姻的神圣性具有巨大的约束力,它使男女双方不敢轻易背叛婚姻,这是对婚姻的保护。
《氓》诗中男女主人公是私定终身,并没有举行告庙之礼,女主人公既背叛了自己的祖先,也没有被男方的祖先所认可。因此她没有被男方家族所接纳,没有祭祀的权力,不是男方家族的一员,甚至可以说她不是男主人公的妻子,《礼记内则》中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只有明媒正娶的妻才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地位,而“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于妾而言,她的婚姻并不受到宗教神圣性的保护,男子对她“二三其德”的行为也不因此而受到约束,妾没有权利干涉丈夫与其他女子的交往。同时,女主人公的行为使“父母国人皆贱之”,她失去了再次结婚的可能性,“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只能忍气吞声。可见,告庙之礼对于女主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告庙之礼的缺失使自己的婚姻失去了神圣的保护。
综上所述,导致《氓》一诗中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私定终身的违礼行为是导致她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因为这使她的婚姻失去了社会、家庭和宗教的保护,婚姻的悲剧由此产生。从礼制角度来解读《氓》诗,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中婚姻悲剧根源的认识,对《诗经》与礼制、宗教关系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意义。
第2篇:《卫风·氓》婚姻悲剧
《卫风·氓》婚姻悲剧
《氓》的最后,女主人公一声长叹“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她与氓的不幸婚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一个让女主人公为之私定终身的“蚩蚩”的氓最终选择了背叛,一场让女主人公寄以厚望的婚姻却以失败而告终,造成他们家庭不幸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一、结婚动机
女子是为爱而嫁给了氓。这由第一节、第二节我们不难看出。当氓因女方没有给定婚期而生气时,女子马上就“秋以为期”来满足男方;当男方久不见来,女子就“泣涕涟涟”,当看到男方时就“载笑载言”。
然而氓并不是因满心的爱而结婚,正是他亲手葬送了他们的婚姻,正如“相互之间没有爱情的结婚,是充满杀机的结合”所言,那氓究竟缘何迎娶女主人公呢?
1.为“财”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鸟没有了,弓也就收起来不用了;兔子死了,猎狗也被煮来吃了;钱财骗到手了,婚姻也就不想要了。
结婚前,男子“抱布”去女子家“贸丝”,原始物物交换的这一行为,反映女方家庭经济实力远远优于氓;迎亲时,“以我贿迁”,女子带上钱财嫁给氓,在此幸福时刻,女子不谈一个新嫁娘的甜蜜,只谈及自己的嫁妆,可见就连女主人公之后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爱恋的氓迎娶自己只为财;结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男子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逐渐虐待女子,“心愿”自是获取女方的钱财。此外,氓对这段婚姻是那么迫不及待,等不及由媒人提亲就要女方定下婚期,当然怕的不是女子变心,怕的是夜长梦多,他的“梦”自是女子家的财。骗取了钱财的氓,在那男权社会中自然无所顾忌,一个本就动机不纯的婚姻,瓦解是必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金钱关系。
2.为“色”说
篇中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婚前、婚后女子容貌变化。“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曾经新鲜润泽,女子曾经貌美如花。两人曾“言笑晏晏”,男子曾“信誓旦旦”,女子也曾“及尔偕老”。可随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人老珠黄。容颜消褪的女子等来的不是“及尔偕老”,而是“至于暴矣”,由此可见,贪图女子的美貌也成为氓迎娶女子的动机之一。
3.为劳动力说
《诗经》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中国奴隶社会的生活。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劳动力充足,就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氓娶女子极大一个原因就是为家里增加一个劳动力,为氓家创造财富。
二、爱情失衡
美国爱荷华大学经过研究,开出了确保婚姻稳定的药方,即:“妻子的权威是家庭和谐的保证”,通俗地说,就是丈夫要怕老婆,“妻管严”更有利于婚姻的和谐。
文中女子更爱男子,首先,婚前男子为女子因“无良媒”而拒绝求婚时,刚一“怒”,女子便“秋以为期”,可见女子更爱男子,更渴望婚姻;其次,盼情郎时,女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也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当一方的爱更多时,更容易被另一方所牵制,女子便时时被男子牵着鼻子走,女子的爱把自己推向了一个对男子的恶行不敢说“不”的处境。
男子不爱女子,婚后的氓 “士贰其行”、“二三其德”,氓根本不爱女子,因而没法做到情感上对妻子的忠贞。因为对妻子的“怕”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因为爱她,舍不得她伤心和流泪,对别的女人目不斜视,并努力抵制外面千娇百媚的诱惑,做到情感上对妻子的忠贞。
正因为双方感情失衡,女子更爱男子,男子不“怕”女子,男子是家庭的权威,也成为导致两人婚姻悲剧的不可或缺的原因。
周代,礼仪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男女间的相识、相知、相恋都有着很大的自由度。《氓》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女子,她也渴望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氓这样一个喜新厌旧,薄情寡义的`男子,最终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妻子对丈夫、对家庭也不再抱有幻想,一场婚姻悲剧上演了。
三、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双方的性格最终导致两人的婚姻破裂。
婚前“氓之蚩蚩”,展现的是一个老实忠厚的氓。此诗是从女子的角度创作的,我们完全可看作“蚩蚩”只是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子对男子的一个错误判断。“爱情是瞎子”,女子便是。从第一节的“来即我谋”“愆期”“怒”这些字眼中我们不难看出婚前氓性格中急躁、任性的一面。
男子的感情一变再变,当钱财骗到手了,当女子人老珠黄了,男子的本性也就暴露无疑了,“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可是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婚姻的苦果也只由女子一人品尝。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氓就是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叠加,让女子与氓的婚姻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走到了尽头。
第3篇: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从安娜的悲剧爱情看一类爱情结局
——婚内出轨的悲剧性 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
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爱的激情
1.相遇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
第4篇:诗经氓全诗赏析
诗经氓全诗赏析
《氓》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氓(蒙m
第5篇:诗经氓全诗鉴赏
诗经氓全诗鉴赏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国华夏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氓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