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三峡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2篇:理解课文内容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及设计分析 《索溪峪的‚野‛》一文写作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体会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思想情感,并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理解力、感受力、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美,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掌握出现的字词。理解课文内容。难点:领悟课文的写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本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还通过大量图片感受索溪峪的奇丽风光,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你去过张家界吗?又知道那里有个举世闻名的索溪峪吗?(出示课件,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了解索溪峪。)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欣赏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文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1、展示课文字词的积累掌握内容。
2、展示课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情况。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
(三)、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抓题眼,引入研读。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纯天然的野性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讨论后汇报,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内容,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课件出示讨论问题。使学生情绪变得活泼轻松,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分组研读,交流讨论: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带着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认真想一想,并批注体会,与小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效果。(1)赏析‚山是野的。‛(边讲边出示课件)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以索溪峪的山与桂林的山、黄山、泰山、庐山作比较。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2)、赏析‚水是野的。‛(出示课件亲眼目睹索溪峪的水‚野‛)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3)、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多说,尽量发表自己见解。不失时机的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与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索溪峪的景物特点。读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向往。)
师激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回放索溪峪的美景图,再次感受它的神奇。[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最后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再次体会‚野‛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一段优美的乐曲练习配乐朗读。
2、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抄写在《读书学习笔记》上,并写下读后感,尝试运用先概括再总结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伴随优美的音乐入境的读。通过练笔,学以至用。] 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第3篇:学弈课文内容理解
学弈课文内容理解
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学弈课文内容理解,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